李适之《罢相作》:领导退休后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李适之《罢相作》:领导退休后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唐代:李适之《罢相作》

古语有云:“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冲着权势和你结交,就是为了能够有所依靠,进一步取得自己想要的地位和名利。当你大权在握的时候,他们每日趋走门下,当牛做马,一旦你失去了权势,对他们来说就没有了价值,他们自然会毫不留恋的离去,甚者还会落井下石。你尽管怨恨,尽管讽刺,以权利相交就是这样的。下邽翟公刚开始做廷尉,宾客阗门;等他被罢职,门可罗雀。后来翟公官复原职,宾客又想重新投入他门下,翟公使人在门前刻字:“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世情就是这样,除非你不接触权势,否则总有奔走门下的人。再怎样看不惯,再怎样讽刺,总是不能避免,只能无奈感叹。

人生在世,不能特立独行,在工作、生活中,总要结交一些人。当然每个人都想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所谓知己。而最难得的就是知己,古往今来无人不感慨知己难求。所以被众人称道的知己特例,从古到今也就那么几个:高山流水、范张鸡黍、管鲍之交、运斤成风、弹冠相庆,神圣的像神话,遥远的像传说。现实中往往不能遇到,也极少听到。而所闻、所见,最多的则是背叛和欺诈。比如张耳和陈余,刚开始为刎颈之交,他们的友谊举世称羡,最后因为名利的驱使,多次相互攻击,恨不得杀死对方而后快。所以一些人对世上虚伪的人际交情深恶痛绝,恨不得与世隔绝以逃避。

南朝梁诗人刘峻就写了一篇《广绝交论》,把人世间的交情分为素交和利交两种。随着谲诈之风的兴起,素交已经绝迹。只剩下利交,而利交又分为五种,每一种都触目惊心。第一种就是势交,冲着人的权势,而与之交往。第二种就是贿交,冲着人的财富,而与之交往。第三种就是谈交,冲着人的言论为世所重,而与之交往。第四种就是穷交,自己有权有势,看着他人陷入窘境,自己伸手就能帮助他出于淤泥,这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结交处于低下的人,是最让人嫉恨的,往往惹来杀身之祸,伍子胥与太宰嚭、张耳与陈余就是那样。第五种就是量交,就是有选择的交往,对自己有利的就去结交,没有用处的就不去认识。这五种利交,都是以利益为目的的,是一桩买卖,和市场上的交易是一样的,没有什么情义可言。

《庄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假国人林回逃亡时,舍弃千金之璧,而背着婴儿逃跑。有人不解地问:“你这样是为了钱财吗,在战乱的年代,婴儿的价值可远远比不上千金之璧?你是怕重吗,可是婴儿的重量比璧玉要重得多?”林回说:“你们的看法是从利益考虑,我是出于天性的联结。以利相合的,迫于灾难祸患就会相互抛弃;以天性相联结的,迫于灾难祸患则会相互收容。”出发点不同,最终的相互背弃与相互收容,差别就非常大。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交不会出于任何功利之心,无所求,无所予,而是平等的结交,所以平淡如水。比如俞伯牙和钟子期,虽然身份迥异,但他们是知音,在琴声中有共同的领会,不关尘世的任何之念,这一点他们没有什么不同。他们的结交自然而然,没有任何杂质。虽然平淡,但是情义深厚。钟子期死后,俞伯牙为之绝琴。世俗的结交呢,都是带着目的的,“利”字当头,或为了帮助他,或者为了让他帮助,根源都不是纯净的,又怎么能奢望成为无欲无求的君子之交?

李适之的这首《罢相作》,高居相位时,每日宾客盈门,一旦卸职,就没几个人来了。语气率直,牢骚怨伤,极尽讽刺,深感世态炎凉。虽然厌恨,但又饱含无奈。能怪那些势交的宾客吗?自己也是势交的一方,又何尝不是自己选择接纳的?只能感叹世情人情,从古以来就是那样,永远改变不了。想想主父偃,生前宾客上千,死后就一个人为他收尸。以及窦婴、灌夫、汲黯、郑庄等,哪一个不是在位时众人环绕,失势后门可罗雀?这样想,或许李适之能够容易接受些。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