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最后的绝笔书法 竟是一张不起眼的笔单?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齐白石最后的绝笔书法 竟是一张不起眼的笔单?

齐白石逝于1957年,就在这一年齐白石创作了生命中最后的几幅画,一幅是《葫芦》,另一幅是《风中牡丹》,究竟哪一幅画才算是齐白石的绝笔,至今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齐家后人认为《风中牡丹》是齐白石的最后画作,而王鲁湘等人认为《葫芦》才是齐白石绝笔之作,两幅作品都显现出一位画坛巨匠在精神体力完全不支的情况下,行笔完全是靠一种熟练的技术和深厚的修养,在纯粹自由、自然、自在、自为状态下的释放,信笔由来是在用灵魂在绘画。

两幅画都有超出常人和齐白石本人在正常状态下绘画的“神”和“绝”,更凸显一种老趣的风韵和传神。这都是根据画面判断的应是齐白石最后作品的推断。那么题识呢?

《风中牡丹》齐白石题97岁,《葫芦》题98岁,显然是齐白石在头脑有些糊涂下的误题,应该也是97岁,(齐白石在1957年的实际年龄应是93岁)。两幅绘画作品在画面题识这样铁实证据面前其实打了个平手,都拿不出真凭实据的东西,因此齐白石最后的绘画究竟是哪一幅,就会继续争论下去,除非出现了新的证据。

齐白石一生绘画书法作品万余幅,那么他最后的书法作品又会是哪幅呢?

齐白石最后的书法作品其实既不是什么鸿篇巨制,也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那种“白石书体”的诗文警言,而是一张笔单,就是卖画的收款条,本是属于信札一类,但又是书法作品艺术的体现。笔单表现的书法艺术性,堪称是艺术家真性情的流露。收到书画作品的稿费,自然是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因此打个收款条,自然十分随意和轻松,不刻意追求什么规矩,写的淋漓通畅,是在一种不受任何约束的状态中完成的,却往往体现出书画家最忘我水平的境界。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齐白石笔单,写于1956年4月7日,内容如下,“收到润金捌拾元正。齐白石56.4.7。钤印:齐大(白文)。”这是齐白石 1956年4月7日收到荣宝斋画款后打的收款条。与笔单相佐的是附在后面的荣宝斋1956年4月8日的支出凭证,记载着收到“白石二尺梅花1件20元,二尺牡丹1件20元,二尺菊花一件20元,二尺牵牛花1件20元,共计80元”。笔单与支出凭证相辅相成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无懈可击的时间与数据的具有原始资料性质的证据链。

齐白石在绘画上特别是在花鸟类工笔草虫这一题材的画作,有由家人或弟子代笔的传闻,但在直接银两的收款上,齐白石绝不由人代劳,代笔,代收。这是一位有过艰辛生活经历,注意生活节俭,且很在意钱财的艺术家,因此他的笔单不但具有自身的真实性,同时也是反映其作品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价格方面最可靠的证明。

齐白石1956年4月7日的笔单在书法上古拙大度,朴实无华,风格独特,大气磅礴,特别是名款落笔,行笔雄健,精致苍劲,映入人的眼帘,就有摄人魂魄的力量!他在书写这张笔单时,实际年龄已有92岁,身体尚可,500多天以后老人便驾鹤西去了。这份笔单曾在报纸杂志书籍中多次著录和发表,由于该笔单尺幅很小,只有17×13cm,因此被业内人士尊称为“润金帖”。

迄今为止在出版的齐白石各种书画集和公开的资料中,尚未发现齐白石署有丙申(1956年)夏或夏以后及丁酉(1957年)年款的书法作品,所以齐白石最后的传世书法是一张并不起眼的笔单,就是这份气韵生动的“润金帖”。

齐建秋简介:

出身于文化世家,大学经济系毕业,经济师。曾陆续在多家拍卖公司、文化公司任职及担任清华大学总裁班艺术品投资顾问。著有:《中国百年书画走红名家》、《中国当代书画市场圈点》、《2010齐建秋点评中国书画市场》、《中国书画投资指南》、《中国书画市场史》等专著。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