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 女子要具备哪些品质才能入选屏风女郎?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在古代 女子要具备哪些品质才能入选屏风女郎?

“美人画屏,亦真亦幻”

今天,小编来说说画屏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门类—— 美人画屏。

画上的美人,常是栩栩如生,引发遐想。所以古代画屏在文字里,总少不了香艳迷奇的氛围。在这里小编要忍不住跟大家讲讲(鬼)传(故)说(事)了。

小时候看的聊斋系列电视剧,安幼舆所画的纸素秋,就在半夜出离画幅,飞到了长得一模一样的真身钟素秋小姐的床边,并叫醒了她 :

自动播放

宋代李昉的《太平广记》写过,唐代一位进士赵颜,看中了画工笔下的屏风丽人,相思情切。

不料画工却真的说, “她名叫真真,你连着喊她的名字一百日,就会应你,到时候就用百家彩灰酒洒于其上,她就活了。”

后来美人果真从屏风走下来,可最终因为夫君赵颜听信谗言,被伤透了心,于是带着孩子又回到了屏风上, “携其子却上软障,呕出先所饮百家彩灰酒。睹其障,唯添一子,皆是画焉。”

似乎涉及屏风美人的传奇故事,都讲述了画中人走下屏风后发生的轶事。类似的传说在传统文学中化身千百,不过其中最有意思的可能要数以下这则了。

01霓虹厕宝美人屏风

话说唐玄宗某天翻阅《赵飞燕外传》,以伊之轻盈来调笑杨贵妃的丰腴。这下惹恼了贵妃,唐玄宗便赐了她一架精美的小屏风以示安抚,其上用百宝嵌的方式呈现出历代美人的形象。

不久,其兄杨国忠在午睡的梦境中,这架屏风上的美人们——褒姒、西施、虞姬、绿珠、潘玉儿、张丽华……忽然全都化作真人,一起走下屏风,开始了一场歌舞欢会。 (《杨太真外传》)

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 局部

原文文字简略,但仔细一想,这场面应该是极其华美令人目不暇接:不仅有虞姬的垓下之舞,赵飞燕的盘中之舞,还有潘玉儿的步步金莲,张丽华的高阁靓装,乃至洛神的凌波,绿珠的坠楼……沉睡在故纸堆里的故事,顿时活色生香了起来。

明代 仇英 汉宫春晓图 局部

读到这里,大家想必觉得屏风上的女子肯定都很美丽。不过在最初,想要成为“屏风女郎”,也没那么简单。

02列女屏风: 美人的教化作用

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召见宰相宋弘。 君臣相谈政事之际,皇帝却频频回头看那架新制的美人屏风。 宰相说了一句,“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才使皇帝醒悟,立即命人将屏风撤走。

这则故事让人对屏风上的女子充满遐想,不过最初此种屏风的作用,可不仅仅是“看脸”,在环绕观赏者的同时,也对其起着教化作用,不然汉光武帝就不会羞愧地撤走它了。

汉代刘向编撰了《列女传》,为皇帝选嫔妃提供了标准。同时,他也将这些标准绘制成四堵屏风,将之作为她们的教科书。

列女古贤图漆画屏风 局部

漆屏风画始于周代,兴盛于汉、魏、六朝。此件以《列女传》内容入画,主要表现帝王、将相、列女、孝子以及高人逸士的故事。

所以,这些美丽女子实际上是在提醒皇帝们不要忘了那些惨痛的历史教训,画屏在那个时代的道德教育意义远大于其审美意义。

03杜牧:屏风周昉画纤腰

时光匆匆而过,列女屏风的道德伦理教化作用逐渐发生改变。进入唐代以后,人们终于不用为欣赏屏风上的美女而感到羞愧了。

唐代 周昉 调琴啜茗图

观画人心态的变化,显示中国绘画的世俗化在公元6至9世纪就已经实现,那时大量流行着没有道德教化与宗教涵义的美人屏风,就像近世的“招贴画”,向我们展示着当时女子的妆容服饰、闲逸生活以及审美潮流。

唐代 周昉 内人双陆图 局部

唐代流行美人画屏,一些以创作人物画著称的画家也参与其中,如以画仕女图著称的画家周昉所绘屏风,虽岁久色彩消减,仍不失原有光采,因此诗人杜牧写道:

《屏风绝句》

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

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

武则天时期的张礼臣墓,曾出土一叠残缺的六曲舞乐屏风,其中一曲屏面上绘一歌姬。她身材修长,梳着高高的螺髻,面施红粉,额贴飞燕花钿,身披黄蓝相间卷草纹白地上衣,下着一条曳地红色石榴裙。

微举,翩然欲舞,似乎这位悠然自得的唐代女子就站在眼前。

《舞乐屏风图》绢画

唐开元末韦氏墓壁画六扇屏

由于唐代屏风主要以木料和纸、帛制作,难以保存,其上的精美书画也随着时间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不过幸好日本奈良正仓院中还保存有一些唐代屏风,让我们得以一览其华美风貌。

屏风结构示意图和屏风上的鸟毛篆书

正仓院藏鸟毛立女屏风局部

从屏风上的是开元天宝时唐代美人的具体写照:头梳高髻,蛾眉细目,体态丰腴,樱嘴点红,面施假靥花钿。仕女的衣服部位曾经覆盖有不同色彩的鸟羽,但基本均已脱落,仅余线条。

04帝王的幻想佳人:十二美人屏风

画屏作为曾经的绘画媒介之一,历代画家都曾经在屏风面上用尽心血创作自己心目中的精品,直至清代仍留有余绪。有时,屏风上的美人还是帝王理想中的女子形象。

清代 佚名《胤禛围屏美人图》

1950年,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发现了一组十二幅无款画像,每幅画上的美人都各具姿态,栩栩如生,描绘精妙。

据学者考证,这组美人图最初是在一架十二扇围屏上,当时还是皇四子的雍正皇帝胤禛,亲自参与了这些美人图设计制作。

画中墙上的咏美人题诗,全部是他所作并书写。它们无疑是“美人”画,而不是称作“容”的后妃画像。所以这叠围屏画,也被叫做“胤禛十二美人屏风”。

左:裘装对镜 中:立持如意 右:捻珠观猫

这些美人图中的题字也巧妙地融入画作本身,诗文和图像透露出年轻的胤禛与画中美人的想象关系,仿佛是他在给自己加的言情戏码:

“美人展书”细节

如“展书”中胤禛于美人右侧题写了四句诗,“樱桃口小柳腰肢,斜倚春风半懒时。一种心情费消遣,缃编欲展又凝思。”再看画里的窈窕女子,正把目光从阅读的书页上移开,陷入沉思之中,明显是对诗句内容的图解。

展书美人右侧的诗句细节

十二美人屏风,呈现了皇四子胤禛这位未来皇帝构想中的才子佳人:她的才学通过其俊朗的书法显示出来,她的美貌与才华则凝聚在其迷人的姿容和手握的诗卷之中——思念他并且期待他的垂青。

“爱我你怕了吗?”一个如此自恋的皇帝

05画屏美人今何在

不过,这十二扇精美的美人屏风,在完成十年后便在主人雍正的示意下从“深柳堂”撤下,隐匿于“冷宫”库房中,一直到上个世纪才重见天日,此时早已是天翻地覆,物是人非。

再回过头来看本文最初讲述的“霓虹屏”故事,其实也通过一个个悲剧女性的命运,暗示着生命的难以自主,荣华与权势的脆弱虚幻,历史盛衰的无情。

《燕尔馆破屏风所画至精人多叹赏题之》

画时应遇空亡日,卖处难逢识别人。

唯有多情往来客,强将衫袖拂埃尘。

唐代诗人刘禹锡这首诗,借吟咏画屏倾诉一番时光无情的失意,但依然不影响“多情客”们为画屏驻足,拂去尘埃静静欣赏。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