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圆圆:沿着师父梅葆玖的足迹传承京剧艺术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董圆圆:沿着师父梅葆玖的足迹传承京剧艺术

“除了把老艺术家留下的经典剧目保护好传承好,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戏曲人才的培养,希望尽我个人最大的努力,发挥好承上启下的作用”,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董圆圆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

资料图:2016年,梅葆玖和董圆圆师徒参加全国两会时合影。中新社发 钟欣 摄

出生梨园世家的董圆圆,11岁时进入天津市戏校学戏,后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拜京剧大师梅兰芳之子梅葆玖为师,成为梅派第三代传人。首届“中国京剧之星”、全国京剧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戏剧白玉兰奖……一路走来,董圆圆得到专家肯定,拥有众多戏迷。

“天赋、勤奋、机遇,要在我们这行取得成功,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董圆圆坦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孩子练功时撕腿掰腰,很少有家长能忍住不落泪。

小时候学戏没有派别概念,直到进入中国戏曲学院,董圆圆才有机会现场观看梅葆玖先生演出的《凤还巢》,“唱腔念白优美动听,舞台表演端庄大方,那时才真正领悟到这就是梅派艺术,是我喜欢和追求的方向。”

1987年,为中国戏曲学院校庆排演《霸王别姬》时,董圆圆得到了梅先生的亲自传授,此后一直在其身边接受熏陶、学演梅派剧目,并于1995年正式拜师。

曾连续担任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的梅葆玖,多年为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弘扬,致力于推动戏曲走进校园。相关提案近年得以落实,“戏曲从娃娃抓起”成为现实。

多次参加国家京剧院戏曲进校园活动,董圆圆为学生演出不遗余力。2017年,她主演的京剧《凤还巢》在清华大学上演,两千多人的礼堂座无虚席,“年轻的面孔上写满热爱,演出效果极佳,这是一名戏曲演员最希望看到的场景。”

让她同样欣慰的是,许多年轻人将戏曲元素应用到歌曲、服装、饰品的创作和设计之中,表达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

“艺术不分国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位梅派传人多次到国外,将《霸王别姬》《天女散花》《白蛇传》《杨门女将》《洛神赋》等经典剧目带上世界舞台。

她坚信,京剧的历史就是不断变化、继承、发展、创新的艺术创造史。成功的京剧作品,是在尊重艺术规律、遵守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等程式化表演方式的基础上,能体现时代特色的作品。

2013年起,董圆圆有了一个新身份——全国政协委员。自此,工作不再限于排练与演出,她常随全国政协调研,送文化下基层、聆听戏曲人的声音。

随全国政协京昆室在山西调研时,她了解到,有些地方剧种的前辈艺术家常自费坐公共汽车去教戏,指导青年学生时不收任何报酬。

“真的很让人动容”,董圆圆说,为了戏能留下来、传下去,这些艺术家把暮年时光奉献出来。再不重视,有些地方戏剧种就没了,一个剧团可能一夜之间解散,但重建起来就很困难。

为此,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董圆圆提交了相关提案,建议提高文艺人才队伍的建设效果,从更新人才选拔机制、形成人才梯队建设、加大人才优惠政策等方面进行改革。她认为,只有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能力,才能使京剧永远发展下去。

“师父的一生,都致力于继承、传承以及弘扬梅派艺术,他也曾嘱托我,要把京剧梅派艺术传承下去”,董圆圆说,未来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扶植青年演员上,希望他们早日成材。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