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化烟为墨玩到这么极致 徽墨成为非遗还能活多久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古人化烟为墨玩到这么极致 徽墨成为非遗还能活多久

“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魏晋)曹植《乐府》

历史上我国的制墨产地包括陕西、山东、河北等地。唐末逐渐转向南方地区。徽州的澄心堂纸、汪伯立笔、李廷珪墨、枣心砚是文房四宝中的精品。其中以李廷珪墨为代表的高档徽墨具有“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的特点。尤其是明清时期,装饰精美、精工细作的徽墨屡屡作为贡墨,供给皇家使用。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手工技艺类。

一、青松石脂化作烟

制墨最主要的原料是烟和胶。烟的种类及品质直接决定了墨的颜色、光泽,与其落纸的表现力。胶则起到黏合的作用。自古制墨有“烟细胶轻”的取向。按照烟的种类,墨主要可以分为松烟墨、油烟墨、漆烟墨、炭黑墨这几类。松烟墨以燃烧富含油脂的松木取烟制墨,松烟是徽墨早期的主要原料。油烟的原料,又包括植物油,如桐油、麻油、菜籽油;动物油,如猪油;矿物油,如石油等。中国的油烟墨多以植物油桐油为原料,日本则常用菜籽油。而石油,即为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以制墨原料为名偷偷运进长安城的易燃液体——石脂。石脂制墨在宋代的《梦溪笔谈》中已有记载,鄜、延(均属今陕西)境内出产石油,一旦用火点燃,就像麻油燃烧一样,但产生的烟更大。用石油燃烧产生的烟粉制墨,“墨光如漆,松烟不及也。”漆烟墨则是在油料中和以生漆,烧烟制墨。炭黑制墨最晚,是在清末西方工业炭黑进入国内市场以后。不同烟料还可以根据需要混合制墨。

桐油盏 邓熠摄于绩溪县上庄村其顺堂墨庄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另类的制墨原料。朱砂等矿物颜料可以用来制作彩墨宋人苏易简《文房四谱》记载,乌贼鱼又叫算袋鱼,鱼腹中的墨汁可以用来书写。有品行不良的人用这种墨汁书写契约文书,时间久了字迹褪去,变为白纸一张,因此文书作废,他便可趁此抵赖。

制墨除了烟料,还需要用胶,以鹿角胶、驴皮胶为上,牛皮胶次之,骨胶价格低廉,因而现在使用最为普遍。普通墨中加入冰片(又名龙脑),高档墨中还要添加麝香、丁香、珍珠等药材,以起到调和气味、助益色泽等功用。据《徽墨志》记载,唐玄宗曾别出心裁地用芙蓉花汁调香粉制墨。

鹿角胶 邓熠摄于绩溪县上庄村其顺堂墨庄

二、细烟轻胶十万杵

关于墨的制作过程,宋代李孝美《墨谱法式》、明代沈继孙《墨法集要》均有详细记载。李孝美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叙述了制作松烟墨的采松、造窑、发火、取煤、和制、入灰、出灰、磨试八个步骤;沈继孙则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对制墨过程及相关工具的制作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记载。而现代制墨工艺,主要包括点烟,熬胶,入药,和料,捶打,压墨,晾干等步骤。一块墨从最初的点烟工序到最后用于书写,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

三、文人爱墨古来多

相传唐玄宗使用过一种名叫“龙香剂”的墨。一日玄宗皇帝正在御案上批阅奏折,突然看见墨上隐约有个道士模样的小人儿踱来踱去。玄宗皇帝问他是何物,他自称是墨幻化而成的精灵。明代制墨名家罗小华根据这个故事研制成“小道士”墨,颇有名气。

南唐后主李煜亦爱好书画,留心文房,他最喜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石砚其中李廷珪墨是原名奚超、奚廷珪父子所制之墨。他们因唐末战乱从易州迁居徽州,以黄山古松为原料,制成的松烟墨“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受到李煜盛赞,被赐以国姓。自此,李廷珪被视为徽墨祖师。

宋代文人苏易简在参与编写北宋四大部书之一《文苑英华》过程中,利用所见材料与自身经历,撰有《文房四谱》一书。书中记载,苏易简好友、校订《说文解字》的徐铉在幼年曾得到一挺李超墨,徐铉与其弟一起使用,每日研墨书写数千字,用了十年才研磨至尽。

民间相传,曾有李廷珪墨被仆从遗失,数十年后自水池中捞起,仍坚固如新。可见李超、李廷珪之墨品质精良如此。

因《韩熙载夜宴图》而被后世熟知的南唐官宦韩熙载,曾邀请徽州制墨大师朱逢专门在他的书馆旁边制墨供用,还建有专门的制墨房“化松堂”。

韩熙载夜宴图

北宋大文豪苏轼,在书法、文学等方面对后世影响极大。苏轼曾给文房四宝起名,笔为毛纯(唐代韩愈写过《毛颖传》,毛纯为毛颖孙),墨为墨卿(色黑),纸为楮先生(楮树皮为造纸原料),砚为罗文(有些砚石纹路似罗文),令人捧腹。苏轼还尝试过亲自制墨。被贬海南期间,他曾建造制墨房,准备自己烧烟造墨,但不慎着火,造墨房燃烧殆尽,最后只得作罢。

黄庭坚与苏轼同为宋代新书法流派的代表人物。他善写书法,也爱好墨。黄庭坚与制墨名家潘谷交好。《春渚纪闻》记载,有一次,潘谷去拜访黄庭坚,黄庭坚取出一个藏墨的锦囊。潘谷隔着袋子摸了里面的两块墨,立马说出一块是李承晏所制,一块是自己廿年前所造。他的判断不差分毫,令黄庭坚大为惊讶。后来潘谷醉饮郊外,跌落枯井。苏轼有《赠潘谷》诗曰:“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 世人敬潘谷为“墨仙”。

故宫博物院官网图

清代乾隆皇帝酷爱题诗作画,有“御笔题画诗墨”现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御笔题画诗墨” 一套9笏,正面为名画,背面是乾隆题诗,墨的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近年,故宫博物院与绩溪人王剑武合作仿制这套集锦墨,延请墨模雕刻名匠冯国权、制墨大师胡浩南等以古法精制。

好墨存千年,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以文房四宝承载思想意趣,一件件书画作品也由此得以传世。好墨不仅是书写材料,佳墨还可入药。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墨味辛,无毒,止血生肌肤。合金疮散,主产后血晕。磨醋服之,亦主眯目,物芒入目点瞳子。又主血痢及小儿客忤,捣筛和水调服之。”并收录有数十例以墨为药物的验方。民间流传着“中国医药三件宝——云南白药、福建片仔癀、安徽八宝五胆药墨”的说法。

金墨 邓熠摄于绩溪县上庄老胡开文墨厂

八宝五胆药墨被称为“墨中皇后”墨中入药,包括麝香、冰片、珍珠、犀角、羚羊角、蟾酥、牛黄、朱砂、牛胆、熊胆、蛇胆、猪胆、川芎、青鱼胆、藕片、红花、小蓟、大蓟、白茅根、夏枯草、牡丹皮、丁香等中药,裹以金箔。因其用料贵重,价格堪比黄金。药墨既可内服,亦可外用,不仅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救治了许多徽州百姓,还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成为便携的常备药品。如今在胡开文故乡的上庄老胡开文墨厂等仍以古法生产这种金墨。

四、非遗徽处境忧

徽墨,尤其是胡开文徽墨,在徽州一带受到广泛的认可。胡开文家族的故乡上庄甚至达到“十室九墨工”的制墨盛况。如今大大小小的胡开文墨厂依然遍布绩溪、屯溪等地。徽墨是人们增进地方认同感、承继历史文化的关键要素,而非遗徽墨的这种“认同感”和“持续感”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2003年会议中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尤其强调的内容。如今,徽墨早已超出一府一地,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童蒙习字、文人书画依然在使用墨块或者墨汁。此外,墨还被广泛用于物品装饰、书刊装帧等等,甚至跨界出圈、花样百出,是极具记忆点与表现力的中华文化元素。

吹墨画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事实。百余年来,随着国外钢笔、水笔等文具传入,印刷设备普及,笔墨纸砚不再是文人案头的必备用品,书写材料和书写方式的变化,使得徽墨需求量降低,使用空间缩减。

与此同时,徽墨制作过程繁复,依赖手工劳动且生产周期长,难以实现大批量生产,这也正是徽墨技艺传承发展、徽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虽然大部分墨厂已经尝试采用机器代替部分手工制作工序,但压墨、描金、晾墨等步骤依然需要人工完成。传统手工技艺的保守性也阻碍了技术的更新、徽墨的创新。制墨行业中最重要的商业秘密是制墨配方。原料与配料,即作为主要原料的烟、胶以及少量加入的各种药材决定了墨作为书写材料的根本品质、作为工艺品的雅致程度。也是各个墨厂彼此区别、相互竞争的根本因素。

此外,“非遗热”蔚然成风,地方政府全域推动旅游政策,越来越多的徽墨厂逐渐转向文化旅游的打造升级。墨厂纷纷通过游客参观旅游、互动体验,来弘扬徽墨技艺的文化内涵、提高墨品销量。但是如何筹措资金以改建更加宽敞明亮的厂房及参观配套设施,如何与旅游、研学机构进行对接,是很多墨厂正在摸索解决的问题。另外,随着智能移动终端普及、电子商务平台崛起,徽墨销售对互联网的依赖也越来越强,受到科技革新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深远影响。近两年来,各电商平台的文房用品网店越来越多,以压低价格为主要手段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而无序。

非遗能火多久?徽墨又能活多久?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也许首先要思考:如何保护徽墨制作技艺传承匠人和引导制墨售墨市场良性发展。申遗以后的徽墨不再是地方上的工艺,也不再是文人群体的用具,而是社会的公共文化事象,非遗徽墨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整个社会共同探索与努力。

作者邓熠,本文经作者授权凤凰网国学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