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的黄老之学是守旧消极的,还是锐意进取的? | 刘三解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汉初的黄老之学是守旧消极的,还是锐意进取的? | 刘三解

问题如下:

汉朝的黄老之学是守旧消极的,还是锐意进取的?

回答如下:

汉朝的黄老之学,在传世的文字中的形象是比较模糊的,不过万幸还有马王堆出土的原本可以参照。

过往我们的教科书上提及的汉初黄老,其实逻辑出发点是老庄之学的理论,而非黄老之学。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一为黄帝与老子,一为老子与庄子,前者为战国、汉初的,后者则在魏晋之交影响大彰。

今天我们看到的《道德经》版本,就是王弼注释本,正经的魏晋人。

然而,我们看西汉、东汉所说的道家,其实是黄老一派。

在《汉书·艺文志》中,班固如此叙述道家的源流: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君人南面之术,翻译过来就是“帝王之术”。

所以在《汉书·艺文志》中的道家著作,虽然多数今天已经看不到了,都散失了,只留下了篇目,比如:

《伊尹》五十一篇。

班固注:“汤相。”

《太公》二百三七十篇,《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班固注:“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

《辛甲》二十九篇。

班固注:“纣臣,七十五谏而去,周封之。”

《鬻子》二十二篇。

班固注:“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

颜师古注:“鬻音弋六反。”

《管子》八十六篇。

班固注:“名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也。有《列传》。”

看看书名,作者都是商汤的名相伊尹;周文王的名相吕望,也就是姜太公;商纣王的忠臣辛甲;楚国祖先鬻熊;齐桓公的贤相管仲这样的人物,而黄帝本人更是上古的“圣王,一群明君贤相,他们能谈的是修身养性吗?

当然是帝王之术。

黄老学说的核心主旨,有两个两汉时人的总结最为清晰: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申子之学本於黄老而主刑名。

《汉书·司马迁传》里论六家之要指: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澹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徙,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重点在于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就是说,在世界观和价值观上,是兼具儒墨的好处,又把名家和法家的“术”,融入其中。

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学说,当然,也与汉初的统治规则“法”,也就是刑名并不矛盾,甚至是契合的。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