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 聊聊古代科举考试的那些文人趣事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涨知识 聊聊古代科举考试的那些文人趣事

古代人是怎样考试的?今天我们坐上时光机,一起来看看古代科举考试的的那些事!

实际上,古代科举考试的难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高考,想要取得好成绩,“十年寒窗”是毫不夸张的。

古代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据说,李时珍是三次落榜,蒲松龄同样落榜,大诗人李白还是禁考的受害者,虽然如此,但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如:李时珍历经27年的辛劳,终于写成《本草纲目》;蒲松龄19岁时考童子试,成绩名列前茅。后来考举人、进士时却屡试不中,后来常常深入民间采集素材,终于写出了鸿篇巨著《聊斋志异》;还有被禁考的李白,出身颇有些不清楚,其先祖乃流放西域的罪犯;再者,李白的父亲是商人,且涉嫌不法。按唐朝律令,罪犯和商人的后代,绝对不能参加“高考”,李白也不能幸免。

古人是怎样考试的?

在古代,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童试是最低级别的考试,相当于现在的中考。经过童试选拔后,才能参加乡试,乡试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了,而考棚是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

古代考场如何防作弊?

在科举考试是考生每人一个单间叫“号房”,里面监考很严,考生进入考棚时,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夹带”。当考生进入考棚后,就要锁门,考生们参加考试期间,“吃喝拉撒睡”皆在“号房”内,直到考试结束。考场也是封闭式的,一排排号舍把考生隔开。试卷都要糊住姓名,这叫“弥封”。方法是在试卷交上来后,先由弥封官将卷面折叠,封藏应试者的姓名,编上红号;然后由誊录人员将试卷用朱笔誊写,称为“朱卷”,将它送考官评阅。放榜的时候,按取中的“朱卷”红号调取“黑卷”拆封,最后唱名写榜。

科举考试排名三等是什么意思?

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代,清朝是科举制度依存的最后一个朝代,在这个末世,出了一位比黄巢还有影响的落榜生,他便是洪秀全,倘若考场过关,此人可能会当个小官,按部就班地混日子,近代中国的历史可能会改写。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可能,这位考生屡试科举不中,便如他的前辈黄巢一样,聚众造反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