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不能替代口罩,但更能体悟“人”的含义丨文度记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诗歌不能替代口罩,但更能体悟“人”的含义丨文度记

文度记特约评论员 子兮

2020年的这场疫情,有很多意外。比如没人能够预料到,“诗词”会被赋予外交的意义,乃至成为对外援助的一种标配。

浙江对日捐赠物资上写着“天台立本情无隔,一树花开两地芳”。中国驻韩大使馆在援助韩国大邱的抗疫物资上印有“道不远人 人无异国”。马云公益基金会向日本捐赠的物资上写着“青山一道,同担风雨”。小米在捐赠给意大利的物资上写的是“我们是同一片大海的海浪,同一棵树上的树叶,同一座花园里的花朵”……

有媒体将这幅图景称为“环球诗词大会”。记者注意到,使领馆、地方政府、各大企业、民间组织在“写诗”这件事上空前的一致。我们自然不能忘记,最初的灵感来自日本友人,尤其是那句风靡大江南北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围绕“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曾有过一场无聊的争执,但事实证明,人们热爱的是隽永、优雅的短句而非吹毛求疵的长篇大论。

其实,这是时代风向变化的一个标志,说明人们渴望精致多元的表达,而不再满足于口号式的话语。这不是说口号在任何时候都没用,而是说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能只有口号。该加油的时候喊加油,想写诗的时候也不词穷,这才是正常的。

可能还是会有人说,新冠病毒引发的灾难在全球次第上演,诗歌有什么用?

是的,诗歌顶不了口罩,顶不了呼吸机,毕竟现在已不是念着咒语上阵杀敌的年代。但是印两句诗的功夫不会耽搁抗疫物资的生产运输。而读诗的片刻,可以让重压下的我们静静体会人类的含义。

每次焦虑不安,我们可以抽出自己喜爱的诗集,或许读上片刻便能平心静气。正如诗人里尔克的《秋日》,“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诗都是孤独的产物,但诗人的伟大在于,他们能在狭窄的自我中发现人类的共同命运,并把这一发现“酿入浓酒”。当读者咽下这杯酒时,就会发现自己并非真的孤独。既然千百年来人们都在念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么自然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不得不承认,迄今为止人类在抗疫中还未表现出应有的团结。推卸、拖延、狡辩、争吵,占据了太多本该用来采取行动的时间。甚至有人会悲观地表示“对人类失望了”。其实,让我们失望的不是人类,而是我们此前对世界的天真想象。我们误将一些想象当做现实,疫情只是让一切回归了它们本来的样子。破除幻想,我们才有可能让世界变得更好。

哪一代人又不曾失望呢?当杜甫在破碎的山河之间颠沛流离时,他会不失望吗,可是他依然写下“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诗句,感动着千百年后的我们。

人们在援外物资上抄录着古今中外的诗句、箴言。这些跨越国界、跨越时间的句子,让我们意识到人类在根本上是一个大家庭,我们的情感与命运都是相通的。

其实,病毒早就说话了,“我才不管你是哪国人”。在病毒面前同等脆弱的我们,也可以团结起来共同变得强大。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