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陈佳的“度书三问”|文度记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出版人陈佳的“度书三问”|文度记

编者按: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文度记”设计了一个文度问卷——“度书三问”,分别是:1、过去之书:就您的阅读史来看,最想分享(推荐)什么书?为什么?2、现在之书:您正在读什么书?3、未来之书:您目前最期待读什么书?我们邀请了上百位读书人参与,他们的日常身份可能是出版人、评论人、公益人、法律人、出家人,或是教授、学者,此刻,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书人。往来无闲事,谈笑书与文。

推荐人:陈佳(出版人)

1、【过去之书】《沈从文的前半生》

书名:《沈从文的前半生》张新颖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18年02月

理由:只能说一本么,这个真是太难了。人从阅读中汲取养分获得成长,同时也会将现实中的长成投射到书本之中,相互交织,所以共鸣也是在不断变化的。那么,就推荐近年来曾深深触动我的书吧——《沈从文的前半生》(《沈从文的后半生(增订版)》(张新颖著,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2018年2月版)(没办法,必须是两本,哈哈)。2018年底读完后,在朋友圈发过一段感想——

张新颖写沈从文,起先认为“在已经出版的传记中,有几种的叙述相当详实而精彩;再写,就很有可能成为没有必要的重复工作”,于是动笔作《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版)。然而在完成后,却燃起再作前半生的想法,“不仅是因为近二十年来不断出现的新材料中,关涉前半生的部分可以再做补充;更因为,后半生重新‘照见’了前半生,对后半生有了相对充分的了解之后,回头再看前半生,会见出新的气象,产生新的理解”,于是就有了2018年2月版的《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亦同时对《后半生》做增订,增加了两篇附录。

书是倒着写,却不妨顺着读。张在《前半生》之中,因“新理解”,情感显然更为“打开”,随其笔墨在心中一点点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湘西山水画,其中是那样一个真挚热烈的人;再转到《后半生》,于内心中一点点经历色彩凋零、画布撕裂,苦楚与震撼则都来得更为强烈了。而张新颖在《后半生》的写作中,用笔极克制,也正因这种克制,才更令人动容。

读《后半生》前两章时,内心大恸,再往后,常读着读着就落下泪来。于叙事与材料中,揣摩背后的情境,叹那片荒唐与纷乱,而更深感佩于沈先生之人格。

至今日,回忆起读这两本书时的感动与感怀,仍清晰可触。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世事艰难,希望自己总可以多一些温和,更不失去坚定。

2、【现在之书】《我愿意学习发抖》

书名:《我愿意学习发抖》郭爽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12月

理由:最近睡前会读《我愿意学习发抖》,10个故事,每天读2个,心满意足又意犹未尽地睡去。

《幸运的汉斯》《青蛙王子》《话谜》《冷酷的心》《固执的孩子》《学习发抖》《小红帽》《花衣魔笛手》《金钥匙》《不莱梅镇的音乐家》,10则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中的故事,在作者的德国小镇的寻找中显露出新的样貌,新的意义。寻找,通常意味着未得,或者失去。寻找童年和童话的根本,是寻找天真、挚热、勇气和相信,在成人的世界,在每个人的悲欣故事中,我们会看到这些从来都是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渴望。我已经是个中年人了,我希望自己不会忘记这种渴望,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学习发抖。

3、【未来之书】《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

书名:《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日]王柯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03月

理由:这本书是王珂《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的增订版,我早早就在豆瓣上标注了“想读”。自从几年前读过葛兆光的《宅兹中国》后,就对“中国”的概念产生了很多疑问和兴趣,加上在工作中接触相关的选题,于是开始陆陆续续买书读,而这几年围绕这个议题的书也出了不少,有《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寻找“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殊方未远:古代中国的疆域、民族与认同》等等。出版从来都是现实社会的重要面向。对于“我是谁?我们是谁?”的反思与研究,在认知中寻求认同,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割裂、分化,以及对于凝结的迫切需求。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