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人曹林的“度书三问”|文度记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评论人曹林的“度书三问”|文度记

编者按: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文度记”设计了一个文度问卷——“度书三问”,分别是:1、过去之书:就您的阅读史来看,最想分享(推荐)什么书?为什么?2、现在之书:您正在读什么书?3、未来之书:您目前最期待读什么书?我们邀请了上百位读书人参与,他们的日常身份可能是出版人、评论人、公益人、法律人、出家人,或是教授、学者,此刻,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书人。往来无闲事,谈笑书与文。

推荐人:曹林(评论员)

1、【过去之书】《语言学的邀请》

书名:《语言学的邀请》 [美]塞缪尔·早川、艾伦·早川 著 柳之元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07月

理由:20年前写评论的时候,我没有读过任何一本教我怎么写评论的书,完全是凭常识感和言说本能写作。读了这本《语言学的邀请》后意识到,如果早读到这本书,自己的评论能上很大一个台阶,所以后来每届学生我都会推荐这本书。这本书不是像维特根斯坦那样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话语,而是从思想层面。如何在抽象的阶梯上游刃有余地驾驭语言,“写着写着就没话可说”的问题出在哪里,什么叫“转圈子式思想”,屁话何以成为屁话,作者给出了非常精妙的阐释。

我的读书笔记上写了很多本书的妙语,如:判断下得太早,往往会使我们看不清近在眼前的事物(说的是避免形成一种自我闭合的逻辑,避免让过早的结论封闭了多元的可能。

2、【现在之书】《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

书名:《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 南希·K. 拜厄姆(Nancy K. Baym)著 董晨宇 唐悦哲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年01月

理由:社交媒体和人际关系是当下的热门显学,我一般不太喜欢这类追逐时尚和热点的新书,认为热门的事物和对它的思考是需要沉淀的。但这本书吸引了我,让我对似乎很熟悉的社交媒体有了深层次的认知。译者董晨宇在序中谈到了“让陌生之事变得熟悉”和“让熟悉之事变得陌生”,避免过于熟悉而形成的平庸化危险。我正是带着这种陌生化的视角来理解社交媒体这个已经深嵌入我们日常的熟悉之物的。我喜欢这种让自己感觉陌生化的阅读,这样才有增长见识,如果只看合乎既有想法的书,永远只会知道已经知道的事,形成见解的内卷化。

作者作为第一代深度的社交媒体使用者,通过扎实的研究对社交媒体作出全新的阐释。比如对于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她跳出了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视角而提出了驯化论:技术决定不了我们,社会也决定不了技术,但可以驯化技术,我们如何使用和表现这些技术,谁使用它、如何使用它、谁不使用它,会影响到一种技术的后续发展,技术最终呈现出的样态,是人驯化出来的,就像人对宠物的驯化一样。她还谈到了成人对儿童使用新媒体的恐惧,本质并非道德恐慌,而是成年人害怕丧失控制权的表现。父母常将新媒体视为控制和监视孩子的手段,而孩子却将其视为实现独立和隐私的方式,冲突由此产生。

常有人痛心疾首地认为作为中介的社交媒体毁灭了具身的社交,她认为,中介并不意味着贫瘠,中介化交流应该被视为一种新颖、兼容的混合交往方式,不是具身交流的缩减版本,新媒体并不会用虚假的模拟来削弱或替代真实的参与,大多数人并没有利用这种去实体性来创造梦幻的或者根本上具有欺骗性的自我。

3、【未来之书】《说理》

书名:《说理》陈嘉映 著 华夏出版社 2011年05月

理由:是在读了几篇论文后被陈嘉映的说理思想所吸引,从而准备读《说理》这本书的。与普通从技术层面谈说理不一样,作为哲学家,陈嘉映是从哲学这个比较抽象的高维层面来谈的。谈的不是一事一议那种普通道理和常识观念,而是道理之道理,也即“根本道理”。他说,哲学大抵就是穷理,道理是在言说中成形,哲学家不停留在日常道理上,他们追问理后之理,思想的最高任务是通乎根本的道理,要培养直面一切道理都不确切之境的勇气。他认为,知识就是经过辩护的真看法、真信念,真知是带有论证的看法。论证要求达到公共可通达性,双方必须共享大量经验,论证才可能有效。真理是我们的本性、自然和天性,真理赢得我们所有的人,而不是一些人战胜了另一些人。我们最好不要把真理视作简单的名词,而把它视作成就动词。

这可能是一本比较难啃的书。用哲学教授张一兵的话来说,所有真正杰出的思想家的观念,都是以特定的精神内居于生命对世界的意会体知之中。他们的言说和文本无不是生命对象化的结果。我们听他们的演讲和阅读他们的文本,只有像他们一样,以特定的方式内居于世界和生命的交融中,才可能真正意会式地入境于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这个角度看,读哲学家陈嘉映的《说理》是有门槛的,是一次阅读挑战。只有静下心来耐心去读,甚至有“读半个小时没看懂回过头去再读”的心理准备,才能慢慢进入那种思想的境界,在顿悟和启思中享受思辨的张力。对于一些难啃、需要坐冷板凳硬阅读的书,我一般都是等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孤独、安静时去读,免得自己的浮躁糟蹋了别人的思想。我们常抱怨别人的书写得晦涩难懂,很少反思自己其实的耐心还没有超过20分钟。别人思考了一辈子的问题,哪可能让你一张图就读懂、五分钟就明白、量子波动就秒懂。

我常跟学生说,读一个人的书是需要资格的,你要有耐心去获得这个阅读资格,而不是轻易扔一边。再难读的书,克服了前30页的阅读痛苦,坚持一小时之后你可能就慢慢读进去了。别指望一下子就被吸引,前30页往往是作者设的障碍和门槛,真正感兴趣的自然能迈过门槛并真正入境。你的问题在于,容易被书的标题吸引,却连30分钟的耐心都没有。

读这样的书有什么用呢?如果以“立刻能用上”的功利心态来读书,会比较失望,这可能是一本“无用”之书。但诸种知识中最高层次的知识,都是非功利的,无用即大用,读书本身就是目的,它不能“变现”,却可以给人智慧让人聪明。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