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人李勤余的“度书三问”|文度记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评论人李勤余的“度书三问”|文度记

编者按: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文度记”设计了一个文度问卷——“度书三问”,分别是:1、过去之书:就您的阅读史来看,最想分享(推荐)什么书?为什么?2、现在之书:您正在读什么书?3、未来之书:您目前最期待读什么书?我们邀请了上百位读书人参与,他们的日常身份可能是出版人、评论人、公益人、法律人、出家人,或是教授、学者,此刻,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书人。往来无闲事,谈笑书与文。

推荐人:李勤余(评论人)

1、【过去之书】《灵之舞》

书名:《灵之舞》 邓晓芒 著 作家出版社 2016年10月

理由:和康德伟大的道德哲学相比,邓晓芒的这本《灵之舞》或许只能算作“小品”。但至少在我看来,邓晓芒很懂中国人。

国人很喜欢强调“真诚”,但在作者眼中,这不过是孩童式的幼稚行为。唯有给自己勇敢地戴上一副面具,并且用相应的道德准则要求自己,才是真正成熟的人格。国人总是不断渴求恋人说出“爱”,殊不知,“爱”是不能说出来的,而要用行动实现,但这恰恰是最难的。

已经记不清是在何年何月阅读了本书,但当时受到的震撼,记忆犹新。这本书的哲理不复杂,内容也不高深,但我觉得只要能改变一点或者说拓宽一点读者对世界的看法,这样的书就值得认真读读。唯有如此,才不会成为柏拉图所说的“洞穴人”。或许,这就是阅读的一点意义吧。

2、【现在之书】《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书名:《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美]欧文·戈夫曼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04月

理由:一直对作者的“人生剧场论”很感兴趣,直到最近才捡起来认认真真地读。联想到最近舆论场中围绕着一本日记的纷纷扰扰,不禁感叹,戈夫曼同学的“人格标签”理论与这个互联网时代,真是完美适配。只不过,在前现代,人们需要通过面对面的交往观察对方。现在,被社交媒体中介化了的交往,反而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表演空间。

和涂尔干一样,戈夫曼似乎相信身处同一阶层的人会拥有相似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一来,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他们会配合彼此的演出,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然而,信息时代让“伪装”更容易,也让我们更难认清彼此,人类,越来越像被反复无常的情绪和变幻莫测的精力所驱使的动物。一旦平衡被彻底打破,我们的世界会走向何方?

都说人生如戏,今天,这场戏是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

3、【未来之书】《作为激情的爱情》

书名:《作为激情的爱情》 [德]尼克拉斯·卢曼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11月

理由:想读这本书,首先是因为一个非常私人的理由:本书的译者范劲,是我的老师。在读研期间,他就一直向我们不厌其烦地推荐卢曼,只可惜才疏学浅如我,对卢曼连一知半解都谈不上。

本书有一个看上去很有吸引力、很有趣的主题:爱情。不过,卢曼谈爱情,留给读者的肯定不会是轻松读物。范劲老师在推荐本书时,再一次提到了作者的著名悖论:区分就是观察,但观察也就是在制造标识区和不能标识的盲区,又在制造悖论。说白了,就是我在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就成了观察的盲区。

这个悖论的意义在于,有盲区,就会有风险。因此追求爱情也好,治理社会也罢,最终还是要尊重“差异”,不要期望用单一视角的观察来解决问题。想想被疫情笼罩,吵吵嚷嚷的当今世界,谁还能说,这本书不值得一读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