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教授秦红雨的“度书三问”|文度记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教授秦红雨的“度书三问”|文度记

编者按: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文度记”设计了一个文度问卷——“度书三问”,分别是:1、过去之书:就您的阅读史来看,最想分享(推荐)什么书?为什么?2、现在之书:您正在读什么书?3、未来之书:您目前最期待读什么书?我们邀请了上百位读书人参与,他们的日常身份可能是出版人、评论人、公益人、法律人、出家人,或是教授、学者,此刻,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书人。往来无闲事,谈笑书与文。

推荐人:秦红雨(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过去之书】《电视与乡村社会的变迁》

书名:《电视与乡村社会的变迁》[美]柯克•约翰逊 著 展明辉/张金玺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

理由:初读这本书是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当时自己的专业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文本的世界中,畅想着审美的未来。无意之中,购买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个在印度乡村长大的美国学者,回到自己成长的地方,思考电视作为一种媒介方式,是如何“刺入”传统乡村生活,“改变”印度乡村种姓关系,乃至“重构”印度乡村生活的。作为一名从农村出来的80后孩子,流行文化伴随和浸润着自己的成长,甚至建构了自己的世界观和文化观。但是,从来没有思考过这种大众媒介和流行文化的伴随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而恰恰是这本书,一下复活了我的成长记忆,激发自己去思考文本与外面世界的关联和互动,也给予我转行攻读传媒方面博士研究生的勇气与动力,影响了我的博士论文选题,影响了我后来的职业选择,甚至还影响着我自己学术研究的兴趣。对于从农业社会向智能社会、从乡土文化向媒介文化过渡的中国来说,该书仍然能够激发我们的学术想象和社会忧思,让我们重返“变迁的现场”,唤醒我们已经被过度娱乐化、媒介化的记忆与情感,甚至重思我们这种不知所终的“中介化”生活。

2、【现在之书】《美国传播思想史》

书名:《美国传播思想史》胡翼青/张军芳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9年9月

理由:在这次疫情当中,几乎全世界人都居家隔离。媒介更是成为我们了解外面世界最主要、最重要的方式,更和我们的焦虑、不安乃至恐惧密切相关。同时,中美之间也因为疫情,媒体世界传递的信息更加驳杂,呈现着我们这个世界的撕裂、误解和冲突。通过回顾美国——这个世界媒体业和媒介技术最发达的国家曾经历的媒介变迁和社会思潮的演变,理解媒介和信息传播在社会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对于思考我们疫情之下社会与大众传媒的互动、大众传媒对现代生活方式的重塑提供了独特视角和路径。

3、【未来之书】《智能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疆域》

书名:《智能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疆域》 [法]弗雷德里克·马特尔 著 君瑞图 左玉冰 译 商务印书馆 2015年8月

理由:这套丛书看了几本《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舞者的反叛——冷战时代的文化霸权之争》,以及《法兰西道路——法国如何拥抱和拒绝美国的价值观与实力》,对于布尔迪厄所说的“文化场域”与其他政治场、媒介场、科学场等场域的纠缠与博弈非常感兴趣。这套书系有二十多本,总体呈现了关于文化的各种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与使命。比如说小说、电影、互联网等文化载体,比如说出版、娱乐、宗教、教育、市场、非政府组织等文化力量,比如说德国、苏联、美国、法国、日本等不同文化国家,比如说殖民战争、二战、冷战、二战后、智能时代等不同历史时期,文化是如何从中生长、发展、变异、异化的,如何导致今天的文化现实的?这是自己非常想进一步了解的,也有利于我们反思这个疫情冲突下自说自话的“文化世界”。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