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评论人叶匡政的“度书三问”|文度记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知名评论人叶匡政的“度书三问”|文度记

编者按: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文度记”设计了一个文度问卷——“度书三问”,分别是:1、过去之书:就您的阅读史来看,最想分享(推荐)什么书?为什么?2、现在之书:您正在读什么书?3、未来之书:您目前最期待读什么书?我们邀请了上百位读书人参与,他们的日常身份可能是出版人、评论人、公益人、法律人、出家人,或是教授、学者,此刻,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书人。往来无闲事,谈笑书与文。

推荐人:叶匡政(评论人,文化学者)

1、【过去之书】《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下卷)

书名:《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 刘小枫主编 上海三联书店 1991年6月版

理由:疫情之后,重读了《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一次阅读还是20多岁时,早已忘得差不多了。

当你觉得自我的可能性与现实的限制构成强烈冲突时,向宗教、向宗教哲学求援,几乎成为一种本能。自我的可能性与所处的现实密切相关,当这现实提供的自由范围越来越小时,就像我们不得不因疫情而禁足在家,放弃一切公共活动时,我们会渐渐感知到,生存将不再向理性和知性开放,你时刻感到来自荒谬和挫折的威胁。我们遭遇了最深刻的悖论,人人都知道问题出在何处,人人不得不王顾左右而言他。大量的媒体人离开专业场域,或不想写,或不能写,步入了米沃什所说的乌尔罗地,在那片灵魂饱受煎熬之地,残损的人类承受也必将承受心灵的困苦。当写或不写变得不再重要时,我们内心已发生了变化,被恐惧俘虏,或被厌倦征服,新闻的灾难已经发生。如某位作家所言:整个悲剧开始于我们不再相信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我重读此书的目的:想把秩序重新带入自我,让生存摆脱紊乱和灾难,或许你只能向人类自身之外寻找支持。在宗教中,有一个献身的理念,这种献身是指向未来的,它意味着扩展自我的可能性,它意味着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把自我引向一种重大的可能性。人生其它的可能性,都将从属于这种可能性。通过献身,通过超越自身,来实现真正的自我,这或许就是宗教哲学给我们的启示。信仰可以给我们的,不只是一种相信,它还是一种生存态度,这种态度本身就包含了献身。当我们身处灾难现场,或许更需要这种思辨。

如果换一种视角看,新冠病毒何尝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通牒,让这个世界疯狂的脚步,再慢一些。于是,病毒按下了暂停键。古罗马帝国皇帝奥勒留有一个观点,一个人生病、折损肢体或丧失了什么,可看作宇宙的本性给他开的药方。这药方带来的或许不是健康,但却是与他命运相适应的事情,他将因此走上适合他的道路,这药方会让宇宙整体变得健康。神带给人类的,一定是对人类整体有用的,否则就不会带给人。奥勒留在位近20年,经历了瘟疫、地震、战乱等诸多灾难,他才能说出这种体悟。这种话语也能安慰人心。如今,全球的政治家都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语了,即使心中这么想,也不敢说出。他们不把发生的一切,看作宇宙的必然。哪怕灾难已成必然,他们也恐惧面对这必然,他们恐惧的是权力的丧失。这恐惧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灾难的盟友。

2、【现在之书】《无尽的谈话》

书名:《无尽的谈话》 莫里斯•布朗肖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09月

理由:最近一直在读布朗肖的这本书,800多页,就像它的书名一样,一本趋于无限的书。布朗肖的每本书对我都有神秘的吸引力。

这本书虽然谈的是书写与言语,但内容包罗万象。也许因为人类也处于一种极限体验中,书的第二部分“极限体验”四个字,就足以让我有兴趣读下去。他谈论的帕斯卡尔、西蒙娜•薇依、卡夫卡等,恰好都是我喜爱的哲学家与作家。比如他谈到薇依思想中那些盲目对立的肯定:一个人必须失根,一个人必须扎根;上帝完美地缺席了,他是唯一的在场;世界是恶的,世界的秩序是善本身。这些对立的论断,让我们看到真正的认知是超自然的。他论及了薇依一直思考的苦厄和专注,苦厄是一个谜,它无法与肉体的受难分开。当人的受难无法停止时,时间便停止了,它让时间成了一个没有未来的当下。苦厄让人失去了时间,也失去了世界。然而,思想总是厌于思考苦厄,就像鲜活的肉本厌于死亡一样。布朗肖所描绘的几乎就是人类对当下疫病的体验,我们在这苦厄中,忍受纯粹的时间,没有事件、没有计划也看不到可能性的时间,一种无限的、必须每时每刻忍受的空无的永恒性。我们丧失了自身,丧失了那个在正常世界中的“我”,丧失了那个曾让我们安心的世界。上帝是悲剧的中心,但苦厄又移除了上帝,使他不在场,我们沉入了比死亡还要巨大的空无,比暗无天日的牢房还要黑暗的日子。只能专注于等待,一场无所期待的等待。书中这样的论述比比皆是,它无疑有助于我们对当下的思考。

人类眼下也处于这苦厄中。一粒病毒的爆炸!它如此小,小到我们肉眼都看不见,对人类带来的伤害却远超一枚核弹,从目前看,它的威胁还遥遥无期。它让一座座华丽的城市,一夜间变得如废墟一般寂静;它让人们主动避开大部分的公共空间,放弃集会与社交;它让一个省份或一个国家的人成为病毒的人质,被某些人排斥、躲避。这粒病毒在爆炸的过程中,还找到了同盟军。这支同盟军,故意隐藏病毒蔓延的消息,阻止人们对病毒有更深的思考。它更愿意看到人们在恐惧中,选择麻木,或遗忘。确实,这与多数人的期待也是暗合的。因为你对病毒认知得越深,承受的苦痛与绝望也会越多。

这是人类的一次极限体验,也是每个人的一次极限体验。无论你有否染上病毒,你都在这次爆炸中被改变、被影响。你期望能回到过去的生活,但你今天看到太阳,已与过去不同;你今天写下同样的文字,但含义已发生变化。你如果愿意沉浸于这苦难深处,你就能抵达你精神的某种极限。

3、【未来之书】想读完意大利作家普利斯•莱维和奥地利作家让•埃里默的全部作品。

书名:《被淹没与被拯救的》 [意]普里莫•莱维 著 中信出版社 2017年11月

书名:《罪与罚的彼岸》[奥地利]让•埃默里(Jean Améry)著,杨小刚 译;鹭江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6月

理由:这两位都是奥斯维辛作家,他们的书国内大多出版了,加一起有10多本。过去只读过莱维的《被淹没与被拯救的》和埃默里《罪与罚的彼岸》,他们的书直接传达了在集中营中的真实体验。这几年我越来越关注受难与受难者这个主题,因为这个主题下的大量思考,仍深藏水底。人们确实有了这种幻觉,希特勒死了反而获胜了。两个月来,我们经历了太多卡夫卡式的困境。每天早上醒来,我都要分辨一下脑中的信息,哪些来自现实,哪些来自梦境。我悲哀地发现,我竟很少做梦,那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切,都发生在现实中。人们落入了一个做梦也难以梦到的古怪处境:活的前提,是放弃一切生活的可能性。除了活,其他都不重要;死也只是死,那些在疫区死去的人,甚至丧失了人类死亡的基本尊严,没有亲人送别,没有属于灵魂的仪式。死的潦草,凸显出活的了无生趣。国人总是易忘的,时间正让人们对苦难变得麻木。病毒就像一个暴君,从一个大脑杀入另一个大脑,它透过人眼,逼视这个国家的深处。

在这种处境中,网上充斥了各种诅咒之声。人们互相诅咒,除了诅咒就是诅咒,人们似乎已丧失了思考之力。这阻咒已把所有人的灵魂变成荒芜之地。要在诅咒之声中,建立一个所谓的乐园,何其之难。越来越多的人的灵魂,活在黑暗与阻咒之中。这国有太多的创伤,这人民有太多的创伤,每个有良知的人也都满身创伤,活在阻咒与黑暗之地。他们内心充满了对某种力量的厌恶与愤恨,却又不能公开说出。这就像一种酷刑,折磨着每一个人。民众的某些缺陷究其因,还是因为知识者无法提供足够的滋养。如何表达一颗满是创伤的心灵,如何认知这受难者的哲学,是我读这些书的目的。在一个黑暗的时代成为先驱,几乎是所有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愿望。但如何做,因人各异。我们确实到了一个需要发现先驱的年代,也确实到了一个让自己成为先驱的年代。

只有面对受难真相的思考,才是有效的,这受难无论发生在何时何地,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当一个社会真相匮乏时,某种程度上也取消了思考的价值,这也是我着重关注奥斯维辛的原因。真相不仅使思考有效,也让思考变得深入而复杂,能进入它未曾进入的领域。假象则会让思考流于表面。今天的社会,已把世界与现实简单地分解成一些好坏、敌友及利益的符号,这等于取消了民众的思考。用这些简化了的符号,来描述一个复杂而多元的世界,对一个国家来说,前景必然是可怕的。尤其是依据这些符号来制定政策,只会引来更多的敌人与对抗。我们所有人都像从一场疾病、一次重伤、一次受难中缓缓醒来,这场世界性的大瘟疫将改变所有人,改变这个世界的哲学,改变这个世界的文学与艺术,改变人们的心灵,改变这个世界的规则。受难将成为一个迫切而永恒的主题。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