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师曾志教授的“度书三问”|文度记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师曾志教授的“度书三问”|文度记

编者按: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文度记”设计了一个文度问卷——“度书三问”,分别是:1、过去之书:就您的阅读史来看,最想分享(推荐)什么书?为什么?2、现在之书:您正在读什么书?3、未来之书:您目前最期待读什么书?我们邀请了上百位读书人参与,他们的日常身份可能是出版人、评论人、公益人、法律人、出家人,或是教授、学者,此刻,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书人。往来无闲事,谈笑书与文。

推荐人:师曾志(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1、【过去之书】《逃避自由》

书名:《逃避自由》[美]埃里希•弗洛姆 著 刘林海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年6月

理由:作为1941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里程碑式的著作,其理论视野离不开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极权对全人类命运的威胁与摧毁的现实。我们需要不断追问何为自由,自由不是空洞的,它与个体自我的命运密切相关,自我命运构成了人类命运的基础,因而,自由与人性、认知、能力等相关,这在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是。

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阅读都服务于当下,之所以只选一本书,就是想说读书与精读就是学与道间的关系。读书不仅强调多读,更重要的是注重精读。

2、【现在之书】《逃避自由》

理由:数字化时代,人的自由以及美好生活都是在自我与他者间展开的。众声喧哗归一处,万物静籁为一听,考验的是自我对外界信息选择与判断的能力,它不仅与传播的信息有关,更与个体内在的生命底色相关。信息生产与消费上的多样化,似乎为人们提供了所谓的自由。事实上,与自由相生相伴的责任、节制、逃避、危险等也随之而来。沉浸在社交媒介上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会依赖具体的媒介场景获得身心的释放与发泄,然而,这种快感很快就会消散,人反而会在消费信息中感到更大的孤独与无能为力。推荐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自由不仅仅是美好的想象,自由首先是自我对自我的了解与成长,其次言与行的统一也要求自由不仅是表达上的明白,更重要的是自我行动与改变上的能力。

3、【未来之书】《逃避自由》

理由:自由需要个体的实现,它也是通往良善生活的桥梁。自由需要个体承担起自我的责任,明白在国家权威、宗教权威、良知权威存在的基础上,还有匿名权威的存在。现代人自我驱动力应来自心灵而不仅仅是外物,服从或臣服的不仅仅是外在权威,在自我良心与责任义务无法彻底成为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的权威时,人只能臣服匿名权威而不自知。随着技术对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侵入”,自我获得的是自主、自在的自由还是在批判锋芒下躲藏起来逃避自由,这是每个人的抉择。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