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号召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年老还是年轻,贫穷还是富有,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与成长,都能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奉献自己力量的人们。这一节日在中国简称为“世界读书日”,更是以“读”一词,概括了推进阅读公平的行动,把促进社会和谐变成蕴含在这一节日之中的梦想。
25年弹指一挥。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人类的阅读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类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运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思维的生命体,是唯一通过不断的阅读继承和弘扬人类自身创造的智慧成果的生灵。人类要想不退化,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因此就必须不断阅读,不断行动。所以,无论阅读的载体、图书的形式以及阅读的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阅读的价值与阅读的本质不会变,人类的阅读需求不会变,以阅读改变命运的梦想也不会变。
我们知道,社会公平的基础是教育公平,当社会能够为所有的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资源时,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党和政府在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硬件的差距已经逐步填平。脱贫攻坚的成果,也让千家万户的教育硬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这一切,无疑为社会公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毋庸置疑,我国的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重点校与薄弱校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个差距,尤其是教师质量方面的差距,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要想进一步提升教育公平,从而更快地推动社会公平的进程,我们需要更多的路径,更好的方法。
其实,我们在推进教育公平的时候,往往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阅读公平。研究表明,阅读一直是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改变社会分层、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工具。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当偏僻乡村学校的孩子们有了与中心城市的孩子一样多的优质图书时,他们精神发展的起点就站在了同样的起跑线上。这与美国学者赫希的观点完全一致,他在《知识匮乏:缩小美国儿童令人震惊的教育差距》一书中提出,阅读的差距,恰恰是社会不公平的重要原因所在,“我们只有在妥善处理好阅读问题后,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处于最佳地位,才能实现保证每位学生人生起点公平的目标。与经济繁荣和社会公平相比,解决阅读问题才是当下最为紧要的事情。”所以,他发起的核心知识运动,就是努力让所有的学生能够和那些最伟大的经典对话,用阅读填平社会的沟壑。
近年来,由于工作的需要,我走进了许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学校,发现那些注重阅读的学校,图书馆品质高、师生阅读氛围好的学校,无论是从师生的精气神,还是从学校的文化建设、各类教学品质考核上,几乎无一例外地高。这一类的农村学校,各项指标超过城市学校的,早已不是个案。
比如新教育实验是以“营造书香校园”为首要行动的教育探索,特别强调以阅读为手段推进家校共育。通过二十年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阅读不仅对学校教育有着极好的效果,对许多家庭的观察,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新教育萤火虫亲子共读公益项目长期给数十万父母免费提供阅读方法的指导,发现那些注重阅读的家庭,能够开展亲子共读,帮助孩子养成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的家庭,孩子发展也更加优秀。“父母的书架决定孩子的未来”“最好的学区房是家中的书房”已经成为许多家庭和学校的共识。
节日的功能,除了庆祝之外,莫过于提醒。在又一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们是否应该问一下:能否为乡村的孩子、弱势人群的孩子、边远地区的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图书?能否有更多的阅读推广人、志愿者为这些孩子提供阅读指导,让他们享受阅读、热爱阅读、学会阅读?能否加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薄弱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帮助他们办好身边的精神食堂?
阅读是提高国民素质、缩小教育差距、推进社会公平最有效、最直接、最便捷、最廉价的路径。用阅读填平社会的沟壑,我们将因此拥有一片更适宜人类文明发展的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