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何刚的“度书三问” |文度记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媒体人何刚的“度书三问” |文度记

编者按: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文度记”设计了一个文度问卷——“度书三问”,分别是:1、过去之书:就您的阅读史来看,最想分享(推荐)什么书?为什么?2、现在之书:您正在读什么书?3、未来之书:您目前最期待读什么书?我们邀请了上百位读书人参与,他们的日常身份可能是出版人、评论人、公益人、法律人、出家人,或是教授、学者,此刻,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书人。往来无闲事,谈笑书与文。


推荐人:何刚(媒体人,就职于《财经》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1、【过去之书】《21世纪的管理挑战》

《21世纪的管理挑战》 (美)彼得·德鲁克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年出版

理由:2000年我在国外读工商管理,老师推荐我们读德鲁克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一篇文章,题目叫《自我管理》。这篇文章当时在欧美流传极广,深受好评,于是德鲁克基于这篇文章写成这本书。德鲁克是当代管理学奠基人,较早预见到全球知识社会的到来,大多数人作为知识工作者,需要重新自我审视并进行职业规划。他在这本书里阐述的道理并不难懂,但在20年前还是对我有醍醐灌顶的效果:人生成败不在于是否弥补了自己的短板,而在于是否基于兴趣,发现并培养了自己的长处,是否找到合适平台发挥自己所长。德鲁克把公司竞争思维用于个人能力培养,提醒我们认识自我,管理自我,确认价值观和方向,追求自己期望的职业成就和人生梦想。这是本励志书,更是本管理书,对于成长于应试教育中体系的我特别有帮助,它提醒我不要试图面面俱到,但是应当独树一帜,过适合自己的人生。我深受这本书的影响,在很多重要人生选择时受益于它给我的启示,因此我也曾向很多朋友推荐过这本书。即使现在我人到中年,再看也有启发。如何规划自己的第二兴趣和后半生,让工作更有为、生活更有趣。

2、【现在之书】《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

《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 (美)格雷厄姆·艾利森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1月出版

理由:自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历40多年曲折发展的中美关系就变得更加敏感而复杂,2018年开始的贸易战让很多人感觉会不会演变成一场新冷战?我非常关注中美关系,因此也很注意两国有识之士的分析和见解。艾利森教授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他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他从多年来进行的一项国际关系历史研究项目入手,观察16对新兴力量与主导力量之间的较量,其中12对力量最终未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陷入了战争冲突;但也确实有4对力量最终避免了冲突陷阱。他对中美关系的未来不算乐观,但仍然认为两国有很多办法可以避免一战。这是2018年的热门书,我欣赏艾利森教授认真仔细的历史梳理,欣赏他针对重大问题进行全球化维度的深入研究。我并不完全同意他的看法,但不得不仔细看他的研究框架、分析方法和内在逻辑,看问题和做学问,就怕认真。

3、【未来之书】《国史大纲》

  《国史大纲》 钱穆 著 商务印书馆 2010年出版

理由:中国历史我既熟悉又陌生,怎么观察思考都不够。钱穆先生这部大作我很喜欢、甚至有点崇拜。十年前我就看过,但读得很不仔细,未能深入体味他当年在抗日救亡的烽火岁月里,纵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深切情怀和治学框架。因此我期待在合适的时间,把这部用心之作重读一遍。我期待能够适当结合过去二十年来我的见闻和思考,在新的历史维度下重新回望中国历史,以求鉴古知今。仔细想想,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化百年里,有关中国通史的优秀著作真不算多。除非是专业研究者,罕有人会真的通读二十四史,外国人编撰的中国通史,剑桥版和哈佛版各有千秋,但看来看去总还是隔着一层纱。看中国历史学家的通史著作,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和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就是不多的精选。若把这两本通史再作对比,从思想深度和学术水准上看,我认为具有重读价值的首推《国史大纲》。这个选择让我感受很复杂。当年那么艰苦,现在如此繁华,但在钱穆先生这批历史学家之后,真正有实力、有恒心、有水准的中国历史学家,以及真正具有传世价值的中国通史著作,真的是太少了。因此我既希望尽快重读《国史大纲》,又期待把值得重读的好书留给未来的退休岁月。当然我更期待着,在我重读《国史大纲》之前,真的有可以取代它的中国通史新著,能够令人惊喜地横空出世,让我无怨无悔地移情别恋,这是奢求吗?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