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绵延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里,儒家思想放射出的璀璨光芒,照亮了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轨迹。凤凰网国学特此推出专题《穿越两千五百年,寻找儒家14位圣贤》,呈现中南大学刘立夫教授“立夫讲国学”儒学篇系列课程,带您追寻儒家贤达们的身影。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下面我们来看孔子对中国教育的最大贡献。
孔子留下的三大文化遗产
我们今天给孔子的定位是三个家: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大致而言,教育是孔子的主要职业,政治是孔子一生的追求,而思想则是孔子的精神成就,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1、孔子的教育遗产
我们现在的教师节是9月10号,有人建议修改为9月28号,因为这一天是孔子的生日。以每年的9月28号为教师节确实有比较充足的理由。比如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德教为先等教学主张,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孔子对中国教育的最大贡献,主要有三条:
第一,孔子把他以前已经积淀的三代的文化传承下来,中国文化有了厚重感和连续性。孔子虽然“述而不作”,但实际上是有述也有作。比如他作《春秋》,注《周易》,删《诗》《书》。孔子在教学中不忘搞科研,“六经”的整理应该是孔子最大的科研成果,为数千年中国人的教育准备好了基本教材,后来的“四书五经”除了《孟子》,其他都源于孔子。这是孔子对中国教育最大的贡献。
第二,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成了中国学术文化的主流。在诸子百家中,没有哪一家像儒家那样,门徒众多,传承不绝。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要说明一下,这72贤人绝大部分是平民,不是贵族,见《史记》中的《仲尼弟子列传》。如果按照现在的“优秀率”来看,只有2.4%,好像不高,其实已经很高了,因为这72人都名留青史,今天不管是美国的哈佛、英国的剑桥,还是中国的北大清华,要达到这么高的“青史留名率”,估计都不如孔子。至于孔子的弟子在孔子去世后继续在各地开班办学,传承儒家文化,一直到300多年后汉武帝时代确立“独尊儒术”,这更是难能可贵,绝非常人可以做到的奇迹。
第三,孔子开创了人格教育的先河。孔子办学的宗旨就是培养君子。“君子”这个词,很早有了,本来是指大人君子,与贵族身份地位有关。孔子第一个将“君子”的意思转变为理想人格的化身。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把君子赋予了道德含义,把道德人格排第一,才能学问排第二。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以德为先,以才为后,人格教育为本,知识教育为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们今天也提倡“立德树人”,但实际上还是以知识教育为主,人格教育为辅,还是分数第一。这是我们要反思的地方。
2、孔子的政治遗产
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其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按照这个逻辑,你要是看完全部《论语》20章,是不是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做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显然做不到。如果完全按照孔子那一套来治国,未必能够成功,因为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中国历代的政治智慧除了儒家的以外,还有法家、道家等各种思想源头,儒家不是唯一的。但是,《论语》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影响又是巨大的,这个绝不能否认。孔子的政治智慧主要有三点:
第一,“为政以德。”孔子政治的原则是以德治国。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德,就是强调当政者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第一原则。北辰就是北斗星,当政者如果以德治国,群臣百姓就会像围绕北斗星那样,自动围绕着你转。中国历代基本上推崇以德治国,而非依法治国,就来源于孔子。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靠政令来管理,以刑法来约束,人民会想方设法避免刑罚,但不以犯罪为耻;让道德来引导,以礼制来约束,人民不仅讲规矩,而且有羞耻心。孔子的这个思想,就是“德主刑辅”的政治原则。政治的核心是道德感化,而非严刑峻法。后世的“阳儒阴法”或者“外儒内法”实际上包含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
第二,“政者正也。”政治的本质是什么?这可以说是千古之问,很难有统一答案。孔子的答案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是孔子晚年对鲁国权臣季康子说的话。意思是说,所谓政治就是当政者自身要正,如果当政者自身是正的,下面的老百姓也会起而效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样的话确实充满了正能量,让人无法辩驳。我们今天强调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就受了孔子的影响。
第三,“民无信不立。”一个国家要稳定繁荣,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有三个因素最需要考虑。孔子的学生子贡请教治理国家的先后问题,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足食”就是发展经济,“足兵”就是巩固国防,“民信”就是人心所向,政府要赢得人民的信任,具足公信力。子贡问,要是在三者之间不得已去掉一个的话,那先去掉什么?孔子说先去兵,军事可以不要。子贡又问,要是在剩下的两个里面不得已再去一个,怎么办?孔子说去食,经济也可以不要。原因在于,民无信不立,一个国家政权得不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就一定会灭亡。孟子后来发挥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成为千古名言。这些话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经常被引用。可以说,孔子是中国传统“民本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
3、孔子的哲学遗产
黑格尔曾断言,孔子不是一个哲学家,他只会说出一些老练的、善良的、道德的教训。其实,孔子到底是不是哲学家,不能凭黑格尔说了算。哲学的本质人对人生、对宇宙的系统反思,不一定非要玄之又玄的、形而上的思辨。可以说,孔子是一个很接地气的哲学家,孔子的哲学侧重于实践理性,包括为政治服务的政治哲学和为人生服务的道德哲学。
孔子哲学有两个要点,一是“仁”,一是“礼”,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一个人能够做到内仁外礼,那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是从政的先决条件。孔子的哲学思想与他的政治主张、教育理念是融为一体的。
仁是什么?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明确地认为,仁是解决人世间一切问题的钥匙。如果没有仁,国家、社会、人心都不得安宁。孔子没有定义仁到底是什么,但它的基本内容就是“仁者爱人”。从反面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正面说,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可以比较一下,世界各大文明区域的重要思想家,在一些人生根本问题上,找到了近似的答案。孔子的“仁爱”,基督教“博爱”,佛教的“慈悲”,几乎相通。特别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代社会已经被视为世界各国人民的道德底线,是一条“黄金法则”。
有人总结出了四个处世规则,境界有高低:金规则:欲人施诸己,亦施于人。(相当于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银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铜规则:人施于己,反施于人。(相当于朱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铁规则:己所不欲,先施于人(相当于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四条处世规则,每况愈下,孔子占了最前面的两条,金规则和银规则。
孔子哲学思想的第二个重点是关于礼的思考。礼是什么?礼就是社会规范、行为准则。一个人如果只是表面上的遵纪守法、有礼有节,有可能流于虚伪。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难道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吗?乐难道只是敲锣打鼓吗?礼不能流于形式。仁礼不可分割,以仁为底线。仁和礼是先与后的关系。孔子和子夏有过一段对话:“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诗经》上说,笑脸真灿烂啊,美目真妩媚啊,天生丽质打扮得真高雅啊。子夏问到底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宣纸,然后才能绘画。”子夏问:“先有仁义,后有礼法吗?”孔子说:“子夏,你启发了我,可以开始同你谈诗了!”
好了,关于孔子我说这么多。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他开创的“仁”学,被后来的孟子发展为“仁政”主义;他开创的“礼”学,被后来的荀子发展为“礼治”主义。孔、孟、荀号称先秦三大儒。我们接下来讨论孟子和荀子。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