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官场沉浮与《谏迎佛骨表》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韩愈的官场沉浮与《谏迎佛骨表》

编者按:在绵延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里,儒家思想放射出的璀璨光芒,照亮了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轨迹。凤凰网国学特此推出专题《穿越两千五百年,寻找儒家14位圣贤》,呈现中南大学刘立夫教授“立夫讲国学”儒学篇系列课程,带您追寻儒家贤达们的身影。

我们都知道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我们再也熟悉不过唐代大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但你知道他语言犀利、言辞激烈,与佛教有关,事出法门寺地宫,反佛檄文《谏迎佛骨表》吗?

自动播放

韩愈很有个性,性格耿直,敢于直言。他活了57岁,这个寿命有点低了。你看啊,唐宋以来的儒家人物,平均寿命都不怎么高。韩愈、周敦颐、王阳明都差不多57岁就没了。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都没活过65岁。按理说,思想家应该长寿才行。你看先秦的孔孟荀、老庄墨都超过了70岁,甚至还有超过100岁的,而唐宋以后的文人士大夫大多都是“人生七十古来稀”。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搞行政工作压力太大,仕途太折腾,精神长期高度紧张。长寿的关键在于悠闲,悠哉乐哉,自由自在,想不长寿都难。

1、韩愈的工作压力太大

看看韩愈的简历,就知道什么叫工作压力。他这个人既性格耿直,又忧国忧民,所以仕途曲折,麻烦不断。他25岁考上进士,第4次才考上。他34岁考上国家公务员,那个时候叫“吏部铨选”,也考了4次,考上后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馆博士”,这个官虽然只有正七品,相当于正处级干部,但毕竟是进了中央机关。工作任务是:

“掌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子为生及庶人子为俊士生者。有学生三百人,典学四人,掌固六人;东都学生五十人。”

因为这个机构下面有300多个学生,而且大多都是有家庭背景的,韩愈有机会聚集这些有家庭背景的文学青年,推广他的“古文运动”。他的《答李翊书》、《师说》就是这段时间写的。

几年后,韩愈升了“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中纪委纪检监察室处长。韩愈体恤民情,写了一封奏章,叫《论天旱人饥状》,天灾必有人祸,于是得罪了权贵,被贬为连州阳山令。这个地方在今天广东的清远县,很落后的。我上次暑假去郴州避暑,当地流传一句俗语:“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船到郴州就没有水路了,马都会累死,到处都是原始森林,人到了郴州会得疟疾,那里蚊虫很多。过了湘南地区的郴州,然后是粤北的连州,再往南,才是潮州,越往南越落后,这跟当年俄国人将犯人流放到西伯利亚是一回事。差别在于,流放到西伯利亚会冷死,到连州、潮州这些地方会闷死。当然,这是古代,现在不一样了。

这都是唐德宗贞元年间的事。后来,新皇帝唐宪宗上台,韩愈被调回长安国子监。他的官职变化很快,什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什么河南令、什么比部郎中史馆选修、什么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国子祭酒、兵部侍郎、礼部侍郎、京兆尹,一大串,短短十几年间,一会升一会降,职位太多,古代的官名太复杂,记不住。大致说,兵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京兆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委书记,不过,那个时候的首都在西安,相当于西安市的市委书记。总的来说,韩愈最高的职位就是做了部级干部。我们现在来说说韩愈的《谏迎佛骨表》,这是他在做刑部侍郎即司法部副部长的时候写的一封奏章。

2、《谏迎佛骨表》与韩愈的文人底色

唐朝的皇帝,除了唐玄宗、唐武宗外,基本上都信佛。当时首都长安的法门寺里,建了一座护国真身塔,供奉释迦牟尼佛的一节指骨舍利,很珍贵。中国现在有两颗特别珍贵的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一颗在西安的法门寺,一颗在南京牛首山的佛顶宫。法门寺的那颗,是佛的一颗无名指骨舍利,南京牛首山的那颗,是佛的头盖骨舍利。它们都是有明文记录的。法门寺的佛指舍利,藏在地宫中,每30年才开放一次,人们相信舍利会带来“岁丰人安”。唐朝有八个皇帝迎请过佛指舍利到宫中供养,唐宪宗就是其中之一。他隆重地迎请佛骨到皇宫,供养一些时间,再送到寺里,让百姓瞻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了一睹舍利,老百姓争先恐后。但你信佛总得表示一下。于是,有钱的人尽量多出钱,这叫“财布施”,有人把钱都捐了,“破产以趋佛”;没有钱的人,“焚顶烧指”,用香火在头顶、手臂上烫几个香疤,甚至把某个手指烧掉,这个叫“身布施”,确实有点残酷。

韩愈对这事很反感。他冒着生命危险,写了一封劝谏信,《谏迎佛骨表》。韩愈当时的身份是刑部侍郎,按理说这事不归他管。但他不仅要管,而且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文章开头是这样的: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他先就把佛教贬低,佛教是“夷狄之教”,非中华正统,这没有错。但他接下来的话就有点吓人。他说,中国上古时代没有佛教,帝王多是高寿,有了佛教以后呢,都是“乱亡相继,运祚不长”。你看梁武帝特别信佛,做了48年的皇帝,活了80多岁,但最后不是在“侯景之乱”中饿死了吗。韩愈由此告诉唐宪宗:

“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拜佛不仅带不来佛的保佑,反而得祸。韩愈说话太极端,文学家的都比较感情用事,缺乏理性,喜欢来点夸张,引人注目。人家皇帝迎请舍利宫中供养一下,烧香拜佛,求佛菩萨保佑而已,哪有那么严重!韩愈说信佛的皇帝要么短命,要么下场很惨。那唐宪宗即使是弱智,也看得出来,你这不是在诅咒他,要他早死吗?老大很生气,事情很严重,要杀头的。唐宪宗还算开明,他把奏章给宰相大臣看了,当时的宰相是裴度,也很信佛,但裴度比较大度,他说韩愈确实不对,罪该万死,但是,韩愈还是忠心耿耿的,他上面说了:

“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佛如果真的灵验,要降灾祸的话,那么,就全部包在他的身上,与皇上无关。唐宪宗看到宰相大臣都在为韩愈说情,最后将他流放到潮州。“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韩愈的政治前途差点就断送了。

但是,韩愈在潮州做了八个月的刺史,事情就有了转机。原来韩愈这个人尽管说话耿直,但他在关键时候会转弯。他在潮州赶紧给皇帝写了一封很长检讨书,千言万语,就是归咎于自己政治上不成熟,不该惹皇上生气,请皇上务必原谅,今后一定好好工作,不负皇上栽培。诸如此类。这封信在《新唐书》韩愈传里有记载。注意,《旧唐书》和《新唐书》里都有韩愈传,《旧唐书》简略,《新唐书》详细,区别很大。

客观地说,韩愈的《谏迎佛骨表》主要是文学性的劝谏,说不上有什么新思想。他对佛教的批判,最有代表性的,同时又有哲学高度的,还是《原道》。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