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一句话改变他的人生方向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范仲淹一句话改变他的人生方向

编者按:在绵延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里,儒家思想放射出的璀璨光芒,照亮了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轨迹。凤凰网国学特此推出专题《穿越两千五百年,寻找儒家14位圣贤》,呈现中南大学刘立夫教授“立夫讲国学”儒学篇系列课程,带您追寻儒家贤达们的身影。

张载是关学的开山鼻祖,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张载的名山事业,却与北宋名臣范仲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自动播放

张载是二程的表叔,比二程大十二三岁,他的学问很好,二程虽然很自负,看不起他们的老师周敦颐,却对张载敬畏三分。张载的学问被称为“气学”,因为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叫“太虚即气”。后来的理学家一再讨论的许多概念命题都是他先提出来,比如“气质之性”、“心统性情”、“民胞物与”,特别是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博大情怀,一直被后人称道。

张载比周敦颐小3岁,但与周敦颐一样,都只活了57岁,天不假年,道德文章极好却后继乏人。直到明朝末年,才有王夫之等人继承他的唯物论,但那叫“私淑”,不是直传弟子。张载生于1020年,今年正好是他出生1000年,陕西师范大学举办一个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对于陕西人来说,张载是一张含金量很高的文化名片,确实值得纪念。下面我就谈谈他生活和思想的一些亮点。

张载是陕西凤翔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他那个地方属于关中地区,北宋的时候与西夏交界,经常打仗,所以他对西北边防特别关注。他年轻时候研究兵法,一腔热血,希望带兵打仗,收复失地。21岁的时候,他给当时的陕西招讨副使、相当于西北军区副司令的范仲淹写信,推荐自己,范仲淹觉得他有志向、会干大事,就对他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意思是读书人还有比带兵打仗更重要的事情,就是以道德教化人民。这句话改变了他人生的方向。

张载38岁考中进士,与他同榜考上的还有曾巩、苏辙、苏轼,后面这三个人都是大文豪,而张载是大哲学家兼诗人。这一年是宋仁宗嘉佑二年即公元1057年。

张载一生做的官不大。他做过云岩县令,云岩县在今天陕西的宜川地区。他每个月都挑一个良辰吉日,准备酒菜食物,召集乡里年龄较大的老人汇聚在县衙办公的地方,请他们吃饭,亲自为他们敬酒,目的是让人懂得尊敬老人的义务。他还经常下乡,访问民间疾苦。后来,宋神宗让他做了京师崇文院的校书,这个职务大致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或副馆长之类。张载政治上比较保守,他主张恢复上古三代礼治,推崇井田制度,对王安石的变法持观望态度。他的弟弟张戬(jian)做过朝廷的监察御史,与王安石不合,被贬到了地方。张载怕受牵连,干脆辞去了崇文院的职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横渠镇讲学。张载晚年曾有人推荐他到京师直接负责朝廷礼仪的太常礼院去任职,但被人抵制,内部意见不统一,结果没有做成,只好打道回府,在回家的路上因病去世。他去世的时候连丧葬的钱都没有,他的几个学生一起出资买了棺木护送他的灵柩回老家安葬。

张载称得上是一个全才,百科全书派,他不仅研究儒学,还对天文地理、花鸟虫鱼都有兴趣,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张载的气论是11世纪关于“感应原理的非常明确有力的叙述”,并且长期保持着“它的活力”。不仅如此,张载还把佛教、道教的学说都加以钻研:

“又访诸释老之书,累年尽究其说,知无所得,反(返)而求之六经。”

大意是,张载读遍了佛老的书,感觉没什么收获,后来又回到了儒家的经典。注意,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超越佛老,重构儒学的思想系统。张载是儒家,他其实是有收获的,至少有佛教、道教的思想参照,否则就不会提出那么多原创性的思想。我们今天要理解张载、甚至所有其他的理学家,都要把佛道二教作为一个被批判的背景去了解,否则,就没有办法讲清楚。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