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加林:明代山水画家倪瓒是很有人情味的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何加林:明代山水画家倪瓒是很有人情味的

文/何加林

在中国山水画的体系中,淡、虚、静也未必是文字所能表达清楚的,许多情况下是必须见诸于作品本身才能获取体味的,而最能代表淡、虚、静思想的山水画家,非倪云林莫属。

倪瓒,字元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生于1301年,即元成宗大德五年,死于1374年,即明太祖洪武七年,享年七十四岁。别号有:萧闲仙卿、幻霞子、如幻居士、净名居士等,从其别号中便可看出倪瓒对于道思想的偏爱。

元 倪瓒六君子图

倪攒早年家境富裕,家藏颇丰,三代钟鼎铜器,历朝法书名画,各类名琴古玩以及经史子集、佛经道书都无所不备,著名的藏书楼“清閟阁”就在他的园中,因此,他从小就具备了与常人不同的文化修养和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后因时局变迁,扁舟辞家,漫游栖止于五湖三泖间,脱去尘事,专心书画,终以意境淡远、笔墨荒寒、诗章疏冷的艺术境界,成就了自己在中国山水画史上至高的地位。

元 倪瓒 紫芝山房图

80.5x34.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云林一生胸襟淡泊、隐遁太湖,直如品格高逸的陶渊明。其画简淡,不求形似,笔墨多渴笔,出之荆、关却能变法,是为一代宗师。《容膝斋图》是倪瓒去世前两年所作,并送给他的好友檗轩翁的,两年后其好友檗轩翁携此图再请倪云林题诗并持赠二人之好友燕居在锡山容膝斋的仁仲医师,以示敬重。

元 倪瓒 《容膝斋图》

74.7x35.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右上之款系两年前画完时所题,中上方长跋则是两年后所题。长题云:

“屋角春风多杏花,小斋容膝度年华,金梭跃水池鱼戏,彩凤栖林涧竹斜,亹亹清淡霏玉屑,萧萧白发岸乌纱。而今不二韩康价,市上悬壶未足夸。甲寅三月四日檗轩翁复携此图来索谬诗;赠寄仁宗医师,且锡出于之故乡也,容膝斋则仁仲燕居之所,他日将归故乡,登斯斋,持卮酒,展斯图,为仁仲寿,当遂吾志也,云林子识。”

由此可知此图画的并非“容膝斋”而是倪瓒老家锡山,当作《望锡山图》更妥。从倪瓒诗中可以看出倪瓒多年未回故里,他要借此图来表达对故乡的一片思念之情,“屋角春风多杏花,小斋容膝度年华”,尤其是对老友仁仲先生的思念之情,“亹亹清淡霏玉屑,萧萧白发岸乌纱”。并打算日后能重归故里,去登容膝斋之门,拜望老友仁仲先生饮酒畅叙,展卷此图,为仁仲先生祝寿。

正所谓人到暮年其心如童,其情愈浓,那种落叶归根的家乡情结,即便是操守如此高尚和淡泊的倪云林也跳不出去。遗憾的是倪瓒于此跋的当年十一月便去世了,也未知他到底是否回到了故乡,是否与老友仁仲先生举杯清谈、展图叙旧。

元 倪瓒 渔庄秋霁图

上海博物馆藏

后人在评价倪瓒作品的时候,总是说他的作品如何不食人间烟火,如何愤世嫉俗,其实,在认真研究过倪瓒的一些跋和他的背景后,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很有人情味和很有品位地把玩生活的人,只不过他的世界里来往时空比较大,大到已经淡出许多世俗的理解了,故许多人觉得难以去亲近、去接受。

元 倪瓒 桐露清琴

90.1x30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比如他在《桐露清琴》画中的跋云:

“暮投斋馆静,城郭似幽林。落月半床影,凉风鸣鹤音,汀云萦远梦,桐露湿清琴。卑喧净尘虑,萧爽集冲襟。”

诗中把他暮投郊外的那种感受用“静”、用“幽”、用“凉”、用“影”来形容,这种感受对常人而言,的确会产生凄凉的感觉,其实这并非是倪瓒的凄凉,而是常人习惯了那种“闹”、“明”、“暖”、“实”所产生的反差,而倪攒却要通过这“静”、“幽”、“凉”、“影”来营造一个梦里的清凉世界:

汀云的萦绕使梦愈来愈悠远,自己在梧桐树下弹琴,树上的露水沾湿了古琴,那轻微的琴声洗去了心中的尘虑,清静凉爽的风使自己的胸襟冲和、简淡。

倪瓒 梧竹秀石图

这是何等的美妙、何等的浪漫,这种境界与道家“淡、虚、静”的思想是相一致的,在这里,我们会发现倪瓒对于生活中那些细微的自然之性的体察入微,以及善于运用“寂用之智”去表达他对于山川的理解和热爱,这种不以直面来赞美山川的表达方式,正是倪瓒的过人之处。

倪瓒 南岸双树图

倪瓒 雨后空林图

倪瓒 江亭山色图

元 倪瓒 《枯木幽篁图》

倪瓒 江渚风林图

倪瓒 王蒙 松石望山图

倪瓒 古木竹石图

倪瓒 水竹居图

元 倪瓒 江岸望山图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