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中国王朝更替之后还要封赏前朝后裔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为何古代中国王朝更替之后还要封赏前朝后裔

《历史局中局》第5期

历史是不同的人做着相同的事,玩累了玩一波人重复操作。很多人看历史是单纯将某件事当真理,但那只是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发生的事情。要了解历史发展规律,探寻其中奥秘,还是得在动态中寻找线索。一直以来我们都说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但很多人可能对“礼制”没什么概念。本章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流传了至少4000年的“二王三恪”制度,这个制度可以让大家深刻认识到什么叫做“礼制”。

“二王三恪”也叫“二宾三恪”,意思就是新朝取代旧朝之后,要对前2朝君王后裔大加赏赐,还要将前3朝君王后裔在宗庙进行供奉,前3朝之前的君王后裔也会得到一定封赏,不过待遇就会差很多了。“二王三恪”早期,前2朝君王后裔面对新朝可以不用称臣,而且新朝君主还要以宾礼待之。

▲“二王三恪”最早可追溯至尧、舜时期。

“二王三恪”制度最早可以追溯至尧、舜时期。《史记》中记载尧没有将大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而是选择禅让给舜。舜继位后将丹朱封为侯。(《竹书纪年》记载舜发动叛乱囚禁尧,并将丹朱赶到房地,此后封丹朱为侯)。不管是《史记》还是《竹书纪年》,虽然舜得到大位的手段不同,但丹朱被封侯是确有其事。而大禹继位之后,又封丹朱后代于唐,封尧的后代于虞。

公元前1600年,商汤与夏桀展开“鸣条之战”,一举灭掉了夏朝建立商朝,但商汤继位之后依然将夏朝后裔封到杞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趁纣王东征之际起兵伐纣,成功建立周朝,之后封神农氏后代于焦、封黄帝后代于祝、封尧后代于蓟、封舜后代于陈、封商后代于宋。周成王时期又找到夏朝后裔“东楼公”,将其封到杞国。杞国、陈国都传了500多年,在春秋末年被楚惠王所灭,宋国则延续到公元前286年才被灭掉。秦始皇统一之后采取郡县制,恐怕也跟“二王三恪”制度相关。试想一下,如果秦朝仿照周朝搞“二王三恪”,那得分多少诸侯王?恐怕那一大帮六国贵族都能把国家吃垮,索性干脆就不分了,“灭其国而不绝其封”的传统首次被打破。

到了汉武帝时期,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又开始搞“二王三恪”制。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封周朝后裔姬嘉为“周子南君”,位比“列侯”,食邑3000户。“列侯”原称“彻侯”,是秦国20级军功最高等级,汉袭秦制,列侯在汉朝已经算是封疆大吏了。姬嘉不用干活就可以向3000户百姓收钱、收粮,足以证明汉朝对周朝后裔的重视。

▲“安乐公”食邑1万户,当然乐不思蜀啦!

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此后也是将汉献帝封为“山阳公”,食邑1万户。汉献帝不用称臣,受诏不拜,而且能用天子礼仪祭祀汉朝先祖。公元263年,蜀汉政权被灭之后,刘禅被曹奂封为“安乐公”,食邑1万户。公元266年,司马炎篡位之后封曹奂为“陈留王”,同样是食邑1万户,不称臣,受诏不拜,可用魏国旧制。而吴国的孙皓就没这么好运了,公元280年孙皓投降之后仅被司马炎封为“归命侯”,跟刘禅的待遇比起来差一大截。

公元617年,李渊晋阳起兵反隋,之后一路沿着汾渭河谷南下,10月19日攻克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被杀,李渊紧接着在5月就废杨侑而自立为帝,杨侑则被封为“酅国公”,食邑3000户。公元619年,14岁的杨侑去世后无嗣,于是同族杨行基过继给杨侑,袭封“酅国公”。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柴宗训同样被封为“郑王”。宋仁宗时期柴咏被降爵封为“崇义公”,之后“崇义公”更是延续了13代,一直到南宋灭亡相关爵位才结束。其他的包括隋朝、唐朝等皇族后裔,在宋朝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封赏。所以《水浒传》中柴进作为柴氏后裔显得财大气粗绝对不算夸张,而是真实存在的一种历史现象。按照常理来讲,只要那些前朝后裔老老实实就可世代享受荣华富贵,如果不是犯下十恶不赦的大罪,通常不会被削除爵位。

▲宋朝保障柴氏家族享受荣华富贵300多年。

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封宋恭帝赵㬎为“瀛国公”。公元1278年,又封福王赵与芮为“平原郡公”。不过赵㬎后来先是被安置在元大都,之后又到了上都、乌斯藏、甘州等多地,最后在公元1323年被赐死。也正是从元朝开始,“二王三恪”制度发生了重大改变,此后包括元朝、明朝以及清朝皇室在新朝待遇大不如前,而且需要向新朝称臣,保持旧制也是不可能了。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封陈友谅之子陈理为“归德侯”,封明玉珍之子明升为“归义侯”。公元1372年,陈理和明升一起到达朝鲜,之后便在此定居下来,朝鲜王公大臣对他们是礼遇有加。陈理的儿子陈明善无后,所以没能将家族繁衍壮大。而明升的后代经过几百年繁衍,如今已超过4万人。公元1370年,朱元璋俘虏元顺帝孙子买的里八喇后封其“崇礼侯”,之后又在公元1374年将买的里八喇送还北元。

▲明太祖朱元璋延续“二王三恪”制,优待投降的陈理和明升,陈理和明升后因发牢骚而被送到朝鲜。

公元1724年,“雍正”封朱之琏为“一等延恩侯”,而且被抬入正白旗。但朱之琏不能再用明朝衣服和礼制,每年2次祭祀祖先时也要先打报告。“延恩侯”俸银是每年610两,禄米305石,虽然不能让其大富大贵,但在清朝也算是妥妥的中产了,更何况这还是世袭罔替的铁饭碗,他们的生活比普通百姓还是要强很多。“延恩侯”共传12代,最后1代是朱煜勋。1924年,朱煜勋与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见面,还曾拿出名片介绍自己住在东直门附近的羊管胡同。1929年,朱煜勋因生活拮据向政府申请救济,最后政府决定取消其爵位让其守护明陵,月俸50大洋(与延恩侯年俸610两基本持平)。1933年10月,被撤销相关职务。

▲“延恩侯”朱煜勋与庄士敦见面时递交的名片。“延恩侯”朱煜勋,字“炳南”,家住东直门北小街羊管胡同。

1912年2月12日,“宣统”宣布退位,国民政府在《清室优待条件》中也明确表示每年会给清朝皇室400万两白银/银元,皇帝尊号继续存在,以外国君主之礼相待。皇族可免服兵役,就连原有宫女、宦官也能继续为其服务。至于清朝宗庙、陵寝,则会安排卫兵进行保护。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后发布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将皇室优待费用降为每年50万元,同时拿出200万元开办工厂,优先安排旗人进厂打螺丝。同样也宣布会保护清朝的宗庙、陵寝。

“二王三恪”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追求正统,崇尚礼仪的结果,既充分体现了新朝君主的大气包容,又能够起到笼络人心的效果。尽管朝代更替多少会有流血事件发生,但尊重对手也是尊重自己,所以才会有“灭其国而不绝其封”的特殊制度。

根据封赏的多少,大致可将“二王三恪”制度分成2个阶段。第1阶段是尧、舜时期到南宋灭亡,这1阶段封赏十分丰厚,比如西汉时“周子南君”食邑3000户,魏国灭蜀后“安乐公”刘禅食邑达到1万户,唐朝时期酅国公食邑也达到了3000户,宋朝也保柴氏1族荣华富贵300余年。

第2阶段是元、明、清时期,这1阶段前朝君主后裔能够享受到的封赏大幅降低。元朝最后将赵㬎赐死,明朝将陈理、明升移送朝鲜,清朝时“延恩侯”每年仅有610两俸银和305石禄米而已。清末“宣统”帝是主动逊位,所以才会受到优待,只不过这份优待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稳定性就比较低了。

值得一提的是,自战国时期起孔子后代便被历朝历代所“关照” , 相关爵位是能够世袭罔替的。秦始皇封孔子第9世嫡长孙孔鲋为“文通”君,汉成帝封孔子第14世嫡长孙为“殷绍嘉侯”,宋仁宗封孔子第46世孙孔宗愿为“衍圣公”,“衍圣公”爵位一直流传了近千年,直到1935年1月18日被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依然由孔子后裔担任。

参考文献:

1. 《路史·国铭纪丁》

2. 《史记·五帝本纪》

3. 《大戴礼记·少间》

4. 《史记·周本纪》

5.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

6.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二·汉中志》

7.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隋纪八》

8. 《明史·列传第十一》

9. 《清史稿·卷九·世宗本纪》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