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农人的“田园”,还是侠客的“江湖”,有个物件在其间出现的频率很高,它就是古人拿来遮阳避雨的——青箬笠。
青箬笠,即用箬(ruò)竹叶或篾编制的笠帽,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斗笠。
“青箬闲耕雨,红裙半采茶。” ——清晨,天空微放初光,戴着青箬笠的采茶人,便三三两两,背着竹篮往茶山去了。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漫天大雨中,侠客身披蓑笠,悠然徐行……
田园牧歌与江湖侠隐,就这样被一件遮阳挡雨的斗笠,轻而易举地串联在了一起。
而在两宋时期,尤其是南宋,这件斗笠又化身为斗笠盏,串联起无数茶人与茶的缘分。
东方人给器物命名,往往“音、形、意”相联系。
斗笠盏,斗笠杯或斗笠碗,口径大、底足小,皆因它们“形如蓑翁之斗笠”而得名。
将斗笠盏倒转,是不是像极了一件斗笠?
这一器型的茶盏,在茶道之风兴盛的宋代颇为流行。
宋人饮茶,一向以“点茶”、“斗茶”闻名。
点茶,简化来说,即用沸水冲点抹茶,并用竹筅搅打使其浮起泡沫;
斗茶,则是比试点茶的汤花(泡沫)色泽是否纯白、保存的时间是否持久(咬盏)等。
▲点茶步骤示意图
斗笠盏这一盏形,口径较大,可使盏中茶色尽收眼底,因此无论是观赏还是闻香,品评起来都颇为直观。
而利落的盏壁、较小的圈足,也让它叠放收纳起来十分称心,取用方便。
▲《补衲图》里叠放着的斗笠盏
宋 刘松年(传)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宋代玩茶乐事的盛行中,种种原因加持下,斗笠盏的风靡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爱茶之人认为,品茶的乐趣不仅在于茶的清香甘苦之滋味,也在于品的过程之优雅。
斗笠盏则很好地承接了这种优雅。
相比宋以前的一些碗盏类器具,斗笠盏重心上移,器型更显飘逸灵动。
其简素的形制,恰到好处地透露出雅致不做作的朴拙美。
除了盏本身的美,用斗笠盏喝茶也是一件很优雅的事情。
斗笠盏口径大、底足小,在拿盏时,用拇指圈握或托举,手握轻盈且富有美感。
而盏壁较大的倾斜角度,又使人不由自主地细啜慢饮。品饮动作自然就平和舒缓起来。
▲《西园雅集图卷》
清 石涛 上海博物馆
可能是或多或少沾了“青箬笠”的光,茶桌上的斗笠盏好像也多了一层田园江湖“逸然世外、天高云淡”的韵味。
很多茶人将斗笠盏奉为最佳级别的品杯,认为唯有此器型,才能品出草木间的天然茶韵。
作为经典茶盏器型之一,斗笠盏在五大名窑均有烧制。其釉色涵盖了黑釉、青釉、白釉、酱釉等。
而若论青箬笠的“青”,也不得不提耀州窑的青。
耀州瓷是北方青瓷的代表。
陆游《老学庵笔记》曾写:“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类余姚秘色也。”
作为宋代“六大窑系”之一,耀州窑烧制的瓷器非常有名,一度被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家。
耀州窑瓷器上,多有刻花和浮雕的装饰。
▲金代 耀州窑青釉刻花花卉纹梅瓶 观复博物馆藏
“巧如范金、精比琢玉”,说得就是耀州瓷的装饰工艺。
观复博物馆以馆藏器物为灵感来源,打造了三款耀州窑青瓷斗笠盏
#01
缠枝团菊纹-斗笠盏
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独傲秋霜,文人雅士常以菊花自喻。在我们的文化中,菊花,亦象征长寿。
缠枝团菊纹斗笠盏,内壁印有缠枝菊花六朵,中心印团菊纹花纹繁密而不失韵律。
#02
碧波游鸭纹-斗笠盏
碧波游鸭纹斗笠盏中,双鸭成对,在清波中相互嬉戏追逐、自然嬉戏。
水纹变化莫测、双鸭姿态生动,双双游曳在莲叶田田间,颇有情趣。
#03
折枝牡丹纹-斗笠盏
折枝牡丹纹斗笠盏中,大朵牡丹盛放,花瓣枝叶肆意蔓延,层层叠叠的繁华姿态,正有焦骨牡丹之风姿,富贵、繁盛、一如生活的多姿多彩。
唐寅在《菊花图》中吟:“九日风高斗笠斜,篱头对酌酒频赊。”
张志和在《渔歌子》里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斗笠,实际上早已成为田园和侠隐的某种意象。
而斗笠盏,则源于田园江湖,后又归于草木之间。
其简雅线条勾勒的,不只是器物的形美,更是一种精神向往。
待到与好友相聚,席间对饮阔谈,盏中香茗浮动......小小一只斗笠盏,品味到的却是意蕴悠长。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