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歌舞壁画
教坊是唐代的宫廷乐舞机构,在文化繁荣、风气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教坊兼收并蓄,广泛吸收民间及周边少数民族歌舞的精髓,不仅创造了许多惊艳的作品,同时也成了诗人重要的创作主题,大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就描写了一位精通琵琶、却不幸沦落他乡的教坊歌女。今天文史君就带领大家看一看唐代的教坊。
一、教坊的设立与发展
教坊,顾名思义就是教导传授技能的场所,首次出现于唐代。唐高祖武德年间,在宫内设内教坊,隶属于太常寺,以培养乐工、传授雅乐为主。唐玄宗时期,教坊才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正式出现,蓬莱宫中有内教坊,宫外有左、右教坊,其中左教坊以舞蹈为主,右教坊以音乐为主。洛阳也设置教坊,地点位于明义坊。
除了中央教坊外,地方上也有教坊。唐玄宗曾经在洛阳五凤楼设宴,下令附近州县前来献乐,并依据质量高低进行赏罚。这一时期,太常掌雅乐,教坊掌俗乐,分工明确,极大地促进了乐舞的繁荣,推动了歌舞盛世的局面的出现。
唐代乐舞图
安史之乱后爆发后,教坊受到重创,为了躲避战乱,乐人也只好四处奔逃,教坊机构残破。战乱结束后,出于缩减开支、发展经济的需要,教坊人员被大量放还,教坊一度陷入凋敝。到晚唐时,宦官专政日益严重,皇帝也大都昏庸,贪图享乐,教坊又重新发展起来。
二、教坊的人员构成
教坊由教坊使负责,教坊使全称“总监教坊内作使”,由宦官出任,第一任教坊使是范安及。其下还有教坊判官、音声博士等。其余的就是乐工和乐伎。
教坊使由皇帝直接任命,负责管理乐人、乐舞选拔和表演,与个人音乐才能并无直接关系。中唐以后,朝政逐渐混乱,教坊使权力也开始膨胀。在唐宪宗时期,甚至出现了教坊使假借皇帝名义“取良家仕女及衣冠别第伎人”的事件。到了晚唐,宦官势力更加猖狂,皇帝无力约束,只能任由其行事,教坊使也更加肆无忌惮。
晚唐宦官代表仇士良(出自《与君歌》)
内人是教坊的重要构成人员。“妓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她们本身居住在教坊内,经常在皇帝面前表演,因此也被称为“前头人”。内人人数不多,但都相貌出众,舞艺精湛,是精英中的精英。她们享有俸禄,其家人还有每月前来探视的特权,还可以陪同过生日,待遇不可谓不高。
唐代乐人
此外还有优伶。优伶有男有女,甚至还有一些儿童。优伶往往都身怀绝技,有着旁人无法企及的特长,或善歌,或善舞,或善杂技。他们依凭自身技艺,有的可常伴皇帝左右,比如许小客、黄幡绰等。黄幡绰还得到了玄宗赏赐的绯衣,而绯衣是唐代的官服,可见其受宠程度。但优伶自身地位并不高,即便能得到皇帝恩宠,仍然是上层社会的取乐工具。
三、教坊的表演内容
教坊主要表演俗乐,俗乐与雅乐相对,是流行之乐,是供人娱乐的乐舞。教坊表演内容包括歌舞和散乐,但歌舞比重更高。教坊表演深受王公贵族的喜爱。
唐代乐曲数目很多,包括前代的清乐、融合周边国家和民族特色的燕乐,以及许多民间音乐。乐可以无舞,但舞不可无乐。许多舞蹈都要搭配曲子进行演出,便形成了歌舞。
唐代舞蹈主要分为软舞和健舞。前者动作缓慢柔美,乐曲舒缓,后者恰恰相反,乐曲节奏明快,舞蹈动作矫健有力。软舞与健舞并没有严格区分,有些舞蹈就介于两者之间,刚柔并济。唐代歌舞表演人员众多,比如著名的《秦王破阵乐》就需要120人,是典型的健舞,在唐代地位崇高,相当于国乐。
《秦王破阵乐》
唐代散乐分为百戏和戏剧。百戏类似于现代杂技,突出的是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并没有特定内容。而戏剧主要是指歌舞戏。随着歌舞艺术的发展,歌舞也有了剧情和旁白,便成了歌舞戏,这便是戏剧的雏形。很多人习惯将戏剧与梨园挂钩,这实际上是错误的。在唐代,梨园主要是教习乐曲,而教坊表演内容更广,不能等同。
唐代梨园
四、教坊人员的来源和去向
教坊乐人众多,个个身怀绝技,名动天下,其来源有哪些呢?
第一,乐户。乐户主要由官户和官奴婢构成,官户地位相对官奴婢稍高,官奴婢主要由罪人后代充任。一旦成为乐户,就要世代相承。乐户是教坊人员的主要来源,乐户家庭的子孙都从小学习声乐,到了年纪就会被选入宫中,在教坊服务。如果有原因不能履行的,则要缴纳银两。
第二,民间艺人。唐代经常选取民间艺人进入教坊,除了大臣们投皇帝所好进献民间艺人给皇帝以及外邦来访进献胡伎之外,朝廷也会定期发布诏书选取民间优秀艺人入教坊。大历年间的张红红本是民间艺人,与父亲在街头卖艺,被将军韦青看重,献入教坊,深得皇帝欢心,先后被封为才人、昭仪。
唐代彩绘乐舞俑
选入教坊,并不意味着能一辈子都在这里,他们的去向基本分为三种。
第一,被朝廷遣散。朝廷主动遣散乐人是皇帝节省开支、展示励精图治的一种方式,主要出现在安史之乱后。在这种情况下,朝廷遣散乐人规模往往很大。
第二,年老退休。人总是难敌岁月,教坊乐人也不例外,尤其是女性在年老色衰之后,往往就会离开皇宫,到民间谋生。这些乐人虽然不比在宫中荣耀,但 依靠往日名声与一技之长也大都能得善终。
第三,流落民间。这主要发生在安史之乱时期,战乱对教坊乐人而言同样也是灾难。长安、洛阳相继沦陷,皇帝仓皇出逃,当然无暇顾及教坊乐人,他们或是落入叛军之手,不得已为其表演,或是颠沛流离,沦落民间,靠卖艺为生,日子异常凄凉。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就反映了这一社会现象:“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文史君说:
轻歌曼舞一曲尽,歌罢盛唐百十年。唐代教坊的繁荣既是大唐文化发展的缩影,也是乐艺进步的一大里程碑。教坊的荣辱兴衰,也伴随着唐王朝的命运在历史中跌宕起伏,一歌一舞总关情。
参考文献
1、吴迪:《唐代教坊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
2、柏红秀、王定勇:《唐代第一任教坊使考》,《戏曲艺术》2005年第2期。
3、王楚蒙:《唐代乐舞机构与唐代乐舞发展考证》,《舞蹈》2021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师大春秋学社)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