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路还乡》有感|龙琳:精神原乡的深情回望

读《一路还乡》有感|龙琳:精神原乡的深情回望

春节回乡,我只随身携带了一本书籍,那就是黄耀红老师的《一路还乡》。

在氤氲着爆竹烟花的年节气息中打开,在围炉闲坐的温暖火光旁打开,在深夜阒寂无声的静默灯光下打开,读上一两篇或几小段,内心总会被温暖包裹,思绪绵延,回忆悠长。岁末年初的感念与怀想,遂随着书中的文字激荡起来,萦怀于心,久久不忘。

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说到,“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这段话道出了文学的终极价值与归旨,也成为我们破解文字密码、抵达作家心灵的一条幽僻小径。黄耀红的散文集《一路还乡》正是这样一部幽微而浩大、激情而深沉的精神还乡之作。

作者用敏感真诚的心灵、以葳蕤生光的文字,触摸故土,回望来路,回溯历史文化,叩问生命时空。第一辑“白果树”是作者对地理故乡的深情回忆。这些文字最为细腻,最是动情,也最能牵发我内心的震颤与共鸣。生养作者的家乡,一草一木,一石一瓦,无一不以独有的姿态深深铭刻于作者的内心。紫苏、洋姜、马齿苋,乡村寻常之物里有着别样的情怀;烤红薯,南瓜子、人参米,乡间小零食里亦有着难以取代的独特滋味。就像鲁迅先生在《社戏》的结尾所写的,“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根植于童年记忆中的物什,透过年代的滤镜,泛发出奇异的光彩。他们不仅承载着农耕文明时代的集体记忆,更因作者的亲历与感受而保持着恒久的温度。作者走出半生,回望时已是中年,此时的他,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坐标中与故乡已产生了一个现实距离;然而,随着学识的累积,视野的开阔,文化加之于人的是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审美距离。因此,呈现于作品中的故乡,实际上是作者文化视阈与审美观照下的故乡。在作品中,既有“箢箕”“田塍”这些只能用方言才能品出其中韵味的乡土词汇,又有作者作为文化人,在更广阔的思想维度而生发出的深层思考、作出的精致表达。

耀红老师从一名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位高校教师,其间的精神跋涉亦是一条曲径通幽的奇绝小路。他在作品中感念师恩,喟叹相遇相知,无不带着回望来路时的满腔赤诚。在名师提携感召之下,在湖湘文化熏陶浸染之中,在自身孜孜以求的文化跋涉之后,作者的视野变得更为广博,心灵变得更为丰厚。当他徜徉在湖湘大地上,总能在一处草木、一抹微云间,泛起千古幽思;当他流连或驻足于文化古迹之间,总能透过历史的烟云去注视那烛照未来的光焰;当他掩卷沉思时,那些熠熠生辉的湖湘人物名字遂立体生动起来,演绎出一幕幕或凄楚或悲壮的故事,吞吐出荡气回肠的精神气概。书中第二、三、四辑的作品构建了一方精神原乡,作者在游历中感悟,在回望中追寻,在心灵审视与文化探幽中,实现了自身心灵与精神的还乡。

诚如作者所言,“乡是生命的情感时空”。用文字铺展的还乡之旅,承载着作者半生的情感眷恋,折射出其思考的广度与深度,亦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力。耀红老师的语言精到而富于变化。回望故土的山山水水时,他的语言是灵秀隽永、温情蕴藉的;审视历史与文化的人和事时,他的语言是深沉含蓄、典雅厚重的;谈到与教育相关的话题时,他的语言又变得生气勃勃、兴味盎然了。这些文字总是恰当好处地贴合着内容,时而整饬,时而散淡;时而朴拙,时而精美。节奏铿锵,文气充沛,汩汩流淌的是作者不竭的文思与才情。

随《一路还乡》的幽幽书香,我们的精神还乡之旅亦芳草萋萋、满目春光。

一路还乡,一路芬芳;

一路还乡,一路情长。

*作者龙琳,系湘潭市一中语文高级教师。

【相 关 阅 读】

序《一路还乡》 | 十年砍柴:总有一条小路通往故乡

荐读《一路还乡》|王立新:故乡是人心发酵出的浓酒

读《一路还乡》|李真微:迎着日出一路还乡

情之所起 一往而深|左琦:我这样读《一路还乡》

有情知望乡——读黄耀红老师《一路还乡》随感

《一路还乡》读后感|朱恺禹:吾心安处是故乡

解读《一路还乡》三个精神维度|岁月之痕 生命之根 时代之光

读《一路还乡》|他笔下的乡愁沉甸甸 道尽千万人故乡的温柔

易小春| 随《一路还乡》还乡 心灵有处可存放

读《一路还乡》有感|甘敏求:青松林下客 几个得归家?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