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学人的写真——《汤炳正先生编年事辑》读后

一代学人的写真——《汤炳正先生编年事辑》读后

《汤炳正先生编年事辑》(以下简称《事辑》)是中华书局“著名学者编年事辑”丛书中新出的一种。该书由传主嫡孙汤序波亲自执笔,凡50万字,体大思精,让我们有机会首次非常全面地瞻仰著名学者汤炳正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思想,并在领略名家风采的同时,管窥那一代学人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图注:汤炳正先生】

汤炳正(1909-1998),字景麟,出生于山东荣成,一代文史大家,同时也是章门后期弟子中的代表人物之一。1913年,4岁的他已开始接受私塾教育,9岁进入村塾读古书,并持续到21岁,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功底。(《事辑》第9-20页)。1933年,汤炳正考入私立民国学院专修新闻,于1935年顺利毕业。青年时期的他,始终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危亡,却也以报国无门为憾,曾留下“此生投笔愧无缘,辜负了边关万里”的词句。(《大公报》1935年1月11日副刊,《事辑》第33页)此后不久,汤炳正受业于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治学自此日进千里,逐渐奠定其学术地位。

【图注:《汤炳正先生编年事辑》,汤序波/撰,中华书局,2021年1月版】

通过《事辑》,我们可以对汤炳正问学章门的往事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1935年4月,章太炎在天津《大公报》发表《章太炎启事》,宣布了拟办章氏国学讲习会的消息。汤炳正看到《启事》之后,立即写信表达了希望参加讲习所的愿望。该年9月,讲习会如期举办,章太炎担任主讲,负笈来苏就学者渐增至500余人(《事辑》第48页)。汤炳正既为最早学员之一,也因为出色的考试成绩而迅速引起太炎先生注意。在第一次接见学员时,章太炎即朗声问道:“汤炳正来了没?”(《事辑》第50页)以示重视。此后,他长期协助太炎先生编《制言》半月刊,并在次年代为太炎先生授课。(《事辑》第53页)总之,在名师门下问学,汤炳正度过了人生中最为惬意的一段时光。

在离开章氏国学讲习会之后,汤炳正一度辗转各地,先后在多所中学和高校任职,其中以贵州大学任教时间为长,因此而“在贵州高教界很有影响”。(张闻玉语,《事辑》第119页)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受邀来到四川,陆续在私立川北文学院、川北大学与四川师范学院(今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任教。进入中晚年的他,学术和创作都进入化境,尤其是集中于《楚辞》,不断地推出重要论著。《事辑》末尾附有汤炳正先生“自述治学之经过”,他认为自己在“八年抗战”和“十年浩劫”中确实是因为客观原因而丢失了大把的时光,幸运的是,“残年尚健,犹可略献余热,以补前阙”。(《事辑》第614页)这里记述的正是他晚年潇潇洒洒的笔底波澜,正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如果在学界提起汤炳正,人们立即会想起他的《楚辞》研究。确实如此,在《楚辞》学界,汤炳正是无人不晓的大家,也以《屈赋新探》等著作蜚声学界,并对楚辞学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贵大任职期间,他教授的《楚辞》课“特别受欢迎”,用梨园行的话说是“叫座儿”。(谢振东语,《事辑》第113页)为了完成授课任务,汤炳正先后撰写《屈赋注》《屈赋新章句》等著作。1962年,他于《文史》发表《<屈原列传>新探》,次年又于《江汉学报》发表《<楚辞>成书之探索》,获评“灿若龙珠”,并在屈学领域“开宗立派,自成体系,蔚然为一代宗师”。(蒋南华语,《事辑》第183页)汤炳正对屈原生平事迹和《楚辞》成书与流传的考证,以及对屈原思想的梳理和探讨等,已受学界广泛推重。即便如此,他仍未停止思考的脚步,又出版《楚辞类稿》等著作。从《事辑》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汤炳正致力于《楚辞》研究的探索之旅,也可以看出现当代楚辞学的发展轨迹。

通过同辈学人的记述可以看出,汤炳正在章门中是“同学中的佼佼者,尤其在声韵方面更为突出”。(姚奠中语,《事辑》第72页)在《楚辞》之外,他在音韵学、经史百家乃至现代文学等方面,都有着深入研究和杰出贡献。在《自述治学之经过》中,汤炳正总结自己治学的经历是,“由博返约,由约而博,最后归结为约中见博”。(《事辑》第614页)这种过程,其实也如他自己所说,是“由旧而新,由新复旧,最后总结为旧中见新”。由研究经史百家转到声韵文字领域,再转到现代文艺,最终集中精力致力于《楚辞》研究,这一过程在有些人看来也许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正是“采得百花成蜜”的必备阶段,在汤炳正自己看来,也总能够“获得鲜活的血液”。(《事辑》第614页)

《事辑》不仅忠实记录了汤炳正个人的人生轨迹,同时也可看出同辈学人的蹉跎岁月和奋斗历程。尤其可贵的是,书中大量记载了章门弟子的众多往事,由此而成为一代学人集体记忆的重要见证。因为亲眼目睹西方列强入侵和新中国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代学人有着特殊的人生际遇。在栉风沐雨和饱经沧桑之后,他们更加睿智成熟而又乐观通达,并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学术思想等有特殊的感悟。

在《事辑》中可以看到,汤炳正和好友之间经常会有鸿雁传书。章门弟子之间的书信往来,书中收录最夥。这些书信不只是记录私人友情的雪泥鸿爪,同时也记载了有关现代学术传承的重要信息。治学每有心得,他们会通过书信互相分享,并不像今人急于在某刊发表。生活遇到困难,也会通过书信互相鼓励,共克时艰。比如,在患病的日子中,汤炳正会收到千里之外的好友姚奠中等人来函问候,劝慰其“安心静养”。(《事辑》第200页)姜亮夫主编《楚辞资料长编》,虽说由出版社邀请而起,但仍会致信“请汤先生权衡酌定”。(《事辑》第488页)在回信中,汤炳正一面称赞“此实盛举”,一面也会表达“愿效微劳”的鼎力支持态度。(《事辑》第489页)1984年,为邀请朱季海参加学术研讨会,汤炳正特地与四川师范学院领导申请,“破例解决食宿交通等费”。(《事辑》第316页)同门之间的这种情义,非外人所能体察。不仅如此,《事辑》中还对章门弟子齐心协力整理和编撰《章太炎全集》,以及“章太炎纪念馆”的建设和落成等情况,有大量内幕披露。从这个角度来看,序波通过撰写此书,抢救和整理了大量有关现代学术史的珍贵史料。

【图注:汤炳正先生书法(节选)】

在序波眼中,祖父既是一位纯粹的学者,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温馨的生活画卷在《事辑》中不时可见。艰难困苦中,尤其可见祖孙情深。序波兄学植深厚,想必与祖父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在一封书信中,汤炳正写道:“小波:你是我家的嫡孙,而且是很出色的嫡孙。你不仅能看懂我的学术著作,而且能较全面地总结我的学术成就。这真使我喜出望外。”(《事辑》第570页)从研究学术史的角度来看,这本《事辑》的出版,证明序波兄不仅可以出色地完成整理祖父学术思想的重任,同时也给人们重新认识章黄学派及其薪火承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本文作者熊剑平,系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思想史和《孙子兵法》。经作者授权凤凰网国学频道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