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生们的日历表:一年要上多少天课?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古代学生们的日历表:一年要上多少天课?

觉得现在上学假期都很少,一年三个月的寒暑假和节假日都不够用?来来来,看下古代学生们的日历表。

按《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国子学)旬给假一日,……每岁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国子学是唐朝最高级别的官办学校,每十天过一个周末,到了五月和九月再分别放一个月的田假和一个月的授衣假。(为了让学生参加劳动而设置的假期,所以这是披着放假的幌子而已。)

北宋后期,无论私塾,或是县学、州学,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冬至节)还是要放假的(大概是害怕熊孩子揭竿而起?)。

清人唐鉴所办的义学,规定每天5~7点到校,17~19点回家。每年正月十五开学,一直上到腊月十日才结束。所有的休假时间只有每年年末,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古代科学技术落后,理科在社会上不吃香,所以学校都重文轻理。

一般小学最多的教学内容还是识字、作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是当时普遍的认字教材。把字认得滚瓜烂熟后,再教怎么写字。达到基本要求后,继续深入学习。

宋朝公办小学对学生的要求为8岁“能诵一大经”,每天认字200个;到了10岁“加一大经”,字加100个;12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再加200个。

一些经(四书五经)、史(二十四史)、历、算的知识,还有一些本朝的律令以及一些冠、婚、丧、祭等礼仪,都是必须要了解的。

明清时期,有的学校已经有了课程表,比如明代学者魏校担任广东提学副使期间,设置了一份课表,里面包括“教琴、习射、习乐歌咏”等“六艺”内容。

古代读书不认真或学不好,被打板子、抽鞭子、罚跪如家常便饭。王充《论衡·自纪篇》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可见,在汉代就流行体罚学生(还是现代的老师亲切呀)。

到明代,挞罚为乡村小学普遍采用,连学生家人都跟着受罚。明黄佐《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朴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这个就有点可怕了,家里人回去是不是还要因此再痛揍自己一顿!)

当然,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可以享受优惠政策。明理学家沈鲤就主张,“学生勤学者、有进益者、守学规者,给免帖一纸,遇该责时,姑免一次”。

以为“快慢班”是现在的发明就太天真了。

宋徽宗曾经在官办小学颁布立三舍法,班级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入学后都分在外舍,考试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学生考得好的,最后升入上舍。“三舍法”后来还被推广到地方,一度成为当时全国小学教学的管理模式。

学校自然免不了考试,古代老师会定期进行小测验,这叫“日考”。此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多种。具体考试日期,各个学校都不一样。

元代时期,小学考试时间作为制度定下来。比如南京上元县的小学生每个月的初三、十六两天考试。而且考试相当严格,出题和监考是两拨人。倘若想蒙混过关?小心连累家人一起受罚!

成绩评定方式有“十分制”“打钩制”“评语制”等,没有现代流行的“百分制”。以“打钩制”来说,优秀的打○,一般的打△,差的打×。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