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摩崖:福州鼓山石刻之“最”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大字摩崖:福州鼓山石刻之“最”

鼓山,是闽都山水文化的典型代表。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触动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他们以山石为纸,凿锤为笔,在天地间挥洒诗情画意,留下了一批富有艺术价值的摩崖石刻。

从北宋至今,历代文人墨客在绝顶峰、灵源洞、达摩十八景等处,留下摩崖石刻总数712段,其中现存石刻653段,佚刻59段。这些摩崖石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精品众多,堪称“完整的书法石刻艺术宝库”,被誉为中国的“东南碑林”,于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游客在登山揽胜、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还可循着文人墨客的足迹,品读鼓山的历史故事、文化积淀,与先贤来一场心灵的对话,这更是一份独特的享受。今天,我们就选择其中几幅代表性的作品,和大家一起品读品读吧。

最早的摩崖石刻

鼓山现存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是宋庆历六年(1046年)蔡襄游览鼓山的题字,文:“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蔡君谟庆历丙孟秋八日游灵源洞”,整幅石刻高310厘米、宽190厘米, 共24个字,分列4 行,每行6字,字径40厘米,楷书,刻在灵源洞前左侧道旁岩壁上。

这幅摩崖石刻记载了当时蔡襄陪同朋友:福建水陆计度转运使邵去华、福建提刑观察使苏才翁、福建武臣提刑郭世济,四人同游鼓山的情景。

蔡襄大字书法,敬请参阅前文:《大字万安桥》(链接)

“忘归石”三个大字,字径约70厘米,笔力遒劲,也是蔡襄所书。他的这些题刻,被专家认为是书法艺术的珍品。

单字最大的摩崖石刻

在灵源洞前的蹴鳌桥下,靠西山壁上藏着一个巨大的“寿”字。旁署名“晦翁”两小字,后人根据署名认为系宋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所书。该石刻为楷书,字高4.15米,宽3.05米,刚劲敦厚,是鼓山单字最大的摩崖石刻,同时也是福建省内少见的大字摩崖石刻之一。

相传,朱熹在福州地区写有“福、寿、康、宁”四个大字。“福”,在乌山;“寿”,在鼓山;“康”,在长乐; “宁”,在福清。其中“寿” 字最大,也最出名,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被视为福州的文化瑰宝。

规模最大的佛名摩崖石刻

达摩洞十八景是典型岩洞地貌景观。早在唐代建中年间,灵峤法师初入山时,曾在达摩洞面壁诵经。时至清代,涌泉寺第96代住持道霈法师,带领山上众僧,在十八景佛窟镌刻了88佛名,成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佛名摩崖石刻。

如此大规模的佛名摩崖,在全国极为罕见,是鼓山石刻的瑰宝之一,也是福州最大的摩崖石刻。在石壁右上方,有道霈法师书写的“佛窟”两个大字。

题者年龄最小的摩崖石刻

在登山古道上的更衣亭东侧南向,有这么一幅楷书诗刻:摄屐来时草木新,看山宜我少年人。流泉声与闲云意,教悔灵源晚问津。民国丁卯年孟春,余初度来游,登眺间宛然身在泰华,因赋一诗藉留鸿爪云尔。三溪十龄童潘焘志于鼓山。

这方石刻来自一个十岁的孩子,他叫潘焘,是鼓山摩崖石刻中题者年龄最小的。文中“三溪”指福州长乐江田镇三溪村,因潼溪、南溪、北溪汇集于此而得名,以其山水交融、景观奇秀吸引了无数名人雅士前去游览,也留下了不少摩崖石刻。可谓“文山秀水孕灵童”,来自人杰地灵三溪村的潘焘登游鼓山,将鼓山所见、所闻、所感镌刻于苍崖之上,令后人不禁赞叹其笔力与才气。

鼓山摩崖石刻欣赏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