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若风:两个交汇点需高举国学旗帜 创意转化才能年轻化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孙若风:两个交汇点需高举国学旗帜 创意转化才能年轻化

2022年8月7日,由凤凰网主办的“致敬国学: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首场高峰论坛在中国道教圣地、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举行,主题为“论道武当:传统文化与健康生活”,聚焦于中华传统养生智慧在当代的生活化与市场化。论坛期间,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接受了凤凰网的专访。

孙若风认为,今天我们正遇到文化发展高潮和科技发展高潮交汇的历史时期。科技历来是双刃剑,可能给我们带来种种的隐忧甚至灾害。这时候,我们特别需要高举国学的旗帜,从中国传统文化里边汲取有益的精神,趋利避害。同时,他指出,要吸引年轻人学习国学,亲近传统文化,就得突出特色,创意转化。并且,要发挥市场的力量和产业的作用。市场很敏感,产业很敏锐,他们更能抓住年轻人的需求,更善于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城市文化以及年轻人喜爱的种种文化结合。

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在武当高峰论坛接受凤凰网的专访

以下是整理后的采访实录:

凤凰网: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的启动仪式,您专门发来了寄语。国学大典的宗旨是致敬国学,继承创新,文明互鉴,重建斯文。这四句话您现在最看重其中哪一句?国学大典从2014年办到今天,您觉得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孙若风:当然我每句话都很喜欢,而且这几句话都是相互联系的,但我最喜欢的是“重建斯文”这句话。首先我感觉它表明了一种文化姿态,这种文化姿态是从孔子开始的。孔子一生是以礼为己任的,他从小喜欢玩的游戏,就是演习种种礼仪。然后他带着学生周游列国的时候,也是不断地来演习这些礼仪。在一些地方被围困的时候,几天都吃不上饭的时候,仍然弦歌不绝。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过一次次的文学复古运动,这些复古运动其实都是“继承创新”的活动,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代复古运动中的韩愈。一方面他是强调向古人学习,同时他又强调“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在今天我们仍然要继承这样的传统,这就是一种继承文化的姿态,这种文化姿态就是继往开来,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它表达了我们的一种文化使命感。在今天,我们刚好遇到了文化发展高潮和科技发展高潮交汇的历史时期。我们都知道,科技历来是双刃剑,比如数字化,一方面它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先进生产力,我们要积极地拥抱它;同时它也可能给我们带来种种的隐忧,甚至带来灾难性的危害。在这样的时候,我们特别需要高举人文主义旗帜,高举国学的旗帜,向古人学习,向国学讨教,从中国传统文化里边汲取有益的精神,趋利避害。

凤凰网:第二个问题是新冠疫情以来,大家对健康的关注明显提升,机遇也在其中。将传统文化与文旅康养产业进行融合,您觉得可以发挥的空间大吗?

孙若风:空间非常大。我们都知道,历史上一次次大的灾难都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我们都熟悉曹操的一首诗就是《龟虽寿》,曹操在目睹了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样大灾大难的人间惨象之后,悟出了人生的道理;他认为神龟虽然长寿,也有死亡的时候;螣蛇虽然能够乘雾,最后也会化为土灰。他认为长生不老是虚妄的,他比较早地提出“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是我们历史上比较早提出养怡理论的人。

在今天我们同样经历了又一次这样的大疫情,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大家更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艺术,都希望通过种种方式来延伸我们生命的长度,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那么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觉得我们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体育产业、康养产业都迎来了非常好的机遇。而且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来看,我们是主张天人合一、物为一体的,我们是主张形和体、心与物是一体化的,我们要想养心就要养体,我们要养神就要养形,形神一体化,心体一体化。这些都给我们发展文化、体育、旅游、康养产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

我们也注意到近年来,正是从人民群众这样的需求出发,文化和旅游部、与教育部、体委、康养部门,这些部门的联动性明显增强,进一步加大了协调协同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我想今后还会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凤凰网:如果以中国的传统节日或二十四节气为例,这些节日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如何让传统的节日变得更时尚、更年轻甚至更国际化,你有什么样的好的建议?

孙若风:我觉得中国文化是农耕文明类型的代表,中国的节日,包括二十四节气,实际上反映出我们的先人对自然的观察,其实也是对自我的观察。这些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已经渗进我们的骨髓和血液,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今天的年轻人是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中间的一个环节,他们跟我们一样,跟我们的前人一样,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今天的情况,今天的形势确实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今天的情况下,我觉得我们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首先是要突出特色。包括我们传统文化中间具有符号性意义的中国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都是这样,要抓住这些特色。另外,要加强创意,要通过创意转化,让这些作品、让这些特色,真正活起来,创意转化极为关键。第三,我们要加强科技支撑,在当前情况下,要特别重视发挥数字技术的支撑作用,在这个方面,其作用不可限量。

最后我们还是希望要发挥市场的力量,产业的作用。市场是很敏感的,产业也是紧紧盯住了消费者需求的,他们反应很敏锐,他们更能抓住年轻人的需求,更能、更善于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城市文化、年轻人喜爱的种种文化结合起来,我想这样肯定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凤凰网:好的,最后一个问题,现在很多地方都修古城、古镇、古街,虽然说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旅游资源,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有两个比较突出的,一个就是千篇一律,毫无个性;一个就是以倭代唐,不伦不类,对于这两个问题,您是怎么看待的?

孙若风:我觉得首先是他们没有抓住特色,特色是文化的根本,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灵魂。消费者到你这个地方来,他要消费的、他想欣赏的就是你的特色。如果千篇一律就失去了意义,这是要注意的。

第二个,他们忽略的一个环节就是创意转化。特色的东西在那个地方,但是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把它搞得很成功。在这个地方,在这个时候,创意的点化之功缺少了。戏法人人会变,各自巧妙不同,缺少了巧妙的环节,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另外我还想讲的是,现在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批评意见,就是说这个地方过度商业化了。我觉得要怎么看待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历史上的是这些集镇、古镇,它就是因商而兴的,它就要有商业的氛围,但关键是商业氛围不能是千篇一律的那些产品。如果在特色文化产品方面有很丰富的内容,如果在文化创意方面有很多自己的点子,或者哪怕在营销上你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果在这个方面你把它做好了,我觉得文化的商业氛围越浓就越好,就越成功。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