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7日,由凤凰网主办的“致敬国学: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在中国道教圣地、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举办首场高峰论坛,主题为“论道武当:传统文化与健康生活”,聚焦于中华传统养生智慧在当代的生活化与市场化。论坛期间,政邦智库理事长高明勇在接受凤凰网专访时表示,传统文化既有“饭”的层面,也有“药”的层面。华人国学大典最大的一个价值,体现在正本清源,还国学本来的真实面目。
政邦智库理事长高明勇在论坛期间接受凤凰网的专访
以下是整理后的采访实录:
凤凰网:高老师您好,国学大典从2014年办到今天已经第五届了,对于国学大典坚持到现在,您觉得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高明勇:五届,十年,着实不易,我想最大的意义可以用两个成语,八个字来界定:一个叫“正本清源”,一个叫“功不唐捐”。
所谓“正本清源”,是说这些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国学”一直在升温,但也随之而来一个现象,就是在社会上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媒体也时有报道,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大众的视听,甚至会带来一些认知上的误区。在这种语境下,华人国学大典最大的价值体现在正本清源,还国学本来的真实面目。
所谓“功不唐捐”,是因为这个事情带有开创性和原创性的意义,注定了要坚定不移的推行下去,坚持下去,在更长时段的观察纬度来看,价值会更加凸显,意义也更加深远。
凤凰网:华人国学大典的宗旨是致敬国学,继承创新,文明互鉴,重建斯文,这几句话当中,相比于以往的四届,您现在看重的是其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高明勇:这四个成语十六个字,我有一个“系统”的理解。“致敬国学”是认识论,“继承创新”是方法论,“文明互鉴”是文明观,“重建斯文”是世界观。
而这个宗旨的表述,实际上也相应的对应了华人国学大典在不同阶段的自我认知定位,以及工作重点、任务和使命。
第一个阶段是启动期,任务是“致敬国学”。
第二个阶段是推动期,任务是“继承创新”。
第三个阶段是融合期,使命是“文明互鉴”。
第四个阶段是中和期,使命是“重建斯文”。就是古人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凤凰网: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如果以中国传统节日或者二十四节气为例,这些节日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高明勇:传统文化的影响,我想有两层,一个是作为“饭”的层面,一个是作为“药”的层面。
“饭”的层面,意思是传统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从思想史的纬度或者意义来说,这已经是我们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我们的“饭”,我们天天吃饭,但是我们未必会对“饭”有非常特别的敏感或者察觉。
“药”的层面是说,当日常的生活状态受到干扰,或者被突然打破时,传统文化其实是有治愈作用的,按年轻人的说法叫做“治愈系”。就我的观察来看,比如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信仰或者依赖程度比之前是要高很多。
举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新冠疫情以后,朋友圈很多人对苏东坡、王阳明、曾国藩更加热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直面问题,直面挑战,乐观以对,我想很多人是希望从他们身上汲取支持我们前行的力量。
第二个例子,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在疫情以后,特别是 2020年3月份的时候,疫情不但一下子让生活停摆,还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除了看得到的改变,还深深影响到我们的生命观和生活观。我的应对方法是,重新开始写诗歌,其中有一组诗,就是《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从传统节气里面静下心来观察我们生活的细节,生活的节奏,以及生活的意义。
所以说,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讲,既有“饭”的层面,也有“药”的层面,就看我们自己如何去理解,去平衡,去把握。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