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丨赵瑜:中秋的美味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夜雨丨赵瑜:中秋的美味

中秋的美味

赵瑜

家住铜元局的时候,草根平民们过中秋的乐子就是吃月饼。平时冷冷清清的供销社忽然热闹非凡,小孩子打堆。从商店门口排到马路上,一些娃娃把大人手紧紧拉着,生怕大人跑了不给自己买月饼。买到的自然一路蹦跳,乐不可支,可以炫耀着过接下来的几天。被大人责骂两手空空的孩子则拉着张哭脸,想而不得的美味让眼泪和口水齐飞。

回忆已是40年前的往事,那时的中秋月饼并不象现在这样花样繁多,一般就是麻饼,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冰糖麻饼。儿时的我已懂得挑选碎冰糖多的那块,而有点嫌弃桔皮,桔皮总有一点苦味。后来长大了才知道麻饼才是重庆土生土长的特产,发源于开州,怎么做的不知道,只觉得和其他地方的月饼路数大不同,粗放得多,但确实便宜,家家都吃得起。

遇到大人阔气,买回来广式月饼,冠生园的,那可就太珍贵了。我爱的是豆沙月饼,不太甜,细细软软,可以慢慢吃着回味。很不爱伍仁,里面居然有肥肉,一口咬下去油腻许久。若中秋那天如愿有银白大月亮,在外婆家楼顶的晒坝上,几个小孩子们分吃着月饼,细看月亮里的桂花和玉兔,听大人讲一些神仙故事,直觉秋高气爽,正是人生得意时。

慢慢长大后,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月饼不再是中秋唯一的美食。有那么几年,中秋节我很喜欢上南山去过,一是山顶离月亮更近,二是山上有桂花酒,虽然不是吴刚捧出的,但意境到了。 记得有一个中秋,和诗人朋友们相聚山中,就在花香树影中捻须颔首,吟诗作对。诗友们就着这红烧鸡、炒鸡杂、鸡血汤——“一鸡三吃”的泉水鸡,再炒上几盘时鲜小菜,慢酌桂花酒,聊聊中秋习俗,享受着美食美景带来的好节礼。

重庆人爱桂花,中秋赏桂也是过节传统。南山是重庆最大桂花产地,品种主要有金桂、银桂、四季桂。南山上有不少坚守传统手艺的酿酒人,每年7、8月份,在桂花盛开的季节就做准备,把采下的桂花做发酵处理,3个月后,将桂花取出,按祖传的方子加入冰糖、蜂蜜、白酒以及人参、海马等多种药材,调制好后下窖。 无论是三年酿、五年酿还是十年酿,酒色晶莹剔透,酒香醇厚,口感回甜,有奇特的桂花香, 中秋节喝一口这样的酒,是嫦娥也会留连忘返。

后来,随着旅游的升温,中秋节成了一个出游节。在八月十五,我吃过北京的烤鸭、三亚的海鲜、也吃过云南的汽锅鸡、贵阳的酸汤鱼。学会了区分广式、滇式、苏式月饼,月饼馅里五花八门,贵有鲍鱼、蟹黄,奇怪的有螺旋藻。但无论身在哪里,胃口如何,中秋夜的那一餐,有月饼才有仪式感。如同端午一定要吃棕子,春节一定要吃香肠,元宵一定要吃汤圆,中秋节必须吃月饼,圆圆的,团圆的——思乡也好,家人在身边也好,有月亮也好,下雨也好,美好的期盼不能少。

今年中秋节遇到散发的疫情,我们全家准备响应政府号召,非必要不出主城。亲人们小聚,各自端出拿手好菜,过个不给城市添麻烦的节。并在家人群里问候成都的亲友,无论是豪华的山珍海味还是朴实的小面米粉,天涯共此时,网络上共享。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