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白塔:青城地标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千年白塔:青城地标

◆ ◆ ◆ ◆ ◆

到过塞外青城呼和浩特的朋友,都知道白塔国际机场和历经百年见证中国铁路发展史的白塔火车站(呼和浩特最早的火车站),可鲜有人知其名均源于一座千年白塔。白塔于呼和浩特而言,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历史文化符号。悠悠碧空,千年古塔,惠风和畅,风铃阵阵,串起的是呼和浩特悠远绵长的历史文化记忆。

公元十世纪初叶,契丹兴起建辽。当时呼和浩特地区属于辽西京道丰州管辖。其故城遗址在今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周围约四点五公里,大部分淤埋地下,只有东南面遗留部分城墙和废墟。在故城的西北角上,有一座建于辽圣宗时(982-1031年)的古塔,名“万部华严经塔”,它通体雪白,历经千年,仍巍然耸立。这是辽代丰州城遗留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建筑物,也是我国现存辽塔中最精美的一座。因塔体表面涂有一层白垩土,既美观又能让塔身保持干燥,俗称“白塔”。洁白无瑕的白塔,在碧空万里、白云漂浮的天宇下,犹如一柄雪白的利剑,直插蓝天,与白云交相辉映,阳光从塔尖洒下,塔身瑰丽多彩,古朴雄浑,这就是呼和浩特八景之一“白塔耸光”。清代诗人王嘉谟《白塔耸光》诗云:“宝塔庄严接巨灵,尽梯独上览空冥。九重阊阖才寻尺,万里河山列画屏。极目都疑天有柱,举头常见月穿棂。凌空我欲飘然去,闻说仙人讲道经。”这首诗紧扣“耸”字,极力渲染白塔之高及登塔俯瞰之开阔视野,使人油然而生景仰之情。

亭亭玉立的白塔正面呈八角形,塔高55.6米,为砖木混合结构。底部塔座大部分埋于地下,由须弥座、栏眉、莲花台三层组成,朵朵莲花,线条优美,形象逼真。顶部塔刹由刹杆串联着宝瓶、宝盖和相轮,分别代表着功德圆满、佛法无边和十三层佛天的极乐世界。塔身共有七层,每层廊檐下都悬挂着风铃,共有272个。微风拂面,风铃叮当,沉静安宁。从南门入塔,塔内有回廊阶梯,拾级攀登可至塔顶。

塔身外面的第一、二层有砖雕佛教造像。第一层的东、南、西、率角的直棂窗上是佛像,高53厘米,螺发,面目不清,右袒袈裟。菩萨像共有16座,服饰基本相同,每尊菩萨像的高度约在1.74米左右,脚踩两重仰莲花座。力士造像八尊,分别伫立在门的两侧。力士肌肉表现形象逼真,身高1.8米左右,手拄金刚杵,赤足站立在低矮的台座上,上身裸露,着短裙,健壮威武。天王造像共有八尊,全部在二层之上,通高1.8米左右,执法器,着盔甲,每尊天王各执法器不同。塔壁上塑有天王、力士、菩萨等浮雕,堪称辽代雕塑艺术中的杰作。塔的各层各面设有门、窗,整个塔形,给人以雄伟、庄严之感。

塔身外面第一、二层的砖雕佛教造像。

大力士像

一座白塔,联着一座古城,一条古驿道,见证了历经辽、金、元三代持续450多年的丰州城的兴衰变迁,展现出迄辽至今一幅幅北方各民族繁衍生息、纵横驰骋的生动画卷。

辽代统治者特别崇奉佛教,在全国广建庙宇。在983至1101年间,即辽圣宗、兴宗、道宗时期,达到鼎盛。现今大同市、呼和浩特市保存的辽代佛教建筑,基本是辽兴宗至道宗时期所建造的。白塔下有寺院,辽代寺名失传,金代曾名“大名寺”,元代改为“宣教寺”。塔外有城,即丰州城。丰州城是辽代西南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西南路招讨司以及西南面抚使司、巡检司均设于此。作为辽朝与西夏对峙的前沿阵地,还有天德军节度使驻守,属于上等州城,完全按照唐代中等城市的规制来设计施工。金元两代相继沿用。从辽至金、元,丰州城从军事重镇逐步发展成为丝路重镇。

后辽又攻下盛乐城,设振武县,与白塔附近的另一个县——富民县,同归丰州管辖。据《辽史》记载,当时已有一千二百户。十一世纪初,丰州城已经相当繁荣,城郭、宫殿、庙宇、宝塔、村庄遍布。1005年辽特在此设一榷场(交易市场),借此征收商税。丰州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进行贸易交换的集市。金、银矿、盐业、陶瓷业成为重要经济来源。

丰州故城遗址

公元1125年,金灭辽。金从东北嫩江沿岸起沿呼和浩特地区、阴山山脉到河套西曲之北,修筑起一条长达三千余公里的界壕和许多边堡。丰州成为金界壕军事聚落的四个中心防御据点之一,“沿边劝举耕种”和“规画农事”,以供养军队。《金史·地理志》记载丰州共有两万二千六百八十三户,如按每户平均五人计算,则有人口十万左右,这在当时已是人口较多的州邑了。

在白塔内第一层周壁,嵌砌着金代石碑九通,现保存有六通。碑文开列着修塔捐资人的住址、姓名、族别、官职等内容,较全面地反映了金代丰州城的概貌。据载,主持修缮的是将军完颜希靖,从金代史书对照,当时完颜希靖主管西京事务,此塔应在皇家的主持下修缮过。从碑文可知,当时丰州城有东街、东关、西关、东南坊、东北坊、西北坊和裴公裕巷、刘公进巷、康家巷、张德安巷等20余个巷。城内有大街相通,又有许多小巷通往大街;城内四寓得各设一坊。从巷名推测,当时丰州有牛市、麻市、酪市等市场。城的附近村落非常密集,有华严邑、蒲诨绰、砂河店、龄寿郎君、掴刺乙里堇村、乃刺庄、郎君庄等60个村庄。有的取名于村庄所在地的山水、地形、景物,有的取名于村中居民的姓氏,有些村名用的是少数民族语言,如掴刺乙里堇村、乃刺庄等。据盖山林先生考证,在这里居住的部族有:西通使族、河海族、瞎乙刺族、落篱族等几十个族。当时丰州除汉人外,还有完颜狎里保、时义鲜奴、王大摩诃、乞哥、蒲察宣武、掴刺忠武、侠辇娘子等属于女真族或契丹族的居民。可见,金代的丰州城是一座各民族和睦共居的城市。

金代石碑

蒙元时期,随着大漠南北、阴山南北、黄河南北、长江南北的混元一统,呼和浩特地区由昔日的边塞演变为蒙元王朝统治中心“腹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州属中书省大同路管辖。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初呼和浩特境内就有不少环以墙垣的城村,居民多从事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元朝推崇商业,丝绸之路所经之地兴起了一系列商业城市。曾主持设计元上都、大都的元朝重臣刘秉忠出塞经丰州时,曾在《过丰州诗》中写道:“山边弥弥水西流,夹路调离禾黍稠。出塞入塞动千里,去年今年经两秋。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车马喧阗尘不到,吟鞭斜枭过丰州。”这时的丰州城已从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边疆重镇成为车马络绎、市场喧嚣的塞外商城了。在修缮白塔中,发现了现存最古老的纸币(元朝“中统元宝十文交钞”),也证明了这里曾经商旅云集百货交汇。白塔内周壁有许多金、元、明三代的墨书游人题记,以金代为最早,元代最多,明代文字最长。元代题记使用汉文、蒙文、契丹小字、西夏文、畏兀儿文、藏文和古叙利亚文等多种民族文字,内容非常丰富。游人有的来自今内蒙古大青山南北,也有的来自今北京、山西、宁夏、陕西、河北、山东等地,还有的来自遥远的和林(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之畔)。

白塔出土的元代”中统元宝交钞“纸币

当时的丰州城人群杂糅,语言辐辏,文化互嵌,互鉴融通。经济空前繁荣,工商业成为城市居民的主业,最主要的商品是瓷器和丝绸。居民中有原居民北人(包括汉人、契丹人、女真人),有征服者蒙古人,有实际统治者汪古人,也有善于经商、与蒙古贵族关系密切的回回人等。不同人种、民族混杂融合,原有的佛教、儒学与新来的景教、伊斯兰教并存。“从意大利而来的旅行家马可·波罗路经丰州城时,看到了琉璃制造业和驼毛制毡业,听闻了多元的宗教信仰,并对这里妇女的貌美如花留下了深刻印象。”

丰州城内文化层堆积厚达6米。1970年古城内曾发现两瓮元代窖藏瓷器,共出土了六件珍贵的瓷器和一件陶质菩萨头像。瓷器包括钧窖香炉一件、钧窖镂空高座双螭耳瓶一对、龙泉窖缠枝牡丹纹瓶一对和龙泉窖缠枝莲纹瓶一件。钧窖香炉上阴刻“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的铭文,此己酉年被推定为公元1309年。这都是来自中原和我国南方的瓷器产品。

陶质菩萨头像

钧窖“小宋自造”香炉

钧窖镂空高座双螭耳瓶

龙泉窖缠枝莲纹瓶

元代的丰州城是沟通整个蒙古帝国东西、南北交通的关键节点之一。驿道交通是元代交通的主要特点,从中原通往岭北行省的“兀鲁思两道”(国道)之一的木怜道经过丰州。内蒙古博物院现存元代平治甸城山谷道路碑一通。石碑高1.03米,宽0.69米,碑额微残,篆文“甸城☐”三字,最后一字已残损。据碑文所知,此碑是元延口七年(1320年)李文焕撰写,丰州知州张铸所立。碑文生动地记录了由今呼和浩特平原到蒙古草原的交通情况,途径甸城山谷这条大道,是“供需漠北”“给饷之正路”,“军旅粮储”均赖此路运输。这条大道就是蒙古窝阔台汗时修建的木怜驿道,由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出发,西南行经李陵台,向西经兴和路宝昌州、威宁县和集宁路、大同路北境,由丰州西北甸城山口出天山(今大青山),经净州路、砂井总管府,过川(译言“沙漠”)中,西北至汪吉河(今翁金河)上游。此外,从丰州向西,经云内州、东胜州,沿黄河再向西经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到达河西走廊,与传统的丝绸之路汇合,西可通中亚,北经亦集乃路可到蒙古鄂尔浑河之畔和林城。隋唐之世,这条甸城山谷称做“白道”,宋人彭大雅使蒙时,走的也是砂井道。1223年,道教全真派大师丘处机谒成吉思汗返回中原途中,在丰州小住。元初耶律楚材在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经此,他在《丁亥过沙井和移剌子春韵》中自注云:“昨至沙井,乘牛车过前路,跨驼方达行在。偶得隔句联云:牛车驰传,颇异相如驷马车;驼背咏诗,不似竹林七贤画”。木怜道是元代时“腹里”联系祖国北疆的经流不息的大动脉,它既是分遣龙节虎符、通报边境军情的必经之路,又是诏使往返、官吏任调、军队调动、粮秣运送的必经之地。同时,岭北诸王贵戚,每年却都要在此乘驿去上都朝会。在清代,木怜道仍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沙俄不断向我国境扩张,清廷派遣索额图等大臣与沙俄谈判,随行僚臣钱良择、张鹏翮,是年路经白塔游览。钱氏曾抄录塔上题记十一条,记录在《出塞纪略》中;张氏在《奉使俄罗斯行程录》中,也记载不少塔上题记。《清圣祖实录》载: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康熙亲征噶尔丹,曾“驻跸白塔”,并于次日“自白塔往归化城”。1893年(光绪十九年),俄国人波兹涅耶夫来中国,在其所著《蒙古与蒙古人》中详细记载了考察白塔的经过和所见所闻。时至今日,由呼和浩特通往大青山后各地直到中蒙边境口岸的车辆,依然在这条平坦的大道上川流不息、畅通无阻。

参考资料:

1、盖山林 盖之庸:《寻梦草原》,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张文平:《呼和浩特历史概要》(内部资料)。2021年

3、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七、八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

4、绥远通志馆:《绥远通志稿》第十二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