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兔与“白狼”“白雀”“白鸠”等白色异兽统称为“白瑞”,早在南朝《晋中兴书》记载:“白兔盖神兽也”“王者尊敬耆老则白兔出”,唐代诗人蒋防《白兔赋》赞其“皎如霜辉,温如玉粹。其容炳真,其性怀仁。”诸般美德与智慧,神奇、超凡的精灵化身,使兔子成为不少文人墨客、艺术大师作品中的常客,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古人创造出的那些“兔”形文物。
天津博物馆中,藏有一块名为那片“乎多羌逐兔”卜骨的甲骨,甲骨正面刻着6条长短不一的卜辞,内容为命令多羌去追逐野兔,是否能成功捕获。“兔”字位于整片甲骨的右下,非常像一只可爱的兔子,这是目前发现的关于“兔”文字的最早记载。
“乎多羌逐兔”卜骨(红框中的字为“兔”)
兔形文物中最常见的,是玉雕兔子。出土于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兔形玉梳背,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兔形文物中最早的一件,距今已超5300年。梳背是一种插在头发上的妆饰品,这件兔形梳背整体呈黄白色,玉兔造型简单概括,身子较长,歧尾上翘,足部省略,是比较抽象的仿生形态,仅可通过轮廓大致识别出基本兔形。
新石器时期的玉兔梳背
玉雕兔子在商朝开始颇为流行。1976年,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了妇好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其中一件玉兔佩饰仅用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兔的特点,长长的耳朵、圆圆的眼、分成三瓣的嘴唇、上翘的短尾,后肢微微离地,似在奔跑。这只玉雕兔子虽然细节不够丰富,但散发出一种古拙之气,展示了商代晚期人们的审美。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雕兔子
早在3000年前,古人已制出兔造型的青铜器,不过,以兔作为尊的器形,在青铜器中较为罕见。山西省晋国博物馆藏有两大两小4件兔尊,上世纪90年代出土于晋穆侯墓。一件大兔尊匍匐在一个矮长方形器座上,背上立喇叭形口。另一件大兔尊背上开长方形口,口上有盖,四腿蜷曲,双耳向后并拢,似要跳跃,其余两件小兔尊与其造型相同。形象生动逼真,是晋国青铜文化代表作。
青铜兔尊
兔的形象出现在瓷器上,约在六朝时期。东汉后期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日趋成熟,已能烧制造型复杂的器皿。三国两晋时期,结合动物形象与器物成为流行的艺术手法,出现了兔形水盂等新颖别致的新器型。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隋代青釉刻划莲瓣纹兔纽权,高12厘米,顶部蹲着一只小兔子,是隋朝青瓷器的典型作品,“权”是古代衡器,相当于“秤砣”。
青釉刻划莲瓣纹兔钮权
同为故宫藏品的元代景德镇釉里红划花兔纹玉壶春瓶,通体施青白釉,上腹部刻划一只野兔奔跑于花草间,小兔作回首观望状,以釉里红点睛,刻划技法娴熟,形象栩栩如生。由于釉里红瓷器烧造难度大,传世较少,所以十分珍贵。
元代 釉里红划花兔纹玉壶春瓶
还有一种“兔”陶瓷文物,与兔子造型无关,是一种高端工艺。如宋朝的“建窑黑釉兔毫盏”,特殊的烧制工艺,令釉中出现如黑褐色兔毛一般的结晶,因此称作“兔毫”。
宋建窑黑釉兔毫盏
以兔子为主题的绘画,大多与中秋佳节或祥瑞传说有关,既有在野外为生存奔跑的样态,也有园中的悠闲自在。清代宫廷画家冷枚绘制的《梧桐双兔图》,图中野菊满地,桂花飘香,高大的梧桐树下,两只肥硕的白兔惬意地在草地上嬉戏。双兔写实,皮毛以细笔一一画出,兔目用白色点出高光,顿生神采。故宫博物院2023年兔年日历的封面,就采用了这幅画中的兔子。
清 冷枚《梧桐双兔图》
历代知名的兔画还有宋代画家崔白的绢本设色《双喜图》(又名《禽兔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描绘秋冬时节的荒野,一只机灵的野兔觅食,引起两只绶带鸟的不安,发出警告,野兔惊到,顿步回首。画中的野兔每根毛清晰可见,眼睛特传神,是为花鸟画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 崔白《双喜图》
月亮里的桂花树和树下忙着筑杵捣药的小白兔,大概是国人最熟悉的神话场景之一。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晋代哲学家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玉兔捣药。”传说明朝末期京城瘟疫流行,住在月宫中的玉兔捣药为百姓治病去灾,人们据此塑造了多姿多彩的兔儿爷形象。兔儿爷造型不拘一格,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泥制兔儿爷,头戴缨盔,上插两根兔耳,身着盔甲,外罩红色披风,手持捣药杵,端坐于太师椅上,整个造型威风凛凛。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年画《桂序升平》中,也表现了六个童子祭拜兔儿爷的情景。
清代年画《桂序升平》
明代定陵孝靖皇后棺内还曾出土一对美仑美奂的玉兔捣药耳坠。在圆形金耳钩的下方,坠着一颗晶莹剔透的红宝石,红宝石下是一只用羊脂白玉雕琢的玉兔,两前爪抱杵作捣药状,下有臼。更精美的,是玉兔的脚下,竟然踩着一团镶嵌彩色宝石的金色祥云,显得雍容华贵,金玉满堂。
玉兔捣药耳坠
河北博物院收藏的北齐高洋墓门墙壁画(摹本),当中也有仙兔的形象。该壁画原绘于北齐初代皇帝高洋陵墓的甬道门上方,中心绘朱雀,两侧分绘兽首人身像与羽兔。羽兔背生双羽,口衔粉色卷叶忍冬,呈自上而下俯冲之状。
北齐 高洋墓门墙壁画(摹本)
但若论表现兔的速度感,个中翘楚当推敦煌石窟第407窟藻井图案。该窟开凿于隋朝,距今已经有1400多年。藻井中间的四层莲花花瓣内有三只逆时针方向奔跑的兔,三只兔按理说应该有六只耳朵,但在此却只见三只耳朵,每只兔都与相邻的兔共用一只耳朵。“三兔共耳”的寓意为何,至今众说纷纭,不过在视觉上,“三兔共耳”确能强化兔子奔跑的动感。
敦煌第407窟的三兔藻井图案
仙兔的形象还常出现在铜镜中。相传唐玄宗将自己的诞辰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这一天,玄宗与群臣百官会互赠铜镜以示庆贺,名曰“千秋镜”。月宫镜属于千秋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轮图案,或刻划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衡阳市博物馆收藏的唐代葵花形嫦娥奔月纹铜镜,就是大唐盛世时期的精湛工艺代表。
唐 葵花形嫦娥奔月纹铜镜
除此之外,南宋的青玉兔镇纸、唐代的白釉兔、元代的水晶兔、明代青白玉兔东升图环饰和清代的玉兔支神,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之兔首等,都是知名的兔造型文物。可以说,从自然到文化,从天上到人间,中国人围绕着“兔”的世代创造、日积月累,形成了绚烂多姿的文化寓意,并深深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血脉里。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