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8日,由凤凰网主办的大型文化活动“致敬国学: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上线致敬盛典,隆重揭晓“国学耆宿计划”、“国学星斗计划”、“国学活化计划”入选名单,这是本届华人国学大典以公益延伸致敬的创新之举。著名学者楼宇烈、成中英荣选“国学耆宿计划”,黄俊杰、郭齐勇、彭林、邓小南等25位学术名家和新秀学者入选“国学星斗计划”,教育家朱永新主导的“传统文化STEM教育”、文化学者余世存主笔的《二十四节气——给孩子的时间之书》、歌唱家龚琳娜的“古韵新声”传唱保护项目等11个优秀传播项目入选“国学活化计划”。
著名主持人蔡紫主持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致敬盛典
致敬盛典主会场设在北京,采用线上线下方式录制,由著名主持人蔡紫担纲主持,海内外众多学者、文化名流及各界嘉宾参与,吸引了数百万网友在线关注。盛典上发布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热度大数据报告(2022)》,首次以翔实的数据,对过去十余年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网的内容生态、传播热度和特征趋势进行全景分析,也让人耳目一新。
本届华人国学大典秉持“致敬国学,继承创新,文明互鉴,重建斯文”的宗旨,进一步强化了“传媒+学术+公益”的跨界联动,由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担纲总顾问,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提供首席学术支持,敦和基金会提供首席公益支持,人本智汇、政邦智库协办,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中华孔子学会、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辞书学会、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国文化书院等十二家机构提供学术支持。
凤凰网副总裁、总编辑邹明代表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组委会致辞
邹明:文化就是一种民生 致敬国学坚持“三不变”
凤凰网副总裁、总编辑邹明在致辞时,深情回顾了“致敬国学:华人国学大典”走过的十年。他说,每一届既是致敬甘坐冷板凳、甘当人梯、甘愿奉献的传统文化“行动派”,也是不断提醒广大华人,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阐释好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邹明指出,我们致敬国学、礼敬传统的温情不变,继承创新、文明互鉴的立场不变,凝聚华人、重建斯文的理想不变。吹沙见金的工作得靠一代代学者,而将其精华广而告之、普及为公共常识的工作,得靠教育界、传播界、公益界等各界人士。近年来,文创、文博、文旅等产业领域新“国风”、新“国潮”的涌现,让传统文化浸润到生活民生的细处。文化就是一种民生,文化民生的触角广,需求链长,市场潜力与社会建设潜力值得想象。“破岩之水,源自涓涓;蔽日之木,起于青葱。”只要知其常,守其正,达其变,中华文化的江河就不会断流。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揭晓“国学耆宿计划”
年高德劭知行合一 楼宇烈和成中英荣选“国学耆宿计划”
本届华人国学大典创新设置了三大国学公益资助计划,其中最重磅的“国学耆宿计划”,旨在以公益资助的形式致敬海内外年龄超过八十岁、国学研究成就卓著、德高望重的华人学者,助力其著述的编辑整理和出版,推动其研究成果的传播与转化应用。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揭晓“国学耆宿计划”名单,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和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成中英先生荣选。华人国学大典组委会盛赞他们半个多世纪以来取精用弘,古今互诠,深究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阐释中华国学的当代价值,推动中国哲学面向时代、面向世界的新发展与再创造。
美国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成中英先生发表视频感言
年近九旬的成中英先生,在夏威夷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向国学大典组委会及学界同仁表示感谢,很高兴接受这份殊荣,并希望这种方式能激励更多的华人学者。“我很高兴能够纳入到这个耆宿计划之中,我还有一些书要出版,最近的一本叫做《理解之根:本体学与本体诠释学》,这是一个根源性的思考,可以作为一个开始。”
成中英回顾了自己从教六十年来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在现代化及全球化方面的理解,特别分享了创建“本体诠释学”、“和谐化辩证法”等理论的心路历程。他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很了不起,思想资源很丰富,这些宝藏要发挥现代作用,要面对现代人的问题、现代人的需要,接受现代人的一些能量来激活,在实践当中不断地产出新的光源和热量。因此,用过去理解未来,其现代化的意义就在于与时俱进,在于全球化。“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看到中国的学术、中国的哲学能够在世界上辉煌起来。”
名家新秀交相辉映 25位学者入选“国学星斗计划”
敦和基金会理事长沈旭欣揭晓“国学星斗计划”
本届华人国学大典的“国学星斗计划”,由敦和基金会理事长沈旭欣揭晓。经过百余位国内外专家的推荐和评审,台湾大学黄俊杰、武汉大学郭齐勇、清华大学彭林、北京大学邓小南等来自大陆和港台的15位学者入选“国学星斗计划·名家组”,北京大学李霖、南京大学程少轩、香港中文大学郑泽绵等10位青年学者入选“国学星斗计划·新秀组”。组委会表示,这不仅是对入选学者的致敬,也是对近百位候选学者以及海内外众多中青年学者的集体致敬。他们犹如漫天星斗之万一,或精通文史哲,或兼治中西,或古今互诠,在各自领域成果璨然,熠熠生辉。“从名家到新秀,论年龄,至少两代之人;论师承,甚或已传三代。如父如母,如兄如弟,济济一堂,切磋琢磨。透过这星空,我们可粗览中华文化之学术生态;携手向未来,我们盼重建中华民族之应有斯文。”
彭林、董志翘、黄勇、陈尚君等入选学者代表发表感言
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北京语言大学董志翘教授、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黄勇教授代表“国学星斗计划·名家组”发表感言。彭林说:“我们要走出象牙塔,要走进民间,要移风易俗,要推动社会进步,所以我特别希望在现在这么一个大时代的背景下,国家经济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中国文化能够走向世界,影响世界。”董志翘认为,应该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看待“国学”与“西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崇洋,也不排外,要有古今中外视野,立足自主创新,通过传承,促进国学活化与推广,使全民都来介入。黄勇强调不同学术背景对国学研究的作用,认为中国哲学家的一些问题,往往也是西方哲学家的问题。他们的回答可能很不一样,在相互比较中能够提出一些独特的看法。陈尚君表示,华人国学大典一直以来秉持学术为天下公器的原则,“致敬国学”、“重建斯文”是很了不起的口号,希望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能够让年轻一代的国学人才尽快成长和成熟起来。北京大学副教授李霖、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刘增光代表“国学星斗计划·新秀组”发表感言,重点谈了年轻学者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道术并济激活传统 11个项目入选“国学活化计划”
凤凰网总编辑邹明揭晓本届华人国学大典的“国学活化计划”。该计划旨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与转化应用能力,海内外推荐项目多达200余份,经过层层评审,最终有11个项目高票入选。组委会称赞这些项目“道术并济”,生动展示了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传播、普及教育与市场化实践中的不同面向,示范性地回应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下来”、“活起来”和“走出去”三大命题。
卜宪群、徐勇、余世存、龚琳娜、罗子杰等入选项目代表发表感言
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首都师范大学徐勇教授、文化学者余世存、著名音乐人龚琳娜、太月香学创始人罗子杰作为入选代表发表感言。
曾担纲大型纪录片与普及丛书《中国通史》总撰稿的卜宪群认为,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要回到古代,而是要从传统中吸取有益成分,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年轻人最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生活在这个时代要干什么,而学习历史可以知道往哪个方向走。”徐勇教授主持研制过《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此次入选项目是“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他认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让一个个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变成一个个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余世存近年来致力于挖掘传统节气、节日文化的当代价值,创作了一系列“时间之书”,他希望更多的年轻朋友能够关注中国人“双螺旋结构”的时间,从时间入手进入传统文化,呵护我们的生命状态。作为“古韵新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唱保护项目的负责人,龚琳娜坦言自己未来的艺术道路,不是去迎合市场,而是真正寻找传统文化的根。“很多年轻人创新有中国风的歌曲,我觉得任何的创新都离不开根,所以一定要在了解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来创新发展。”罗子杰则希望通过传统香文化的不断挖掘和整理,更生活化、更时尚化地推介给大众,让大众身心受益。
发布《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热度大数据报告(2022)》
传统文化真的热了吗? 十年来首个传播热度报告出炉
过去十余年间,传统文化在中国公共舆论场的声量越来越大,这是否意味着传统文化真正热起来了?哪些方面热?这跟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在致敬盛典上,华人国学大典总撰稿、政邦智库副理事长柳理分享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热度大数据报告(2022)》。该报告通过凤凰网问卷调查、百度指数、新浪舆情通、微信指数等大数据工具对全网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热度分析,这也是十年来国内首次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生态的全景式研究。其中,400多个关键词的翔实数据,勾勒出当代传播生态中的传统文化多重画像,政策、传播、学术、教育、市场等五大热态,新业态下传统文化市场中的五大典型现象,揭示出十年间“传统文化热”及其背后的文化自觉。而四个方面的不足,则是对“大幕刚刚开启”和“抱持耐心定力共促其成”的善意提醒。该报告系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生态报告》系列课题的阶段性成果,由凤凰网和敦和基金会联合出品。
据介绍,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于2022年7月启动,活动将延续到2023年底,不仅携手三大国学公益资助计划的入选者持续产出相关成果,还将持续举行高端文化论坛、人文讲座及征文活动,系统性地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生态报告”的课题研究。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凤凰新闻客户端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专题
【延伸阅读】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三大国学公益资助计划入选名单
一、国学耆宿计划
楼宇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
成中英(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
二、国学星斗计划·名家组
黄俊杰(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郭齐勇(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学院教授、国学院名誉院长)
彭 林(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文学院教授)
邓小南(北京大学博雅荣休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历史系教授)
董志翘(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文学院教授)
陈尚君(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文系教授)
桑 兵(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历史学院教授)
杨儒宾(台湾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暨通识教育中心合聘讲座教授)
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
景海峰(深圳大学国学院、哲学系教授)
陈少明(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黄 勇(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
荣新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雅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
杜泽逊(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文化传播学院院长、讲席教授)
陈 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三、国学星斗计划·新秀组
李 霖(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长聘副教授)
程少轩(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郑泽绵(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刘增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郜同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敬峰(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李 猛(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陈民镇(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苗润博(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程 浩(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教授)
四、国学活化计划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项目负责人:徐勇
传统文化STEM教育的研发和推广,项目主体:新科学教育研究所
中华传统文化实景课堂互联网教学,项目主体:西安一鸣实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当代儒家学术思想的融媒体传播,项目主体:儒家网
传统香学的文化发掘与创新转化,项目主体:北京太月香学文化发展中心
《中国通史》系列短视频传播项目,负责人:卜宪群
“诺奖得主对话中华文化”系列论坛,项目主体:北京世诺医学交流中心
礼乐文化传播普及,项目主体:孔子博物馆
二十四节气——给孩子的时间之书,项目负责人:余世存
“古韵新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唱保护项目,负责人:龚琳娜
老会馆·新场景——北京前门地区会馆活化利用,项目主体:北京天街集团有限公司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