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运涛 楞个想
龙的起源是什么?龙的形象有哪些变化?龙在古代都有哪些象征意义?《三国演义》中,“龙”有着什么样的符号作用?传统的中国龙与龙王是一回事吗?龙王的“天敌”是谁?龙王的原型是谁,它的原型故事对明清小说有哪些影响?《水浒传》中龙王都帮过宋江什么忙?龙王有何职责?《西游记》中的龙王能不能随便下雨?
中国龙的象征意义
考古发现,龙在中国的起源应该是多元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的石堆龙,距今约有八千年;河南濮阳发现的蚌龙,距今约有六千年;内蒙古清水河出土的黄土龙,距今也约有六千年;红山文化发现的玉龙、猪龙,距今约有五千年。此外,江浙良渚文化的器具上也有各种龙的形象,等等。
红山文化时期玉龙,新石器时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造型与甲骨文中的龙字相似,可能用于祭祀。
关于龙的起源有各种不同说法。何新《漫说龙凤》一文认为龙的原始意象来自云的形象。传统观点认为,最初的“龙”是由各个部族不断融合而将自己的图腾拼凑在一起形成的。闻一多《伏羲考》认为,龙是蛇加上各种动物形成的,龙图腾是蛇图腾兼并、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图腾。很多学者都赞同这种说法。
龙纹陶盘,新石器时期,1980年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该器物被誉为“中华第一龙陶”,龙纹与蜥蜴相似。
在“原始龙”的基础上,人们又不断加以发挥、创造。根据历代有关龙的器物图案、绘画、雕塑,可以将中国龙的发展分为三期:
第一期是春秋以前,龙的主要结构形态是蛇身兽头,无足或一足,S或C型,保持着爬行动物的特点,展现出神秘的力量。
第二期是从战国到唐代,这是龙的形态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龙从匍匐走向飞腾,展现出威严与震慑力。
第三期是宋以后,也就是现在常见的龙的形象,蜿蜒多姿,体态华美,展现出威仪棣棣的风采。宋代罗愿《尔雅翼》说龙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可见,龙是一种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神秘动物。宋以后,龙的形态基本定型,元、明、清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战国《人物御龙帛画》,湖南省博物馆藏。驾驭龙的为楚国大夫一级的贵族,身戴佩剑,龙的造型成舟状,尾部立一鹤,龙身旁边有一鱼伴游。
在古代,龙有很多象征意义,其中最为大家熟悉的大概就是其与王权的关系了。考古发现,商周时期贵族的服饰上就已经有了龙纹装饰。《礼记·礼器》也说:“礼有以文为贵者,天子龙衮。”龙纹服饰等级最高。汉朝以后,绣龙朝服更是皇帝专享,臣子是万万不能沾身的。一旦有人胆敢私自穿龙袍,那代表的就是造反。
唐代金龙,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金龙两爪抓地,身体为飞腾之势。
南宋陈容绘《九龙图》局部,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飞腾云间的龙,展现了其行云布雨的神力。
在古典小说《水浒传》中,作者就借用了这一符号意义。宋江打方腊,阮小七杀入内苑深宫,在方腊的大本营搜出了龙袍,穿在身上嬉戏。之后童贯、蔡京等人将此事上告皇帝,说阮小七有谋反之意,最终将其官职收回,贬为平民。这反映的正是龙纹服饰作为一种等级符号的不可僭越性。
在《周易》中,“乾”象征天,而乾卦又以“龙”为象,所谓“九五之尊”,正是这一卦中的第五爻“飞龙在天”。龙是表明帝王身份的一种符号,是帝王获得天命的一种象征,这种意识影响深远。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有一妇人在河边行走时,不知何故,突然昏厥过去。丈夫见她久久不回,于是到河边寻找,这时风雨大作,雷电交加,忽见一条龙盘在她身上。不久这妇人便有孕上身,十月怀胎,产下一婴,这个孩子就是刘邦。刘邦是第一个高调宣称自己是龙的私生子的人,因而当他打败项羽,做了汉朝皇帝,也就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真龙天子的皇帝。
有意思的是,《水浒传》中还戏仿了这个故事。第七十八回《十节度议取梁山泊宋公明一败高太尉》写高太尉第一次征讨梁山,用了一员猛将叫刘梦龙。书中说他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其母梦见一条黑龙飞入腹中,感而遂生”。这位刘梦龙,也姓刘,不得不说作者这里可能正是对刘邦故事的一种借鉴。
在历史上,借鉴刘邦的“经验”,以龙神化自己出身的皇帝非常多。如传说齐高帝萧道成出生时,西方出现了黑龙;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出生时,出现了两条金龙;传说宋英宗赵曙出生时,出现了黄龙。汉代的《瑞应图》说:“黄龙者,四方之长,四方之正色,神灵之精也……有圣则见,无圣则处。”黄龙的出现,被人们视为圣人或圣君在世。
帝王之所以喜欢龙,是因为龙被看作是一种祥瑞,帝王常常借“龙”来宣扬自己是天命所归。这在《三国演义》中多有体现。孙权想要称帝,大臣张昭说:“近闻武昌东山,凤凰来仪;大江之中,黄龙屡现。”于是孙权登基,改年号为黄龙元年。魏国也说自己发现了龙,“却说魏国因旧岁有青龙自摩坡井内而出”,于是改年号为青龙元年。可惜这个“龙”是从井里出来的,后来说出“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这句话的魏帝曹髦认为这条龙是潜龙,是困龙,实际表现的正是曹魏的困境。
除了以“龙”表现某种政治形式,在《三国演义》中,作者还常常以龙这样一种符号来表明某个人的“野心”。第九回写董卓想要当皇帝,就说董卓梦见了龙,“卓大喜曰:吾夜梦一龙罩身,今日果得此喜信。时哉不可失!”到了《三国演义》的结尾,钟会说自己梦到了蛇,姜维为了鼓动钟会造反,就说:“梦龙蛇者,皆吉庆之兆也。”《三国演义》以“梦龙”始,又以“梦龙”终,但他们都不是“真龙”,所以注定失败。谁才是作者心目中的“真龙”呢?
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从天边的龙挂说起的。
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
龙是英雄的象征,那么谁是龙呢?刘备得了荆州后,曹操说:“刘备,人中之龙也,生平未尝得水。今得荆州,是困龙入大海矣。孤安得不动心哉!”《三国演义》可以说暗含着多条“龙”的线索,与曹魏逐渐被司马氏控制,从“飞龙”到“困龙”不同,刘备的经历则是从“困龙”到“飞龙”的过程。在尊刘贬曹的思想指导下,作者有意识地把刘备与象征帝王的“龙”联系了起来,多次借他人之口,把刘备塑造成“真龙”。
自古皇帝被认为是真龙天子,皇帝的面貌叫龙颜,皇帝的身体叫龙体。与皇帝沾边的宫室器物往往也都要带个“龙”字,除了“龙袍”,还有“龙辇”“龙床”等。明清宫殿建筑上,最高等级的和玺彩绘,也是以龙为主题。龙简直就是皇家的一个徽号。
尽管古代礼制森严,龙的符号不可乱用,但平民百姓并没有放弃对龙的喜好和崇拜。节日里要有龙,如正月十五耍龙灯、舞龙,二月二“龙抬头”,五月端午赛龙舟。生下贵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望子成龙”;亲友结婚,最美好的祝愿就是“龙凤呈祥”,等等。龙的力量与智慧让其在现代城市建筑中成为财富与繁荣的象征。北京北海就有“九龙壁”,上面绘有体态矫健的九条龙。在山西大同、香港等地都有这样的壁画,城市的繁荣腾飞、蒸蒸日上都寄托在了龙的形象之中。
在龙的符号系统中,龙只是统称,龙的种类其实有很多,如蛟龙、虬龙、应龙、夔龙、飞龙等。《龙经》说:“夔龙为群龙之主。”可见,群龙的首领并不是我们平时以为的“龙王”,而是夔龙。
龙王信仰的兴起
“龙王”并不是中国本土的信仰,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宣扬佛法,印度的“Naga”,即人首蛇身的精怪,由“蛇”而翻译为中国的“龙”或“龙王”。佛典中经常见到龙王阻止佛祖或者佛教徒传教的事,这些龙王要么被赶走,要么被收服做了护法。作为护法的龙王,位于“天龙八部”中的第二位。后来这些外来的龙王形象与中国古代龙的形象相结合而本土化了,这就有了龙头人身的龙王爷。
在道教中,“四灵”中的青龙很早就发展出了守护神的职责,但其地位并不高,也没有发展出神人的形象。随着佛教“龙王”的形成,道教也变得更重视这一神灵。道教的龙王或龙君主要的一个特征是继承了传统的阴阳五行说,五方龙是其最为主要的一组信仰符号。
早在汉代的纬书中,人们就已经把龙与五行、五色联系了起来,视为一种祥瑞。《瑞应图》曰:“黄金(精)千岁生黄龙,青金千岁生青龙,赤金千岁生赤龙,白金千岁生白龙,黑金千岁生黑龙。”唐宋都有官方祭祀五方龙的制度,信奉道教的宋徽宗还封五方龙分别为青龙神广仁王、赤龙神嘉泽王、黄龙神孚应王、白龙神义济王、黑龙神灵泽王,这样,传统的“五龙”就逐渐过渡到了“龙王”。
《水浒传》中也提到了宋徽宗封龙王之事。在征方腊的时候,宋江得到了乌龙神的帮助,于是上奏朝廷,皇帝赐封其为“忠靖灵德普佑孚惠龙王”。《水浒传》中不仅提到了乌龙神庙,还有白龙神庙,宋江题写反诗被抓,李逵、晁盖等人劫了法场,将宋江救出后,众人来到了一座白龙庙,这是宋江上梁山的起点。
此外,《水浒中》还提到了五龙庙。第九十六回写入云龙公孙胜与乔道清斗法:
乔道清又捏诀念咒,把手望北一招,喝声道:“疾!”只见北军寨后五龙山凹里,忽的一片黑云飞起,云中现出一条黑龙,张鳞鼓鬣,飞向前来。公孙胜呵呵大笑,把手也望五龙山一招,只见五龙山凹里,如飞电般掣出一条黄龙,半云半雾,迎住黑龙,空中相斗。乔道清又叫:“青龙快来!”只见山顶上飞出一条青龙,随后又有白龙飞出,赶上前迎住。两军看得目瞪口呆。乔道清仗剑大叫:“赤龙快出帮助!”须臾,山凹里又腾出一条赤龙,飞舞前来。五条龙向空中乱舞,正按着金、木、水、火、土五行,互生互克,搅做一团。狂风大起,两阵里捧旗的军士,被风卷动,一连颠翻了数十个。公孙胜左手仗剑,右手把麈尾望空一掷,那麈尾在空中打个滚,化成鸿雁般一只鸟飞起去。须臾,渐高渐大,扶摇而上,直到九霄空里,化成个大鹏,翼若垂天之云,望着那五条龙扑击下来。只听得刮剌剌的响,却似青天里打个霹雳,把那五条龙扑打得鳞散甲飘。原来五龙山有段灵异,山中常有五色云现。龙神托梦居民,因此起建庙宇,中间供个龙王牌位;又按五方,塑成青、黄、赤、黑、白五条龙,按方向蟠旋于柱,都是泥塑金装彩画就的。当下被二人用法遣来相斗,被公孙胜用麈尾化成大鹏,将五条泥龙搏击的粉碎,望北军头上乱纷纷打将下来。
榆林窟第25窟,中唐。头饰金翅鸟的迦楼罗是取龙为食的金翅鸟王。
得胜之后,公孙胜、宋江又重修了五龙山龙神庙中五条龙像。五条龙分别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这体现的正是中国传统与道教思维。道教的“龙神”往往与传统的阴阳五行相联系,而这段斗法的描述中,公孙胜用大鹏战胜五条龙,实际又是受到了佛教“龙王”另一个原型故事的影响。
印度的“蛇王”Naga,有一死敌就是迦楼罗。迦楼罗是天龙八部众之一,翻译成汉语就是我们常说的金翅大鹏鸟。金翅大鹏鸟以Naga为食物,后来Naga皈依佛教,身披袈裟,可以避免被金翅大鹏鸟吃掉。Naga经过本土化而被称为龙或龙王后,其与金翅大鹏鸟的“恩怨”关系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仍有所体现。
《西游记》中观音菩萨到长安推销自己的锦襕袈裟时说:“这袈裟,龙披一缕,免大鹏吞噬之灾;鹤挂一丝,得超凡入圣之妙。”龙如果穿上这袈裟,就可以避免被大鹏吃掉。
在《封神演义》中,也提到了金翅大鹏鸟,被称为羽翼仙,书中说他“曾扇四海具见底,吃尽龙王海内鱼”。这可能也是受到了印度金翅大鹏鸟与Naga有宿怨的影响。
大鹏鸟与“龙”作为宿敌的原型影响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还有很多。《喻世明言·张道陵七试赵升》中真人与鬼帅斗法,当鬼帅变成了龙,真人则变成了大鹏。
其时八部鬼帅大怒,化为八只吊睛老虎,张牙舞爪,来攫真人。真人摇身一变,变成狮子逐之。鬼帅再变八条大龙,欲擒狮子。真人又变成大鹏金翅鸟,张开巨喙,欲啄龙睛。
毒龙占领了泉水,“真人遂书符一道,向空掷去。那道符从空盘旋,忽化为大鹏金翅鸟,在湫上往来飞舞。毒龙大惊,舍湫而去,湫水遂清”。
在清代《说岳全传》中,第一、二回写岳飞转世,我佛的金翅大鹏路过九曲黄河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蛟精(古人认为蛟龙也是龙的一种,《说文解字》曰:“蛟,龙属也。”),“那大鹏这双神眼认得是个妖精,一翅落将下来,望着老龙,这一嘴正啄着左眼,霎时眼睛突出,满面流血”。后来金翅大鹏转世为岳飞,字鹏举,而蛟精为了报仇,在岳飞出生的时候,发大洪水,犯了天条,被玉帝砍了,也到东土投胎,就是秦桧。这大概也有金翅鸟与印度“蛇王”为宿敌的影响。
清人绘《西游记》,大鹏鸟。
中国本土神话传说中,往往表现的都是龙鸟共生关系。晋代《拾遗记》曰:“有赤鸟如鹏,以翼覆蛟鱼之上,蛟以尾叩天求雨,鱼吸日之光,冥然则暗如薄蚀矣。”大鹏鸟用羽翼覆盖在蛟龙和鱼身上,蛟龙摆尾求雨,鱼吸收日之光,就会出现一种昏暗如日蚀的天象。受到佛教影响后,大鹏与龙化为了一种敌对关系。
除了小说,古代还有很多类似母题的图画。明代谢肇淛《五杂组》记载,当时流行一种《鸟王啖龙图》,作者说其根据可能是唐代凤追龙的故事:
唐开元中,有凤逐二龙至华阴,龙坠地,化清泉二道,其一为凤爪伤流血,泉色遂赤,今其地有龙骨山云。故老谓凤喜食龙脑,故龙畏之。今世所传《鸟王啖龙图》,盖本此也。
明代王世贞曾为这类主题的画作诗《题鸟王啖龙图》曰:
须弥山倾劫福竭,鸟王与龙竟谁在。君不见龙儿一梦何其聪,可怜宫中群小龙,金翅乃是宣城公。
可见,王世贞已注意到这类画作是受到了龙与金翅大鹏鸟“宿怨”关系的影响。
佛教的“龙王”信仰另一个原型影响是龙宫多宝贝。印度神话中,Naga有宫殿,守护着财宝,所以当它与中国的龙结合成为龙王之后,仍留有龙王多宝藏的传说。
《西游记》中,孙悟空想找一件趁手的兵器,就去了东海龙宫,还引用了一句谚语:“古人云:‘愁海龙王没宝哩!’”是说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句话,海龙王宝贝多。
《红楼梦》中的“护官符”写有:“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连多宝的龙王也不如金陵王,更可见王家势力之大。这是将多宝的海龙王做了陪衬。
元代朱玉绘《龙宫水府图》,取材于唐人小说《柳毅传》。《柳毅传》讲的是书生柳毅替被夫家虐待的龙女传书给其娘家,最后与她结为夫妻的故事。柳毅到了龙宫,“始见台阁相向,门户千万,奇草珍木,无所不有”。龙宫多宝贝。
“龙王”在民间信仰中,主要负责行云布雨。行云布雨的龙在中国虽然起源很早,但我们熟知“龙王”负责这一职责则是到了印度佛教传入之后。强调龙的职责,对龙王行云布雨进行细致描绘的文学作品主要是《西游记》。《西游记》中提到的四海龙王,即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西游记》在民间的影响很大,古代民众祈求风调雨顺,就会唱:“天皇皇来地皇皇,海里有个海龙王,广钦顺闰多厉害,旱涝丰欠由它掌。当!当!”
清末周培春绘,龙王爷。图上题写:“此是龙王爷,手拿佛牌布道,水人供之。”
人们对龙王极为尊敬和崇拜,认为龙王是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着关系民众生存的风雨。所以统治阶层为了表示“为民请命”“上承天命”,也往往都供奉龙王,如和珅的恭王府与颐和园都有龙王庙,恭王府供奉的是“东海龙王敖广”,颐和园供奉的是“西海龙王敖闰”。
民以食为天,中国传统农耕社会靠天吃饭,下不下雨与粮食的产量有着莫大的关系,因而向龙王祈雨的人特别多。但在《西游记》中,龙王虽然负责下雨,却又不能随便下雨,泾河龙王就因为不服从玉帝的旨意而被魏徵斩了。在孙悟空与红孩儿打斗的时候,孙悟空一开始想着借水灭火,就去找龙王,龙王却说:“大圣差了,若要求取雨水,不该来问我。”行者道:“你是四海龙王,主司雨泽,不来问你,却去问谁?”龙王道:
我虽司雨,不敢擅专,须得玉帝旨意,吩咐在那地方,要几尺几寸,甚么时辰起住,还要三官举笔,太乙移文,会令了雷公、电母、风伯、云童。俗语云:龙无云而不行哩。
这实际上反映的又是人们对雨涝灾害的一种想象:不下雨不行,下多了也不行。所以,不下雨,人们就向龙王求雨;而雨过多了,或下得不是时候,人们又希望有办法制止,希望龙王也有人管。
佛教传入中国早期,在一些开凿的石窟中,龙王神的形象往往是一位神人身边带着一条类似中国龙的神兽。而为了使得龙王与中国传统的龙的形象相结合,在民间,其形象演变为龙头人身;在古典文学作品中,龙王的真身常被描述为一条龙,如《西游记》中,车迟国斗法,虎力大仙求雨失败,说四海龙王不在家,孙悟空则叫出四海龙王出来相见。
巩县石窟第四窟南壁,南北朝时期,龙王神。造型为:一龙围绕一人,二者合一。
龙王,明万历三十年刻本《天妃娘妈传》。龙王是龙头人身。
那龙王听唤,即忙现了本身。四条龙,在半空中度雾穿云,飞舞向金銮殿上,但见:飞腾变化,绕雾盘云。玉爪垂钩白,银鳞舞镜明。髯飘素练根根爽,角耸轩昂挺挺清。磕额崔巍,圆睛幌亮。隐显莫能测,飞扬不可评。祷雨随时布雨,求晴即便天晴。这才是有灵有圣真龙象,祥瑞缤纷绕殿庭。
融入中国本土龙特征的龙王随着小说的流传而广为世人所接受,逐渐成为人们风调雨顺美好愿望的寄托者。
总之,龙与龙王本是两个不同的符号系统,但二者又有所联系。这两个符号在古典小说中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三国演义》中的龙是帝王意象,是祥瑞;《红楼梦》中的龙是等级符号(北静王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是吉祥元素(贾宝玉额上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水浒传》中的龙是道教的龙王,更多体现的是传统的阴阳五行思想,但也受到了佛教的影响;《西游记》中行云布雨的龙王与多宝的龙宫更多的是受到了佛教“龙王”的影响,但其形象又结合了中国传统龙的因素。中国传统的龙虽然没有发展出神人的造型,但其传统形象却有着独特的审美魅力与精神内涵。
清人绘《西游记》,图中有龙头人身的龙王。
选自《符号里的中国》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