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退休后心态如何?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王安石退休后心态如何?

作者:赵心放

王安石,字介甫,虽然其一生功过毁誉参半,让后人至今都在争论不休,但作为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改革家,这是不争的事实。本文不评说其变法如何,主要聊聊他的诗词特点及他退休后的生活。

(一)他的诗具有鲜明特点

一是强烈的思想性:

河北当时因与辽和西夏毗邻,被称为“二边”地区。虽然北宋朝廷用委曲求全的政策换来了暂时苟安的局面,但那里连年干旱,粮食颗粒无收,繁重的赋税和劳役更是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

他曾写了首《河北民》诗:“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诗中他用敷陈的手法,口语化的表达,充分表现出了“二边”人民的痛苦,对那里人民深深的同情,显示出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忧愤。

二是张扬的个性:

话说包拯掌管开封府时,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他的属官。严肃孤僻的老包有天居然诗兴大发,请他们两位去喝酒吟诗。在酒桌上,司马光吟诵后,王安石吟的是登浙江飞来寺后写的诗,诗中说自己如果处于权力的最高层的话,不怕天上的浮云来遮住自己的眼睛。

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里有“总为浮云能蔽日”之句,忧虑被小人谗言所陷,王安石的胆量比只会风流潇洒的李白大得多,干脆就是“不怕”,对自己的能力和前途信心满满。包拯称赞是好诗,要敬他一杯酒。不喝酒的王安石不来客套,直接拒绝了包拯的敬酒。

王安石自幼才气过人,但同时性格也很犟,特立特行。他只要是认定了的事情,几头牛都拉不回来。所以人称“拗相公”。包拯晓得他的脾性,只好苦笑作罢。

三是炼字的楷模;

王安石推行“熙宁变法”,在朝野上下引起起很大争议,受到很大的阻力,攻击者在个人品行上找不到他的瑕疵,就拣他不讲个人卫生这些上不了桌的毛病。宋神宗迫于巨大的反对压力只好将他罢相,贬到江宁府任职。第二年宋神宗下诏恢复其相位,他乘船从江宁到开封,途中留下了名作《泊船瓜洲》。诗中那个“绿”字硬是用绝了。将春风形象化,生动传神。史料介绍,开头用的“到”,后又改为“过”,再改为“入”,改了十几次,最后才改定为“绿”。真格是写诗炼字的楷模啊!

(二)词不多但都很有内容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和文章有很高的成就,偶尔也写词,数量虽少,但很有内容的。他写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词,是历代公认的名作。这首词首先写了古老都城晚秋时节的景色。这奇丽的景色啊,任何图画也绘不出来它的美妙。接着叹息那些兴亡盛衰之事,至今卖唱的歌女,还时时在唱陈后主所作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

王安石由于变法受到朝中大臣的群起反对,难以深入施行,1076年被迫辞职,退居江宁。此时王安石的心情是忧郁的,对国事很关心但又感到力不可及。该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据说王安石写这首词时,前后有不少名家和大官儿用同一词牌写过同一内容的词,共计有三十多首。这么多年来,历代都公认,王安石的这首算绝唱。是骡是马,这么溜溜不就明白了吗?

众人皆知,苏轼和王安石在变法上站位不同,写诗作文方面也有些互不服气,据说苏轼读了王安石这首《桂枝香.金陵怀古》后,用敬佩的口气说道,这不是人写得出来的啊!梁启超说王安石的这首词,可以和周邦彦,辛弃疾等名词家的作品媲美。

(三)怡然自得的退休生活

在江宁过着孤寂冷清晚年生活的王安石,有天突然接到苏轼派人送来的信,说自己路过金陵,次日要来拜望他。王定石的门生李定当年处心积虑想置苏轼于死地的阴谋差点得逞,让苏轼吃尽了苦头。苏轼没有恨屋及乌,王定石也能泰然处之,两人都是光风霁月的品格,相逢一笑泯恩仇,见面后两人品茗和诗,相谈甚欢。

两人一直聊到红日西沉,苏轼方起身告辞。王安石望着苏轼远去的背影,给身旁的人说,不知还要等几百年,才能出现如此人物。

据野史载,王安石在家里养了一头老驴,每天带着一袋饼子骑驴出门去游山玩水或找个地方看书,有个仆人随行。到了中午时分,王安石饿了,就坐在一块石头上吃带出来的饼子,吃饱了就递给仆人吃,仆人吃饱了把剩下的给驴子吃。然后又随兴作出下午的安排。

有天中午时分,王安石的驴子闯进了路边的定林寺。寺里的僧人认识王安石的驴子,喂饱后等王安石来带走,但久等不来。僧人们着急了,担心他出了什么事。僧人们出来四处寻找,后来在路边的一处草丛中找到了正在酣睡的王安石。一问才知道,早上王安石和仆人闹了点别扭,就自己骑着驴出来了。在这片草地上,王安石看了一阵书,吃了饼子后不知不觉的睡着了,没拴的驴子溜进了寺里。

王安石当了老百姓后能够如此心静如水,正是因为他有中国古代知识份子最为推崇的那种秉性刚正,生性淡泊的品质。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