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文化多样性与“道和文化”论坛在宜春举行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2024年文化多样性与“道和文化”论坛在宜春举行

每年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简称“世界文化发展日”)。为呼应和配合联合国文化多样性纪念活动组委会、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在美国举行的“世界文化多样性—老子道学文化”国际高峰论坛,2024年5月21至23日,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与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在江西宜春联合主办了“2024年文化多样性与‘道和文化’论坛”。来自中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岳麓书院、厦门大学、湘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40余名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言。

本论坛由中南大学哲学系和宜春市道教协会承办,宜春崇道宫协办,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江西省道教协会等多所机构参与前期筹备。论坛旨在发掘道学独特的救世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纳百川的和谐精神与身心双养的生命智慧,推动不同文明和文化间的对话、尊重和相互理解,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会学者分别从“世界文化多样性与道学的和谐思想”、“道学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道学在西方的传播、应用与中西文化互鉴”、“道学修德与养生思想”等角度展开分享和探讨。

开幕式由中南大学哲学系主任雷良教授主持。在开幕致辞环节,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周谨平教授代表主办方欢迎各位学者与道友参会,对崇道宫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认为,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并存共生,呈现出交流交往的新形态。文化间的认同尊重显得十分重要。中国儒释道融会贯通是文化交流的典范,道学所崇尚的“道法自然”对解决现代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四川大学盖建民教授表示,本次会议的议题立意高深,缘起于呼应联合国“世界文化多样性—老子道学文化”国际高峰论坛,国内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有利于国际道学的研究与传播。四个子议题代表了道学研究的学术前沿,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与研究意义。

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光友会长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当前世界形势变化诡谲,学者应携手共进,通过交流互鉴,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力量,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

中华孔子学会新儒医研究会会长徐仪明认为,以老子为鼻祖的道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子女的世界观和文化观。他结合自己的研究内容,阐发道家生命智慧在医学理论中产生的影响,而儒家也把道家的养生功夫融入到儒学研究之中。道儒佛相互融会贯通,充分体现出文化多样性的深远意义。

大会主旨报告环节由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魏忠胜主持。四川大学盖建民教授以《“自然之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略说》为题,围绕自然之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开论述。他认为道家开创出了“自然之道”,与儒家积极谋求“有为”的天人观不同,在道家看来,“自然之道”是究竟天道与人道的必由路径,它代表了道家“无为”“和谐”的理念。因此,在当今世界格局下,道家的思想依旧具有极大价值,可以挖掘出具有现代意蕴的生态之道、伦理之道、社会之道与生命之道,有助于消解现代社会文明交流过程中的种种弊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来自道家的思想文化要素。

中南大学吕锡琛教授通过“道学西用”这一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成功案例来阐发坚持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她指出,玻尔、李约瑟、卡普拉、荣格、马斯洛等西方文化精英吸收道学天人合一、致虚守静、对立统一等智慧,从而在各自的领域创造出新的成果。特别是荣格对西方两端对立思维而导致你死我活冲突进行反省,吸收道学包容和对立统一智慧,更是展现了道学和谐文化的当代价值,也充分证明了倡导世界文化多样性、开展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而吸收、运用这些融会东西方智慧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工作,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不同文化的互鉴、互补、互融,可望从文化的层面为人类缓和冲突献上中华民族的智慧。

四川大学张泽洪教授对道教在朝鲜半岛的传播进行了历史考察,论述了道教在朝鲜传播的主要时间节点和过程。道教在朝鲜社会的传播,最早可追溯至先秦道家思想的影响。张泽洪以入唐留学的新罗人金可记、崔致远为中心,考察他们接受盛唐道教文化、成为朝鲜道教丹学有影响的人物,并在朝鲜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为道家文化在东亚文化圈传播提供了典型例证。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特聘教授徐仪明以《王阳明对道家生命智慧的汲取与融摄》为题,分析了王阳明由于体弱多病而一生践行道学养生智慧的实践经验。在他看来,王阳明养生功夫的核心就是习静养气,躬行践履确可令人延年益寿。这不仅印证了儒道互补融合的价值,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阐发了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辛红娟教授的主题为《老子“道隐无名”言说方式的跨语际重构研究》。她解释了术语翻译的重要性,指出恰当的翻译有助于民族、国家之间的“三观一致”。“道隐无名”的言说方式包括否定性言说、譬喻性言说和超逻辑言说,这些言说方式导致《道德经》的理解更多靠“悟”,造成跨语境言说的困难。她还展示了跨语际的重构示例,借此说明培养更多讲好道家故事的接班人,应该倡导翻译者或研究者进一步延展思想内涵,去面向世界和未来传播中华文化。

宜春市道教协会会长宋崇道深度挖掘《道德经》中“和”的思想,并探讨如何将其应用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他认为,当前世界事务复杂性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各国共同协商、合作解决,共同追求国际正义。《道德经》中“和”思想深邃而博大,其中三种“和”思想尤为突出。第一个“和”是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准则的“冲气为和”,它强调的是和谐与统一,是《道德经》和谐社会思想理念的关键;第二个“和”是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的“和光同尘”,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国际关系的理解;第三个“和”是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途径的“和怨无馀”,主张通过消除怨恨和隔阂,降低冲突的可能性。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陈明教授认为,道学研究需坚持民族文化自信的基本立场,客观地认识道学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社会价值,要走向世界,打破学科壁垒,从科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中发掘道学的思想精华,坚持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新趋势,推动道学新的发展。

在分论坛讨论阶段,与会学者围绕“世界文化多样性与道学的和谐思想”“道学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道学在西方的传播、应用与中西文化互鉴”“道学修德与养生思想”四个子议题展开报告。

中国社科院陈霞教授对《太平经》这一道学界熟知且研究很多的重要经典进行了新的探索,揭示出其中蕴含的万物共生与生物多样性等思想。她认为,两千年前道教就从神学视角提出了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与关注、对物种消失的负面作用发出了警示。今天看来,这些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令人惊讶和叹服。立足当代语境,从生态学、哲学等角度重新阐释汉代道经《太平经》的“共生”思想,其当代价值值得弘扬,并可以与当代全球问题、各种当代思潮开展回应和对话。陈霞指出,此经发展了《庄子》“有万不同之谓富”的思想,认为真正的“富”就是多种多样,万物备足;物种不多样化就是“小贫”;万物不能备足为“极下贫”,是天地之“贫”。这种以生物多少来评价“贫”“富”标准的天地财富观,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思想,强调人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态保护观,是一种弱人类中心主义,这些思想资源可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在分论坛中,一些学者探讨了道学对罗杰斯、海灵格等心理学家的影响。有学者将老子与耶稣的核心价值观进行比较。还有学者强调,要用中国哲学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中国哲学,从中国哲学家的思考方式来进行研究;应结合中国语境解释中医,为中国科学与医学研究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学者对《道德经》《抱朴子》《阴符经》《三元参赞延寿书》等道教经典中的相关思想进行阐释或考析,别具新意。也有的学者阐发道学关于养生、健康、心理治疗的智慧以及对传染病的认知。学者们积极、踊跃地展示自身最新的研究和思考,或交流沟通或批判纠偏,贡献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闭幕式由宜春市道教协会会长宋崇道主持,他还介绍了崇道宫多年来举办的“《道德经》博士论坛”以及对外开展道教文化交流的情况。西安外事学院李健副教授和湖南女子学院周山东教授分别就分论坛的讨论情况进行概括,认为道家文化留下了“和”的宝贵精神财富,充分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而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必须把文化的“冲突论”改为“冲和论”。

中南大学吕锡琛教授在全面总结论坛时说,本次活动是为响应联合国《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发表23周年的纪念活动而举办,也是联合国世界文化多样性纪念活动组委会、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在纽约合作举办“世界文化多样性—老子道学文化”国际高峰论坛的呼应论坛。通过这种内外联动、东西呼应,有助于引起人们对坚持文化多样性、坚持文明交流互鉴的关注。特别是在世界动荡不安、冲突加剧、硝烟弥漫的时刻,弥合不同文化间的差距,对于和平、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

吕锡琛表示,本次会议从各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首先是参会人员和学科的多样性,不仅有学界、道教界的道学研究者,有儒学、中医思想史研究专家,还有从事翻译的专家和心理学家;参会学者年龄也呈现出多样性,包括了50、60、70、80、90年代的几代学者;讨论内容亦丰富多样,议题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道学国际传播、道学和谐文化、文化双创、生态保护、道家经典、道学养生、道教与心理治疗、道教与文学,还有对鄂西民族土家族传度仪式的田野考察。当前,“道通天下”“道和天下”的道学智慧具有独特的价值,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更好地践行和传播,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期待道学研究领域中有更多贴近时代课题的研究成果涌现。(文/若琳)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