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乐黛云:在苦难面前不沉默,不沉浸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缅怀|乐黛云:在苦难面前不沉默,不沉浸

编者按】中国文化书院创始导师、理事,北京大学资深学者乐黛云先生于2024年7月27日凌晨3时46分在北大校医院去世,享年九十四岁。

乐黛云先生是我国比较文学、跨文化学科的开拓者、奠基人,我们特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陈越光院长在《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新书发布会的发言,以表达我们最为沉痛的深切哀悼!

缅怀|乐黛云:在苦难面前不沉默,不沉浸乐黛云先生

乐黛云:在苦难面前不沉默,不沉浸 1】

作者:陈越光

乐黛云老师九十年沧桑,人生即学术,学术即人生;人生成就学术,学术体现人生。她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拓荒者、奠基人,也是中国跨文化研究的开创者。中国跨文化研究起步于比较文学,展开于文明对话和中国学研究,成形于跨文化学科教育,这一特色,就是基于开创者乐黛云老师的学术之路。由于她开创从比较文学到跨文化研究的学术贡献,2018年法兰西学院汪德迈中国学奖首奖授予乐老师。

乐老师不仅是一位学者,她和汤一介先生一样,也是一位中国社会事业的推动者,80年代参与创建了中国文化书院,推动了八十年代的文化热;90年代中,乐老师在中国文化书院创办了跨文化研究院,担任院长;1998年创办了中法合作的《跨文化对话》杂志,担任中方主编;2002年创办了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担任主任;2016年创办了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担任名誉院长;就在两个月前,乐老师还亲自出面支持建立青海丝路跨文化系列项目……。

然而,乐老师的学术成就和社会事业都只是她人生冰山的浮出水面部分,在《九十年沧桑》中我们看到了深沉水下的部分。《九十年沧桑》是一部学者个人史,一部当代知识分子史,也是一部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史。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真切的记忆,真挚的感情;最感动人的地方是:面对苦难,既不沉默,也不沉浸。在苦难面前不沉默,这是需要道德勇气的。很多人面对苦难曾经是沉默的,睁一眼闭一眼。我们今天也不敢说,我们能够始终对苦难不沉默。但当苦难像苍天一样覆盖我们的时候,沉浸在苦难中,也没有出路,这需要用黑格尔的一句话“心怀日出,万物生辉”。乐老师在苦难面前不沉默,不沉浸,给了我们一种力量。我想,今天,我们如果有资格说,我们民族的感情和理性是成熟的,我们当代中国人是自信的,那么,我们一定也可以说,我们是敢于直面对手的,我们也是敢于直面人生的,而且首先我们是敢于直面历史的。我们面对历史,没有什么不得不忘却的,也没有什么必须要屏蔽的,这就是我们的自信。

乐黛云先生自传《九十年沧桑》

读乐老师这本书,我在想:在她人生的大起大落中,什么是不变的?地点在变化:从贵州到了北京;从大学发配到农村到干校,后来文革到了牛棚;从国内到国外,又从国外到国内。身份更有变化:一个被文学启蒙的少女;一个被革命召唤的青年;一个年轻的共产党支部书记;一个中年的不认罪的极右派分子,一个要陪斗的牛鬼蛇神;一个著名的学者,还原为一个共产党员。观念也有变化:乐老师早年是比较接受激进主义的,乐老师后来谈过,她越来越理解保守主义了,她自身也越来越宽容,身上有一种大地般的谦卑和亲切。当年中国文化书院的导师,大师大家群星灿烂,我们可以称为尊敬的先生、尊敬的老师比比皆是,但是如果要称为亲爱的老师,大概只有乐老师,永远是亲近的,亲爱的,甚至有时纵容我们忘乎所以。

面对这样一位亲爱的老师,但是当我读着这本书,我感觉不是面对一位老师,也不是在面对一个忘年的老友,而是在面对一段波澜汹涌的历史,这历史很冲击人。读着既有感慨也有难受,也有振奋。所以在她的这种种变迁中,我一直在想,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贯穿她的九十年呢?我看到了一条永恒的金线,这条线就是她自己觉得,她和祖国相连。青年时代被革命召唤,在内心深处是被痛苦的祖国所召唤;参加革命后对一些极左的做法不理解,那是她的人性与祖国宽厚的胸怀相连;中年时蒙受冤屈,被“双开”的极右派却不认罪,内心支撑的力量是什么?支撑的力量是她坚信“莫须有的罪名,不能把我从祖国的母体中剥离!”80年代在国外,犹豫要留下还是回去,最后觉得生活和自由的写作在国外很好,但要从事学术事业,事业的展开必然和祖国的发展和人有巨大的关系,所以还是要回国。这条永恒的金线在乐老师九十年沧桑中一以贯之。当然,今天我们讲祖国的话题很多,但是为什么乐老师的这种表述能感动人呢?能有共鸣呢?因为它不是说教,因为它不是从众,因为它不是满足一时的政治需要,因为它的源头是对人性的善良和正直的一种关切。

在一次中国文化书院为乐老师祝寿时,她说她有三个幸运:首先是选择了文学,这是从小到老始终的热爱,一个人能从事自己热爱的事是幸运的;其次是选择了北大,从事教育使她永远可以和年轻人在一起,也就永远和未来在一起,也是幸运的;第三是选择了老汤(汤一介先生)。乐老师是幸运的,我们也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有乐黛云老师,有汤一介老师,我们阅读他们的人生,在他们的人生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一种勇敢,叫做虽千万人吾往矣;有一种英雄主义,叫做看透生活,却依然热爱生活;有一种自由意志,叫做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这是我在他们的人生中读到的,今天,我也把这三句话献给乐老师。

2008年书院雅聚,前排坐者左起,陈占国先生、汤一介先生、乐黛云先生、王守常先生

2010年书院雅聚,前排坐者左二起,乐黛云先生、汤一介先生、王守常先生

2019年书院雅聚,八十九岁的乐先生讲话

[1] 本文为2021年3月26日,陈越光在中国大百科出版社、北京大学世界传记研究中心、中国文化书院主办“乐黛云先生《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新书发布会暨学术人生分享会”上的发言。

本文转自“中国文化书院”公众号,原标题为“深切缅怀|中国文化书院创始导师、理事,北京大学资深学者乐黛云先生”。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