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关注建筑本身很出彩的作品;也关注那些外表不那么考究,但承载了重要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的作品。既重视保护修缮,也鼓励活化利用,在为历史建筑延年益寿的基础上,通过维持原有功能或注入全新功能让它们焕发新生。”同济大学教授卢永毅,如是评价第五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
12月26日,上海市文物保护工程行业协会对外发布了推荐名单。入选的嘉定孔庙修缮工程、内山书店旧址修缮工程、上海音乐厅预防性保护工程等11个示范项目均为近年内完成竣工验收,涵盖本市内的国保、市保、区文保点和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一定程度折射出建筑遗产保护修缮最新理念。
最小干预,尊重本体和功能的原真性
建筑类型多样,是入选项目给评委卢永毅留下的第一印象。其中,原盛宣怀住宅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是上海近代花园住宅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原刘吉生住宅由传奇建筑师拉斯洛•邬达克设计,文艺复兴风格的主楼装饰精致。嘉定孔庙创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是上海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处古建筑群,涵盖20多处历史建筑,是地域传统建筑营造智慧的集中体现。
除了建筑本体很吸引人的项目,此次入选的还有不少单体建筑不那么出彩但整体规划、布局有特色的项目。比如,上海圣约翰大学旧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近现代大学校园遗存之一。这片校园有着众多风格独特的建筑,承载着中国近现代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发展变迁的历史。过去大家多关注教学区,而此次入选的23-36号楼是原圣约翰大学教员宿舍区,圣约翰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在此居住过,中国国家奥委会前身——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曾在此办公。它们位于被苏州河湾环抱着的“三角地”最东端,类型不一,有独栋别墅、联排别墅、也有集体宿舍楼。
曹杨一村亦是如此,其单个建筑并不吸引人,但作为新中国建造的第一个工人新村,它承载着几代人的生活记忆,曾是上海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聚集地,有着“劳模村”的美誉。据亲历者回忆,当时是戴着大红花,敲锣打鼓,欢天喜地搬进新居,许多人兴奋得一夜没合眼。
“虽然曹杨一村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但它的社区营造、规划理念很好,新村内道路纵横交错,房屋沿着道路与河流的走向排列成扇形。”卢永毅认为,此次综合修缮改造的最大亮点,是在保护历史建筑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之间寻求平衡,积极探索工人新村持续保护、有效利用模式。“建筑遗产保护的第一要义是真实性,一个是物质的真实,一个是原有功能的真实。”曹杨一村综合修缮改造采用最小干预原则,保护了建筑本身和它的历史价值,同时延续了其最初设计初衷——生活区,并兼顾了住在里面的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诉求,使这里成为具备独特历史意义的宜居社区样板。
链接生活,用“历史之魂”塑造“时代之貌”
让老建筑“活”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是对历史建筑最好的保护。以内山书店旧址为例,它始建于1924年,是鲁迅晚年的重要活动场所,也是鲁迅与友人、革命者及国际进步人士交流的关键纽带,映射出那个时代文化与思想的激荡碰撞。修缮工程严格遵照原真性原则,恢复了建筑原有立面材质与细部特征,通过对卵石墙面、木格窗、木质书架和藤椅的精致修复,还原旧址的历史空间场景,并植入现代功能与现代人建立情感链接。这里如今是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集阅读购书、文化沙龙、咖啡休闲等功能于一体,不仅成为网红打卡地,也提升了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为山阴路风貌区增添了文化氛围。“建筑遗产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物质形态的保存上,更在于其能够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持续发挥作用,成为人们心灵的栖息地和文化的展示场所。”该项的设计方——上海明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沈晓明如是说。
最大限度发挥建筑遗产的价值,英商怡和纱厂旧址修缮工程还原了近代纱厂建筑群的历史风貌,并赋予当代功能,实现了工业遗产的民用活化,也为杨浦滨江生活秀带增加了一颗靓丽的明珠;上海音乐学院淮海路校区修缮工程挖掘出建筑中蕴含的人文信息与精神内核,使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文化载体,用“历史之魂”塑造“时代之貌”……
历史建筑的保护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全生命周期的持续关注,科技赋能为其提供了便利。上海音乐厅预防性保护工程,便是以数字化手段赋予老建筑“新生命”的典范。上海音乐厅,原名南京大戏院,建成于1930年,是第一座由中国建筑设计师主持设计建造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剧场建筑,历经近百年的使用,已成为上海城市文化名片和对外艺术交流窗口。该项目通过现代技术,对上海音乐厅的历史档案信息、建筑整体、空间、部位信息数字化等,建立基于数字孪生的全生命期预防性保护体系。专家表示,这项工程推动了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与数字化转型,为上海市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提供了借鉴范本。
作者:李婷
文:李婷图:上海市文物保护工程行业协会编辑:宣晶责任编辑:邢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