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立春时节,张其成在CCTV-10《健康之路》"说文解字话节气"节目带我们破解了"春"字里的生命密码,让许多观众直呼"原来二十四节气藏着这么精妙的中医智慧"。
今天,我们迎来了春天的第二个节气——雨水,张教授又一次走进央视,带我们传文化之脉,寻节气之根,共同探索节气的养生智慧。
【传统民俗——占稻色】
爆米花是雨水节气的一个传统民俗——占稻色。
雨水节爆谷,已经有了至少八百多年的历史。元代娄元礼《田家五行》中便有记载:“雨水节,烧干镬,以糯稻爆之,谓之孛罗花,占稻色。”
占稻色,就是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谷收获的多少,爆出来的糯米越多意味着当年收成越好,寄寓着我国劳动人民对风调雨顺好收成的美好希望。
【“春雨贵如油”小故事】
关于这个谚语,还有后面一句: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
明朝第一才子解缙,主修历史上最大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也是个打油诗高手。18岁那年,他在乡试中考上了第一名,他大步走在马路上,却摔了一跤,乡亲们见状哈哈大笑,解缙却不慌不忙,拍了拍早已湿透的衣裳,吟道: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跌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都怪是春雨像油,又湿又滑,我滑倒了不要紧,别笑坏了旁边的牛。既为自己解围,又调侃笑话他的人,风趣又机灵,逗得大家再次大笑。
“雨水”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随着春天的到来,寒意渐退,气温回暖,降水开始增多,从天上飘落的也不再是片片雪花,而是丝丝细雨,“雨水”便因此得名。
【雨字的形成过程】
“ 雨”和“水”都是象形字。
甲骨文中的“雨”字,像雨滴下落之形。
《说文解字》:“雨,水从云下也。一象天,冂象云,水霝其闲也。凡雨之属皆从雨。从天上的云层中落下的水滴称为雨,降雨的过程也称为雨,例如,《诗经·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里的动词“雨”表示下雨。不仅如此,其他事物自上而下像雨一样降落的过程也称之为雨。汉代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水字形成过程】
古文字中的“水”,像水流之形,古人用弯曲的笔画表示水流的形状,从甲骨文到小篆,这样的形体一脉相承。
古人从流水的自然特点中生发出许多哲思,《道德经》中就以水为喻,阐发有道之人的至高境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孔子对流水也有着独特的观察和体会,《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如奔流而去的江水,从不停歇,这是对世事变化的慨叹,惜时之意亦在其中。在先哲的智慧中,水与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到来滋养出新的生命,它的离去喻示着生命的流逝。或许正是在水的不断来去流动之中,生命不息,运转不止。
【雨水节气的天象】
雨水节气是说明要下雨了吗?其实像我们在北方,感觉还是乍暖还寒,并没有下雨的迹象啊?
雨水的天象,太阳到达黄经330°,时为雨水。
雨水第一个带来了专属春天的湿润气息。正如元代吴澄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所说:“雨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
【祭祀雨神的民俗】
在很多地方,人们会举办祭祀雨神的活动,祈求雨神带来丰沛的降雨,保佑农田丰收和人民幸福安康。这通常会在庙宇或公共广场的指定区域进行,民众们会手持鲜花、准备五谷、水果等供品,跪拜祈福。
雨神的出现源于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在古代,旱灾对社会生活影响极大,古人往往束手无策,认为雨水是由天神所掌控的,所以便有了雨神的出现。据《周礼·大宗伯》记载:早在周朝时,人们就把祭祀雨神列为国家祭典。到了春秋时期,秦国还建造了雨师庙予以供奉,对雨神的祭典历代不辍。
【祭字的形成】
祭祀是一种很古老的信仰活动,这个祭字是如何起源的呢?
《说文解字》:祭,祀也。甲骨文字形,左边是牲肉;右边是“又”(手);中间象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古人杀牲,一是为自己吃,再就是常把牲肉放在祭台上,“祭”字就是有酒肉的祭祀,即牲祭。《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祭”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代表着一种特殊的崇拜和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会认为自然界、祖先和神明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幸福有着深刻的影响和作用,因此需要向它们表示感激和敬仰。
【雨水节气是中国的感恩节】
雨水时节有个重要的民俗叫:接寿。
这跟四川地区深受道教文化影响颇深有关,道家认为人类的寿命是有定数的。身为子女者,则会希望藉着在雨水这节气所展现的自然生命萌发之意象,进一步为家中的长辈增福添寿,用红绳来寓意把长寿延续下去,叫接寿。
【寿字的文化内涵】
最早的“寿”字借用甲骨文中的“畴”字,表示田垄,象征长久生长的含义。在甲骨文的基础上,金文的“寿”字加入了“人”的形象,上半部分像一位手扶拐杖的老人,下半部分是“畴”字(“畴”古字形状似被犁耕过的弯弯曲曲的田沟),形成了一个形声字。小篆阶段的“寿”字整体上像一个长着长发的老人,象征着无限的寿命。
寿字:(即"卐"的一半,表示无限延伸)+(老,即老人)造字本义:生命不断延续,活得长久。
古文释义:《说文解字》:寿,久也。凡年齿皆曰寿。《诗·大雅》:作召公考,天子万寿。董子《春秋繁露》:寿者,酬也。寿有短长,由养有得失。《前汉·王吉传》:心有尧舜之志,则体有松乔之寿。
【接寿民俗的解读】
在这一天,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一起回娘家,并给父母献上礼物——一段红绸带。由于女婿必须在雨水节这日给岳父岳母送礼,因此,现代也出现了一段有趣话:雨水这天,我带着你,你带着钱、背着娃,跟我一起回娘家。
红绸这一礼物最讲究的部分,是在尺寸上。为了帮父母祈求长寿,须准备具有“久久长寿”之意的九尺九寸长红绸带。如果要祈求父母安康,必须取“月月红”之意,准备的是一丈二尺长的红绸带。当父母接过红绸带后,必须作为裤子或围腰的带子扎起来。如若遇上农历的闰年闰月,必须在礼物中增加一对竹椅,并在椅背上缠绑红绸带,借此寓意儿女已经成家立业,父母能够放心坐下,安享晚年。
【疏字的文化内涵】
了解这么多雨水节气特点和民俗,我们还是要关注自己的健康,顺应节气来养生。在雨水节气,“疏”字是养生的关键字。
“疏”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小篆,本义指清除阻塞,使畅通。其字形由“疋(shū)”和“㐬(同‘川’,表示水流)”组成,寓意为治理水流,使之畅通无阻。在古代,人们常用“疏”字来描述治理河道、清理淤塞等场景,体现了古人对水利工程的重视。
疏,通也。——《说文解字》。疋者,破包足动也。孕则塞,生则通。因转注为开通分远之谊,俗字作疎,故汉疏广之后,隐其半为束氏。
疏为川谷,以导其气。——《国语·周语》。注:“通也。”
说到疏肝理气,中医经典的方子有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最经典的药物是柴胡。
要想了解雨水的更多养生方法,请收看今晚CCTV10健康之路“说文解字话节气”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