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第二篇《修身》篇中提到,古往今来,“学习”二字被赋予了无数的意义。从“学不可以已”到“学而不厌”,从“敏而好学”到“不耻下问”,几乎所有的教育理念都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然而,我们真的清楚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吗?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吗?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就在《修身》篇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学也者,礼法也。”意思是,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掌握礼法,学会如何做人。这句话看似简单,却道出了学习的真正意义。
知识之外,学习的更高追求是什么
现代社会,学习被过度等同于获取知识,甚至被狭隘地理解为考高分、进名校、拿文凭。无数学生在补习班、考场上拼尽全力,只为了在成绩单上争得一席之地。这真的就是学习的全部吗?荀子显然不会认同。
荀子主张,学习不仅仅是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人,如何遵循礼法,如何提升自身的修养。换句话说,学习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过程,它关乎道德、人格、精神境界,而不仅仅是获取某些技能或知识点。
荀子认为,一个人若是只懂知识,却没有道德修养,那他所掌握的知识可能不仅不会让世界变得更好,反而会成为破坏秩序的工具。这就像给一个性格冲动的人一把剑,他的剑术越高超,可能造成的破坏就越大。
从“学霸”到“学渣”的警示
现实中,不乏“学而无德”的例子。例如,震惊全国的复旦大学投毒案:一名成绩优异的研究生,因为一点小小的矛盾,就在室友的饮水机里投毒,最终导致对方死亡,自己也被判处死刑。两个人都是“学霸”,但为何走向了如此悲剧的结局?
这正是荀子所担忧的现象——当学习变成单纯的知识积累,而不涉及人格修养时,它便会失去应有的价值。蔡元培曾说:“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分数,而是人格修养。”荀子则在两千年前就已经给出了类似的警示。
学习的真正目的:修身与成贤
荀子认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志在圣贤”。在他看来,真正的学习者应当以成为君子、成就大业、造福社会为己任,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个人利益或社会地位。
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在年幼时曾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考取功名。”但王阳明却坚定地说:“我以为读书的目的是成圣成贤。”正是这种高远的学习观,成就了他日后的辉煌。
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合格、获得学位,而是为了培养智慧、提升自我,最终立德、立言、立功,实现个人的价值。
现代教育的困境与荀子的启示
今天,我们过分强调分数与考试,忽视了人格的培养,导致一些家长和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存在偏差。他们认为,只要掌握知识、提高成绩,就能确保未来的成功,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品格塑造和社会责任感。
荀子的思想告诉我们,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何让学习回归本质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我修养,培养健全的人格。
注重品德教育。学校和家庭教育应当加强道德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善良、有责任感的人。
提升批判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盲目追求高分。真正的学习者不会死记硬背,而是能深入思考、举一反三。
终身学习。学习不是为了短期目标,而是为了终身成长。真正的学者,不会因为毕业就停止学习,而是会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智慧。
结语:学习是一场修行
荀子的学习观,至今依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他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塑造自己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最终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学习的意义,就不会把它局限在分数和考试里,而是会把它看作一场终身的修行。
本文由作者王杰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授权凤凰网国学发布。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