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越光:致敬大时代狂飙中迎风而立的几代学人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站内

陈越光:致敬大时代狂飙中迎风而立的几代学人

致敬大时代狂飙中迎风而立的几代学人

————“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名作丛书”总序

2024年,中国文化书院成立40周年。

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中涌现的中国文化书院,集合了一批在文化学术界卓有声望的导师。导师,是中国文化书院标志性的存在。创院院长汤一介先生说:“对中国文化书院来说,也许最为宝贵的是,书院集合了一批有志发展和创新中国文化的老中青三代学者。”

十年前,我在中国文化书院30周年庆典致辞中做了这样的概括:中国文化书院是80年代有全国性重要影响的民间文化团体中唯一保持活动至今的,它在今天代表了80年代精神和思想的延续;中国文化书院是80年代文化热中唯一提出以中国文化为本位的全国性文化团体,它代表了一个历史的维度;中国文化书院汇聚了一批五四以来历尽动荡与政治风霜的学术老人和老中青三代学者,它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坚守学术尊严与梦想的传承。

在代际意识凸现的80年代,中国文化书院建构了一种跨代际文化的集合,在文化书院的发起人和最早的导师队伍里,年龄跨度整整60年,正好呈现三代人的架构:以“创院五老”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任继愈为代表的老先生一代,诞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二十年代前;以汤一介、庞朴、李泽厚、乐黛云、孙长江等为代表的中年一代,诞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李中华、魏常海、林娅、王守常、鲁军等为代表的青年一代,诞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

这三代知识精英,如何在80年代创建中国文化书院的过程中融汇于时代,完成一次跨代际的文化结集呢?

经历了“五四”,经历了抗战,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有了自己的学术和社会根基的老一代学人,当四十年代末中国大地上摧枯拉朽的新的时代风暴席卷而来时,他们或赞同,或反对,或观望,或接受,无论怎样,表达的是他们的态度,他们自己的根还是扎在原来的土壤里。即使后来,曾经反对的成为赞成,以前观望的改为拥护,依然是对有的事心服,对有的事口服,偶尔还有心口皆不服的。80年代来了,他们从自己的根基上直起腰来,将完成一次伸展。中国文化书院与其说是他们的舞台,不如说是他们在自我伸展中愿意照应的一片绿林。

在青春的前半期目睹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的腐败与无能,倾心左翼意识形态,青春的后半期投身于火红岁月的中年一代,他们在时代飓风来临时随风而去,他们当时还没有扎根,就企图让自己的根生长在风暴里,让自己成为红色风暴的一分子。但风暴不是土壤,他们多被风暴抛弃。80年代,他们大多已过天命之年,守时耳顺之际,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真正属于自己的学问生命之根这时候才开始扎下,汤一介说:“走了30年的弯路,把最可能有创造力的时光白白度过。我想,这不是我一个人遇到的问题,而是一两代学人遇到的问题。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他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学术历程中是有‘自我’的,但在50年代后则失去了‘自我’,只是到80年代又找回了‘自我’。因此,严格地说,我是80年代才走上学术研究的正轨。” 正是在这种学术生命的意义上,他们属于80年代,他们是80年代的人。中年一代是中国文化书院的中流砥柱,80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是他们的舞台。

对于当时的年轻一代来说,红色风暴不是外来物,它是诞生他们的母体,又是他们生命成长的摇篮,他们就是风暴之子。他们还“时刻准备着”以生命和热血掀起新的风暴。然而,就一代人的整体来说,这一代人的自我觉醒,往往比中年一代更早。对于80年代,他们有一种特殊的认同,他们理解为是他们的时代。在80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他们不是这个舞台上最辉煌的舞者,但他们融演者和观者为一体,他们是衔接未来的建构者。

今天,老一代导师均已作古,中年一代已渐行渐远,当年的年轻一代也多入耄耋之年。生命之路每一步都是远去,历史行程中尚未解答的问题却不随时间消失。贯穿20世纪中国学人的三大命题: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现代性转型,通人之学到分科立学的学术范式转型,传统士人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我们依然面对。

只要我们还没有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就依然难免在传统的传续或叛逆间失重;只要我们还没有拿出全球视野里令人敬畏的学术成果,我们就依然要寻思中国学术的现代范式如何确立;只要我们还没有树立现代社会公民个体的主体自觉,还不能在传授知识和社会批评外,承担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社会应然理想建设的使命,我们就依然要问“何谓知识分子?”

然而,一百年过去了,中华民族踏出其世界化进程中独特的现代化之路,成长中的新一代学人,面对前辈探索者的累累伤痕,和他们留下丰富遗产。在对待历史遗产的问题上,被法国大革命的火光照亮的几代社会变革者,在全球范围内都留下过遗憾,中国并不例外。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认为,历史“进步并不是以好的代替坏的,而是以更好的代替好的”,在这里“最困难的事,就莫过于要使在一个变动着的社会中正以自己的新方式生活着的某一代人,同情地进入前一代人的生活里面去。” 这种“同情地进入前一代人的生活”,在学术传承中就是共情地理解前辈的人生,从而真正懂得他们的境界和学问。

为此,我们组织编辑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名作丛书,精选数十位导师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作品,每人一册,附以导论和学术年谱,每年一辑,4年出齐。这套书由大家所著、名家导读,名为“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名作丛书”,经时间洗礼,历风云变迁,以回望20世纪中国文化冲撞、反思、传承与重建的百年史,以致敬在大时代的狂飙中迎风而立的几代学人。

陈越光

2024年6月  北京

[1]汤一介:《<<师道·师说:梁漱溟卷>总序一》,载《师道·师说:梁漱溟卷》,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第1页。

[2]汤一介:《汤一介集第一卷哲学与哲学工作者》,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第1页。

[3][英]R.G.柯林武德著,何兆武 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369页。

延伸阅读

2024年12月16日上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名作丛书”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海南厅隆重举行。该丛书由中国文化书院组织编辑,中国文化书院院长陈越光主编,海南出版社编辑出版,首批推出第一辑共十册,为中国文化书院建院40周年献礼。

该丛书收入中国文化书院导师的经典著作,开篇部分由著名学者或导师的学生做导读,不仅集中展现众多学者对中国学术文化的思考,也标示着文化学术的薪火承传,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辑十册包含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马勇导言;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李中华导言;季羡林《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葛维钧导言;汤一介《儒学十五论》,李中华导言;乐黛云《中国知识分子的形与神》,张辉导言;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李敬泽导言;楼宇烈《中国的品格》,李四龙导言;陈鼓应《从尼采到庄子——尼采新论》,田立年导言;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要略》,卜键导言;李中华《中国文化通义》,邓联合导言(按作者年龄排列)。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季羡林:《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

汤一介:《儒学十五论》

乐黛云:《中国知识分子的形与神》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楼宇烈:《中国的品格》

陈鼓应:《从尼采到庄子——尼采新论》

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要略》

李中华:《中国文化通义》

2025年3月26日,《中华读书报》书评周刊·社科版刊登了中国文化书院院长陈越光为“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名作丛书”做的总序。今日特别推送这篇文章,让我们与作者一同致敬大时代狂飙中迎风而立的几代学人。

文章转自“中国文化书院”公众号

[责任编辑:陈永豪 PSY415]

推荐0

为您推荐

算法反馈
已显示全部内容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