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节选自——
《张其成讲道德经》第五十六讲
作者|张其成
强悍的人不得好死这句话来源于《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别人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强悍的人不得好死”,我要把这句话作为教育别人的开始。
老子说的“教父”是两个词,意思是教导别人的开始。河上公解释:“父,始也。”“父”本义是父亲,我们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是我们生命的开始,所以引申为开始。
(以上节选自张其成喜马拉雅《张其成讲道德经》第五十六讲)
坚硬的力量相对于柔软的力量根本不值得一提,柔软反而能战胜坚硬,这个看似南辕北辙的道理通过解读《道德经》第43章才能明白: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先看第一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够驾驭天下最坚强的东西。
老子用了“驰骋”这个词,用得非常形象,“驰骋”就是骑马快速奔跑,最柔弱的东西能够在最坚强的东西中自由自在地奔驰,穿来穿去,引申为驾驭、驱使、主宰。
那么天下最柔弱、最柔软的东西是什么?大家一下子就会想到水。河上公说:“至柔者水,至坚者金石,水能贯坚入刚,无所不通。”从水滴石穿,水能贯通刚强来说明“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王弼认为最柔的东西除了“水”还有“气”:“气无所不入,水无所不经。”气能够穿透任何东西,水能够流经任何地方。
王道认为最柔的东西是“气”和“光”,他说:“天地之气,本无形也,而能贯乎金石;日月之光,本无质也,而能透乎蔀[bù]屋。”天地的气本来是无形的,所以能够穿透金属石头;日月的光本来是无质的,所以能够射入房屋草席。
“气”和“光”是无形无质的,如果我们观察一下自然界有形的东西,除了水还有什么最柔呢?我在开头讲了还有火,为什么火是至柔的呢?
柔是指柔软、流动,并没有说温度,你看火苗是随风而动的,没有固定的形状,但火的力量是巨大的。
在五行中,水和火没有固定的形态,是“至柔”,而木金土有固定的形态,是“至坚”。水火可以摧毁木金土,可以摧毁一切坚硬的东西。这就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也就是第三十六章说的“柔弱胜刚强”。
俗话说“水火无情”“水火难容”,水和火虽然都是至柔的,但温度却完全不同,水为冷,火为热,当水和火在一起的时候,水能战胜火,冷战胜热。水能把火浇灭,火能不能把水烧开?不能!你肯定会说怎么不能?你喝的开水不是火烧开的吗?那是要用金属的壶把水装进去,然后火是烧这把壶,当你把这把壶一撤掉,水立即把火浇灭。
那么对人来说,至柔的是什么呢?就人的一生来说,婴儿是柔弱的,婴儿摔倒骨头没事,老人一摔容易骨折;就男人和女人来说,女人是柔弱的,女人的耐受力比男人强,女人的平均寿命比男人长。
就人的五官来说,最柔软的是舌头,最坚硬的是牙齿,牙齿会掉,舌头永远也不会掉。
那么在自然界、在人世间有没有比水更柔的东西呢?有!“至柔”,柔到极点,就是“无”;“至坚”,坚到极点,也就是“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就是说“至柔”的“无”主宰着“至坚”的“有”。
所以老子接着说“无有入无间”。“无有”——没有“有”,也就是无;“无间”——没有间隙,也就是有。“无有入无间”无形的东西能够穿入没有间隙的东西。
坚硬的东西虽然没有间隙,但无形的东西有一种巨大的能量可以把它穿透。无论再怎么坚硬,都会被“无”穿透进去。
作者|张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