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京剧四大名旦的“黄金时代”


来源:凤凰网综合

“四大名旦”是一九二七年《顺天时报》(日本人办)评选的,梅兰芳《太真外传》、程砚秋《红拂传》、尚小云《摩登伽女》、荀慧生《丹青引》,分别以得票多少依次排名。

被怀疑是PS的四大名旦合影

“四大名旦”是一九二七年《顺天时报》(日本人办)评选的,梅兰芳《太真外传》、程砚秋《红拂传》、尚小云《摩登伽女》、荀慧生《丹青引》,分别以得票多少依次排名。

梅兰芳与程砚秋

风雪长安万众欢,梅程妙曲有真传,游丝婉转亮中甜。

舞袖玉堂春富贵,麟囊金锁好姻缘,伊人未老票三千。

百年梨园,只有一个梅兰芳,只有一个程砚秋。四大名旦,梅程之间,程永远未能超越梅;人们称呼,永远是“梅程”,从来没有听人说过“程梅”。而梅、程之间,在唱腔上各有千秋。程派唱腔,人说是叫“游丝腔”,行腔细而长,以韵味胜。梅派唱腔,亮而圆,以甜而婉转胜。不常听戏的人,乍听程派演唱,听半天听不出唱的是什么字。而听梅的唱腔,虽然不常听戏,注意听,也能听清楚唱的是什么。更有一样程难胜梅的就是乡下山村,人都知道梅兰芳,知道程砚秋的就少了。

 

梅兰芳《太真外传》

在抗日战争时期,梅先到香港。太平洋战后,一九四二年春,日寇侵占香港,不久一条船将在港的不少名人,如叶恭绰、颜惠庆、梅兰芳等人接回上海,前不久在美去世的张爱玲也是坐这条船回到上海的。梅回沪后留了小胡子,不再唱戏,以免被汪伪政权利用,留下了“蓄须明志”的美谈。程一直住在北京,沦陷后,有一个时期,在西郊青龙桥农村隐居种田,拍了穿棉袄裤、手持锄头、立在田头的照片,以示不再唱戏、不为日寇伪政权利用的决心。

 

程砚秋《红拂传》

解放后,五十年代初,二人相继在西单长安剧院演出。当时我正在东交民巷燃料工业部上班。早上一到单位,有同事来说,昨晚冻了一夜,冒雪排队买梅兰芳戏票,票价三千元。第一天是《玉堂春》,即“苏三起解”带“三堂会审”。当时话说神情,历历如在眼前,已四十五年过去了。查阅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中《梅边小记》,那次票价最低是三千五百元(即一九五五年改币制后的三角五分),在当时足够一人吃一顿小馆,如熘腰花、酸辣汤之类,相当于现在三十元左右。《锁麟囊》是程砚秋的保留剧目,每演必贴,也在长安。

资料图

尚小云和荀慧生

名旦曾经说尚荀,《摩登伽女》貌如神,《红娘》还看小腰身。

一叫“张生棋下走”,再将软语慰夫人,看他浅笑又轻颦。

 

尚小云《摩登伽女》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之外,就是尚小云、荀慧生。尚小云学名尚三锡,是清末小科班三乐班坐科学艺的。荀慧生则是私人花旦教习庞启发的徒弟,原学梆子,艺名“白牡丹”,后来才恢复原名,但已是唱出名之后了。二人大出名是民国八年秋天,杨小楼应上海天蟾舞台之约,来沪演唱,老生谭小培,青衣尚小云,花旦就是荀慧生,而当时还叫老艺名白牡丹。杨小楼当时是名气最大的“老供奉”,由他领衔组班在上海一下唱红。尚、荀二人也更大红起来。当时北京名伶出名之后,一定要在上海唱红之后,才能更成大名,四大名旦都是这样大红大紫起来的。

荀慧生《丹青引》

其时在本世纪初前期,尚于三四十年代之间,倡办“荣春社”,培养了不少京剧人材。尚青衣、刀马都具功力,而且也能昆剧,其能戏很多。我记忆中的是在长安戏园看的《摩登伽女》,是时装戏。查尚长春《尚小云与荣春社》文中所列“尚派戏”,就有此戏。荀慧生由梆子改皮黄,是得到一帮大学生和画家于非厂等人组织的“白社”支持的,曾向不少名演员学皮黄和昆曲,后来荀派名戏也非常多。其中以花旦戏《红娘》最为成功,影响也最大,其中红娘戏张生一段唱腔:“叫张生你藏在棋盘之下,随我行来随我爬。你休得胆战心惊,莫要害怕,好比是亲生子追随亲妈……”唱腔调笑而甜软,我听过好多学荀派的人唱《红娘》都学荀派的这段唱腔,但形似者多而神似者少。

(本文选自中华书局2015年6月出版《邓云乡集·诗词自话》)

 

[责任编辑:李志明]

标签:京剧 四大名旦 国学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