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沛流离中的元代知识分子为何未丢“传统”?
2016年07月06日 00:05
来源:凤凰国学
作者:张帆
那时候北方的条件极其恶劣,条件非常差,但冒出了一批人才,包括他们的社会阅历等方面可能要高于那些在和平条件下顺利成长的那些知识分子,而他们的文化底蕴一点也不比南宋的人差。
导言: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蒙元王朝入主中原近百年,铁骑横扫欧亚。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他们,治天下也是靠野蛮吗?“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句话流传很广,但到底有没有道理?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元朝不到一百年的统治,真的造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的大倒退吗?
6月24日上午,元史专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张帆教授做客岳麓书院讲坛,开讲“从文化史角度看元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让现场两百余名观众大呼过瘾。本期岳麓书院讲坛也是由岳麓书院、凤凰网、凤凰卫视联合主办的“致敬国学: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系列活动的第二场国学专场讲座。为了全景呈现本期讲坛的盛况,凤凰网国学频道特校对整理出全程实录,以飨读者。
以下为第三节:颠沛流离中的元代知识分子为何未丢“传统”?
讲座现场人气爆棚(图/丁梦钰)
我认为元朝统治并未造成汉文化发展的断裂。这个是要分开讲,我们知道蒙古统治,从征服中原到江南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很长。在13世纪初,蒙古就发动了进攻,一直打到公元1234年,后来中原有一段混乱的状态,当时元朝还叫蒙古国,当时蒙古国是在草原,以草原为中心来统治中原地区,管理都是很不上轨道的,很差很乱的,一直到1260年距离蒙古对中原进攻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了,蒙古大汗忽必烈才把统治中心搬到中原,他就等于是真正建立起了一个传统的中原模式的元朝,再到后来,才灭掉南宋,完成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统一,形成了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这些事情都发生在13世纪,但是前后跨度比较大,跨度有七、八十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传统中原的汉文化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在这中间,南方好一点,就像肖老师说到的,当时的长沙就发生了非常激烈的战斗,非常壮烈,最后大批的守城官兵、居民都壮烈牺牲,但这样的地方不多,总体上来说,元朝征服江南是比较顺利的,大部分时候没有受到强有力的抵抗,总体来说破坏的幅度相对有限,而且为时很短,很快就打完了,没有拖很久。
我觉得关键值得一提的是北方,北方的战争拖得非常长,对北方的破坏比南方严重得多,当时蒙古他们的民族社会发展程度也就是刚刚脱离野蛮时代到转入文明时代的门槛上,它的破坏性确实是比一般的改朝换代厉害得多。在资料里面描述说当时蒙古战争的破坏,说是“天纲绝、地轴折、人理灭”,意思是说这不是仅仅打一仗而已,而是整个社会都受到了根本性冲击。我在学校讲课时打比方,那时蒙古人的进攻就像电影里面外星人来了一样,不分青红皂白就进行毁灭性的破坏。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下,有很多很可怕的描写,说得很吓人、很恐怖的场面,但是我们现在看到,中原的文化传承也完全没有断,而且传承得我认为还非常成功。
在蒙古进入中原,到在中原建立传统模式的王朝有50多年,一两代人的生命都过去了,整个中原没有完整的教育体制,教育全被破坏掉,文化的传承只能靠私人传承、家庭传承,地方上当然有一些军阀、土豪,他们本身没有太多文化,但是在那种的环境下,他知道对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就是在这些条件下艰难的发展,我们看到发展得并不差,比方说忽必烈在1260年建立元朝,他身边有一批汉族的谋士或者叫幕僚,这批人是可以称为当时中原地区文化精英的一批人,帮助忽必烈建立元朝,把草原游牧民族改造成以汉族模式为主的一个王朝。
我研究过他们这批人的生平,基本上都是在蒙古入侵前夕出生,有的是在蒙古入侵后出生,童年时代完全生活在战乱中,很难谈得上有很正规的教育,经常颠沛流离、朝不保夕。这样一批人后来成为元朝立足于北方、立足于中原的支柱,把他们学习的汉文化知识,包括典章制度、理念灌输给蒙古统治者,达成了一定的合作和默契,虽然和纯粹的汉族文化相比还是保留了一部分少数民族色彩,但是主体来讲还是采用了汉文化的框架。特别是他们的文化造诣,他们很多人写诗、写文章,很多作品留下来,虽然我不是搞文学的,但是我认为那批人写的诗不比同时代南宋诗人写的诗差。假如把他们和南宋比,南宋是属于和平稳定的时代,教育体系很完备,从小读书受教育,然后考科举,这些都是很常规、常态的生活,他们的文化没有受到冲击,在这样的环境下,水平有多高呢?和北方的动荡环境、混乱环境、颠沛流离的环境下冒出来的这批人相比,从这些程度上来说,他们超过南宋,虽然我不是很懂诗,但是我觉得他们的诗的水平比较高。
还有他们的研究,包括天文、律例、医学,这些都是文化的一部分,这方面的成就也都相当大。我们知道后来元朝出了一个大科学家,叫郭守敬,他发明了授时历,授时历是相当先进的,只有近代受了西方先进的望远镜的影响产生的西洋历法才超过授时历,这是公认的。郭守敬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和当时的忽必烈的幕僚那批人在一起学习,和他们一起研究天文历法问题,在那样的情况下,不是说你学文化就可以混得好,因为当时统治者对文化很不重视,虽然地方军阀对文化相对重视,但是他们的能力有限,统治也不太稳定,不像在一个和平环境下,学文化就可以飞黄腾达,但是在那个时候,还是有些人在拼命学习,而且能够达到很高的成就,这是很不容易的,像元朝历法在全世界很知名,中国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在早年的环境也是在忽必烈以前的动荡时代成长起来的。所以说,我们汉文化在这方面的能力相当惊人,他们这样破坏也破坏不掉,稍微有点条件就会生根发芽,重新长出枝叶,而且枝叶很繁茂。
我再举一个例子,忽必烈有一个很好的谋士叫郝经,我记得他是在122几年,在蒙古对中原发动战争以后才出生的,当时的条件非常恶劣,但是他坚持学习,后来成为了一个大学者。这个人在忽必烈继位以后,被派去出使到南宋,结果被南宋扣押了17年,等到元朝去打南宋,才把他放回来。当时人们把他比喻成汉族的苏武,代表少数民族来汉族“出差”,结果被汉族扣了,等于是站在元朝的立场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经历很有意思。他在被南宋扣押期间,南宋大概也有劝降他的意思,但是他没有考虑到投降南宋的可能性,反而不停地给南宋的皇帝、宰相、军官写信劝他们,说最好把我放回去,你们不要跟蒙古把关系搞僵,对你们很不利,但是南宋就是不放他,后来他也不劝了,后来在他的文集里保留了11封信,都是他被南宋扣押期间,头几年给南宋皇帝写的信,大概四五年以后,他觉得没希望就不再写了。这些信讲了很多劝南宋的语言,用了很多历史资料来做工作,古代的历史资料也就算了,但是他用了大量宋代的历史资料,说宋朝有什么优点和不足,确实某些方面我们觉得很羡慕,但是你们在有些方面也很成问题等等。他作为一个北方的人,然后跑到宋朝来被扣了,还教人家应该怎么管理。我看了以后,觉得他写得很好,就是他对于宋朝整个王朝的历史定位,对于王朝特性的把握相当准确,就是放到现在的史学家能说出的话也不过如此,我非常奇怪,觉得这个人的素质是哪来的?按说古人学历史,最早就是学《史记》、《汉书》,但他对宋朝的历史很熟、把握得非常准确,我很震惊,而且他又是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从小生活条件很差的中青年学者,我觉得这在那个时代很具有代表性,虽然那时候北方的条件极其恶劣,条件非常差,但冒出了一批人才,包括他们的社会阅历等方面可能要高于那些在和平条件下顺利成长的那些知识分子,而他们的文化底蕴一点也不比南宋的人差。
这是让我觉得元朝没有造成汉文化断裂的一个重要印象,在北方那么乱、几十年都很不正常的情况之下,成长起来的一批知识分子,传统的东西一点没丢掉,南方就更不用讲,因为南方的战乱持续很短,几年就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还有一些方面,我简单地说,比如文学的发展,比如我们的中医药、天文这些学科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我觉得它都能跟前面接上,它是一脉相承的,没有看到很大的起伏或者断裂。比方说医学里面,我们有金元四大医学家,在中医里面,金和元是出了一批人,金和元之间是有战争的,可是并不妨碍出了一批人,成为了医学家,还把他们作为一个群体来看待;还有宋元四大数学家,有三个是宋朝的,一个是元朝的,但是可以把他们放在一块儿来讨论,说明他们是有连续的,虽然中间经过了很大规模的战争,但是都能接得上。
[责任编辑:丁梦钰 PN031]
责任编辑:丁梦钰 PN031
- 笑抽
- 泪奔
- 惊呆
- 无聊
- 气炸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