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华书局总编辑:于丹对于传播国学贡献瑕不掩瑜


来源:凤凰国学

由凤凰网、凤凰卫视联合岳麓书院主办的“致敬国学:2016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盛典系列活动于2016年10月27日至29日在长沙岳麓书院举行。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接受凤凰网独家专访,认为国学其实是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接受凤凰网独家专访

由凤凰网、凤凰卫视联合岳麓书院主办的“致敬国学:2016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盛典系列活动于2016年10月27日至29日在长沙岳麓书院举行。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接受凤凰网独家专访,认为国学其实是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顾青认为有必要对传统文化保有敬畏之心,有自信、用诚意来传承国学。对一直处在社会热议里的于丹《论语》现象,顾青从出版角度做出回应,认为于丹对于传播国学的贡献瑕不掩瑜,值得肯定。

国学就是中国自己的文化,没那么高大上

凤凰网:国学热在近几年有越演愈烈之势,但是对于“国学”本身的概念似乎学界业界一直都没有定论,在你看来,国学是什么?

顾青这是一个大题目,目前学术界也在探讨国学到底是什么。首先第一个层面,最初产生的国学,是在晚清民国初期时跟“西学”相对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中国的学问,中国的学术。但是如果在现在的社会里,大家再谈中国国学时如果把国学仅仅局限在中国的学术,或者说中国传统的学术上,我觉得就把它窄化了。

第二个层面,从时代来说,有人谈国学时只局限在现代、古代,而没有把当代的中国学术贡献和文化贡献都放进去,我认为也不科学。

第三个层面,有人理解国学只从学术层面理解,我认为这也是不全面的。国学不仅仅是学术,它应该是我们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等等。它不仅是诗词歌赋,或者简单的经史典籍,更多的是我们的百姓日用等等。

所以依我个人的观点,我觉得国学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从时代来说它涵盖古代、现代、当代,可以当做一个传统文化的代名词来谈。简单说,国学就是中国自己的文化。

凤凰网:所以你是觉得与其过于纠结于学术上对国学概念的限定,不如用更广义的国学概念,让更多人在日常生活里感受国学?

顾青:对的,国学没那么高大上,国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这点我觉得最重要。

凤凰网:从这点展开来谈,你怎么看待国学发展和日常社会发展的关系?因为很多人在日常生活并不觉得自己和国学有什么关系,而依你之前所言,似乎大概念的国学又和每个人生活密切相关。

顾青这种恰恰是需要我们有所作为的,本届国学大典的主题是“致敬国学、亲近国学;重整斯文”,其实我一直在想提一个口号,前半句是“沉浸国学”,就是呼吁日常生活中的百姓们对国学沉浸其中,享受其中。

后半句是“唤醒国学”,什么叫唤醒?实际上恰恰如我刚刚所言,国学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习惯,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基因,在我们生活中就是真实存在的,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注意到罢了。比如中国人去国外旅行的时候,往往会有人会西餐吃不惯,千方百计找中餐馆,哪怕吃个麻婆豆腐、西红柿鸡蛋,吃碗米饭,弄点榨菜,就会无限幸福。这些其实都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国学的基因在起作用。 

凤凰网:将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纳入国学考量范围,确实范围一下子打开了。

顾青:中国的饮食文化跟西方是不一样的,这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还有很多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说中国人重孝道,有孝道文化,这也是国学。

关于孝道文化,比如说有些人在争论时以不堪言论问候对方父母,子女在日常生活里公然批评、辱骂自己的父母,这在中国就是大逆不道,绝对不可以接受,但在西方,我遇到过西方的同行说“我父亲是个混蛋,生了我不养我,他就是混蛋”,

西方人重个人自由,对于自己自由表达情绪没啥顾忌,但是在中国确实一般不会有子女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愤慨,哪怕确实是父亲有过失,这其实就是中国人自己的孝道,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国学。

我们尊敬父母,在父母年老之后赡养父母,这都是中国人自己的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非常重要的东西,这对于所有中国人都适用,哪怕是最普通的、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老百姓,他对自己祖先、父辈的尊敬也都是沉浸在血液里的,是从小养大的一种习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难道不是国学吗?

所以我坚持认为,我们传统文化很多东西是自然生长在我们心中的,无非是自己没有意识到,现在我们要唤醒,唤醒国学,唤醒每个个体体内最中国的元素。

凤凰网:但现在确实越来越多人在接触和学习西方文化之后,也提出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反思。

顾青:在与西方接轨时,吸收、学习有助于我们中国文化发展的因素肯定是有益的,我们要警惕的人是学了一些西方的皮毛就对传统文化一棍子打翻的人。

比如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是中国的毒药,要坚决地打破、坚决地反对,我就觉得这是数典忘祖,这是需要我们坚决反对的。

对国学要有敬畏、有自信、有诚意

凤凰网:你怎么看待“致敬国学”这个提法?何为致敬,如何致敬?

顾青:致敬国学,就是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敬畏,这点我觉得在中国当代特别重要。

近一百多年来,中国与西方竞争过程中落于下风,失败后我们就开始怀疑自己的传统文化,然后很多人转而向西,西风东渐,觉得西方的文化比中国优越、比中国强,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持有从“国家失败论”转而到“文化失败论”的境地里,甚至要把我们传统文化全然抛弃。但随着时代发展,随着中国逐步复兴,又重新发现中国人还是得建设自己的文化,因为要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不拿自己的文化去建设,不以自己文化为基础,是不可想象的。中国人成不了西方人,你是在这个文化基因里长大的,是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这符合我们的心性。所以我觉得,致敬国学首先就是文化自信,要对自己祖先抱有足够的敬意,这是第一个层面的东西。

第二个层面谈致敬国学,对于我们这些专职搞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人来说,对于传统典籍要以最大的诚意和最大的热忱来保存和传播,这很关键,要有敬意。因为现在很多人弄虚作假,用假的、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来讲给别人听,这不可能好好传播国学。

第三个层面谈致敬国学是在传播层面,优秀的知识分子、媒体机构,也要有足够的敬意来尊重受众,尊重读者。不能当受众什么都不懂,传统文化基因在每个人身上,我们要唤醒传统文化里优越的基因,这很重要。一切要向善、要有诚意,我觉得这一点也是致敬国学的重要因素。

凤凰网:近些年来,随着国学热潮掀起,大量关于国学的出版物出现,热潮是好事,但是问题也很多,这点你怎么看?

顾青:是热潮,也有问题,但是总体来说我对这个问题看法还是比较乐观,比较正面的。社会多元,总会有良莠不齐。做国学出版物上,我认为必须整体态度上是认真的,是符合学术规范的,这是我们需要时时自我鞭策的东西,如果呈现给社会的都是精品,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并接受。

当然,问题是有,我希望我们在进行国学传播过程中,能够用精品出版物来做自己工作的依据,来进行传播,尽量少的以讹传讹。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我们对很多从事传统文化传播的同志,也不要太苛责,人都会犯错误,是人就有弱点。有时候是无意中的犯错误,有时是学习不够,但是对这些错误我认为也不要横加指责——所有对国学有益的工作,我们都应该以鼓励、支持,然后帮助他越办越好,这是做这个事情的态度。这样的话,众人拾柴火焰高,而不要一有点错误就横加指责,说你哪儿哪儿都不对,这也不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行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要中庸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小疵不掩大瑜

凤凰网:事实上也恰恰因为国学在进入舆论范围之后是更容易引起讨论的话题,出版物的选择和制定才显得更为重要。比如之前引起广泛热议的“百家讲坛系列”、于丹《论语》心得等,一方面这些出版物对“国学成为日常生活的议题”确实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书中的一些表述又引起很多反驳和争论,这点你怎么看?

顾青:这就是我想说的宽容,“百家讲坛系列图书”、于丹老师《论语》心得这些都是中华书局参与其中、负责出版推出的。

我想跟大家提醒的一点是,既使于丹老师受到一些批评和指责,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出版到现在整十年,依然以每年十万册以上的速度被卖出,销量是自己往上走的,不是我们硬做推广,都是每个读者花自己的钱直接买下来的。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于丹老师在讲论语心得时,总体上是在对国学做了一件好事。

也许她的传播过程中有一些知识上的错误,或者有一些跟其他大家观念不太一致的地方,但是小疵不掩大瑜,她在做的是一件好事。所以从这一点我觉得——这就是我们一直要说的——对于为国学做出贡献的人,我们不应该横加指责。

当年在给于丹老师《论语》心得做推广过程中,有一位中年妇女对于丹老师说“于老师谢谢你,要不是你,我这辈子不会不知道有《论语》这本书。”对于我们很多基层的边远地区的,平时不读书、也不知道《论语》、不知道孔子的很多普通百姓来说,于丹老师做了个唤醒工作,这是要肯定的。

凤凰网:中华书局一直都是专业类的古籍出版机构,作为中国最重要国学类书籍出版单位之一,中华书局在今后出版国学类书籍中会有哪些侧重?比如面对普通受众和专业需求的区分出版。

顾青:中华书局的出版方向是以传统文化为核心,我们在多个领域形成传统文化的推广。第一个领域就是在专业学术圈,我们面向专家学者服务,这是我们的传统。中华书局每年有几百种图书是专门为学术研究服务的,为古籍传承来服务的。

第二部分,我们也有几十位编辑在为大众做书,做传统经典的普及、推广。

同时我们还做国学教育类图书,在中小学之间、高校中推广国学教育,出版相关国学教材。

还为相关的国学推广机构服务,我们有相关的杂志在党政干部中间来推广国学。

同时我们在做数字化工作,我们希望用最好的内容来实现国学数字化。中华书局的出版宗旨是“弘扬传统,服务学术,传承文明,优化生活”。我们相信传统经典是能够传下来的,我们相信传统文化是能够让我们生活更美好的。

我觉得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间的一个最有用的东西,我们每天生存其中,但是我们不自知。如果我们自知了,我们知道它的好了,我们主动跟它有意识互动,那真的能“传统文化能让我们生活的更美好”。

[责任编辑:李志明 PN032]

责任编辑:李志明 PN032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