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王立新品评三国人物:那些害人害己的“乱人”们


来源:凤凰国学

三国是在汉末乱世的基础上演进而来的,乱世是豪杰蜂起,也是混账横行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人物往往很多,正负面的都不少,但是真正上档次,够重量等级的其实并不多,大多也只是浑水摸鱼,侥幸获利而已。三国时期,政治人物、军事人物、智谋人物、人文人物,隐逸、医巫、怪妖等等,什么人物都有,忠奸杂陈,能否相间,正邪各有其场,人鬼俱现江湖。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演得世界斑驳陆离。

导读:三国是在汉末乱世的基础上演进而来的,乱世是豪杰蜂起,也是混账横行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人物往往很多,正负面的都不少,但是真正上档次,够重量等级的其实并不多,大多也只是浑水摸鱼,侥幸获利而已。三国时期,政治人物、军事人物、智谋人物、人文人物,隐逸、医巫、怪妖等等,什么人物都有,忠奸杂陈,能否相间,正邪各有其场,人鬼俱现江湖。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演得世界斑驳陆离。

袁术显然是个乱人,而且是个没谱的乱人。他希望天下大乱,好乘机得利,他想乘机当皇帝,只是他不懂,他不该当皇帝,更没有资格当皇帝,他要是当了皇帝,天下不会都来听他的,会更加无节制的继续乱下去。其实人最大的无知,不是客观知识的绝对匮乏,而是缺乏自知。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无知,袁术就是这样的人。

像刘璋、刘表、张鲁、公孙度等,虽然乘乱一时割据,但还不算真正的乱人,他们都还想着能够长期盘踞一地,没有内乱,没有外兵,自己就这么安然的在自己的山头里,领着大家过下去。

有些人就不同,他们既不希望谁来当皇帝管制自己,也没能力自己去平定天下当皇帝,甚至还没有来得及想一想,自己到底要不要去当皇帝。他们只求天下大乱,只求把天下搅乱,只求在乱中乱下去。文革时期流行一句据说是出自《菜根谭》的话语,叫做“唯恐天下不乱”。其实这个世界上还真不是所有人都想过安生日子,确实有那么一些人,喜欢在乱中搅合,喜欢在乱中生存,就像猪喜欢在污泥中取乐一样。

三国时期,有很多乱人。我这里说的乱人,主要是那些希望天下永远都不要安定下来的人。何进是乱人,丁原是乱人,李傕、郭汜、樊稠、张济是乱人,黑山贼张燕是乱人,杨奉、韩暹是乱人,公孙瓒是乱人,董承是乱人,伏完是乱人,陈宫也是乱人。吕布是乱人之首,刘封、孟达、申耽、申仪俱是乱人,韩遂、马腾是乱人,马超其实原本也是乱人。

何进是从汉末转进到三国的第一个乱人,心里始终盘算利害,而又不知利害;一再计较得失,结果却得不偿失。内中无主,外乏果断,是祸乱天下的第一人。像他这样的人,做一个平常人,凑合着活完这一生也就了事了,可他偏偏站在那么重要的位置上。北方民间有句尽人皆知的俚语,叫做“狗尿苔长在金銮殿上了”。拿这话用来形容何进,语文老师肯定会因为“用词准确”给满分!何进这个人,真正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能使已乱的天下归于宁静,却能将已乱的天下,陷入更加混乱的境地。有关他的事情,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就不再重提。

丁原是乱人。《三国演义》里只说他参加了关东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在讨伐董卓的前线中军大帐中,被自己的义子吕布杀掉了,所以大家还都很同情他。其实他同样不是个什么好东西,不过是一个助乱的乱人而已。前面说到他奉何进之命,率兵攻打自己的州县,还放火烧毁自己管内的民房等,就是证明。不行这么玩的,这种贼喊捉贼的玩法其实也并不新奇,而且太不仗义,太无恩义,太不光明磊落,太小家子气,解决不了问题,只能添乱而已。

李傕、郭汜、樊稠、张济,从开场亮相,就跟着董卓作乱。董卓这个大乱人,虽然他想乘乱当皇帝,但是像董卓这种人,就是当了皇帝,也不会让天下安宁,还会以各种名目,挑起各种事端,制造各种理由,继续祸乱天下。只要天下人生活平静,他心里就不会舒服。这种乱人心理,使得他不可能让天下安宁,更不会让天下人过上一天安生日子。只不过我们已经把他放在恶人之首,乱人里咱就不再说他了。

董卓死后,李傕、郭汜再度挑头作乱,樊稠、张济继续跟着作乱。他们在作乱天下的同时,互相间又杀来打去,在乱中生乱,乱中添乱,使已乱的天下更加混乱不堪,直至被杀或者死掉才算了事。

资料图

当年汉献帝逃出李傕、郭汜的魔爪,杨奉和董承把汉献帝偷偷“运走”,杨奉害怕打不过李傕、郭汜,先把张扬找来,又怕张扬得势,把“白波贼”韩暹、胡才和李乐招到汉献帝身边。张扬发现被耍了,一走了之。当时跟在汉献帝身边的,除了董承是外戚,剩下的都是白波贼。几位表面护驾,实际是想一直挟持献帝东奔西跑,哪有吃喝就吃喝一顿,哪有东西就抢掠一通,心里只有乘乱狂奔,而且还互相攻伐,时分时合,害得汉献帝一面跟着他们一路狂奔,一边还得调停他们之间的争斗。后来多亏曹操以给天子送粮食为名,才被允许进入洛阳拜见天子,顺势把汉献帝带回了许昌。几位发现上当,跟曹操兵戎相见,到死了才算了事。要不然还要继续作乱下去。

“黑山贼”张燕,本姓褚,因为跟一个叫张牛角的乱者联合,张牛角受伤,死前让部下全部听从褚燕的指挥,他感激张牛角,于是改姓张了。汉灵帝末期,借着黄巾军起义的当口,张燕乘机聚众起事。二十年间,蹂躏常山、赵郡、上党、中山等地,使得这些地方的民众日夜不得安宁,聚众最多时达到上百万。好在建安十年(205)率十余万众认真彻底地投降了曹操,不再乱上加乱,也算是迷途知返了。

公孙瓒完全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只想增强实力,扩充地盘。一生被自己混乱的情绪所指使,在混乱的情绪中乱战一气,直到在这种情绪中败死为止。

董承虽然貌似想要为汉献帝“夺回”实际的权力,但也不过是过去的外戚伎俩,完全不是心忧天下的那种人。我在这里将“为汉献帝夺回实际的权力”中的“夺回”两字加了引号,意思是告诉大家,汉献帝从来就没有获得过权力,他只是名义上的皇帝。到了曹操手上之后,曹操以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应该属于“正当防卫”。当年汉献帝从洛阳登船逃跑,伏皇后用绢带拉扯随行人员上船,董承却命人割断绢带,使一大批人不得跟随。董承还亲自挥起手中利剑,砍断了无数人已经扒住船边的手指。一时间,洛水河变成了流血的手指河。

如果你只看《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中曹操杀董承那一段,你会觉得曹操凶狠。其实,董承比曹操更加心黑手很。曹操对付的是敌人,他对付的却是自己人,而且都是伺候和追随汉献帝的人,完全是个没人性的人。曹操得以“挟天子”,那是董承招引的。汉献帝写“血书衣带诏”,显然也是在董承的蛊惑下进行的,不然汉献帝不会冒那个险。董承当时眼看着已经混乱不堪的天下,除了曹操,没人能够扶持得起,但却铤而走险,“劝”得汉献帝的“血书衣带诏”,私底下联系人准备暗杀曹操。他想侥幸杀掉曹操,但他显然应该知道,就算杀了曹操,袁绍也不会重新推戴汉献帝,那怎么办?到时候再想办法杀掉袁绍?接下去呢,还要杀掉谁?刘备吗?天下需不需要安定,何时能够安定,怎样才能安定?他心里压根就没想过这种问题。他只想着他是外戚,想着外戚跟皇帝的私亲关系能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利益。这种外戚的龌龊心理,实际上实在利用女儿卖淫获利,只不过是长期卖给了皇帝而已。所以说,他也不过是个乱人而已。他要暗杀曹操,只能使天下乱上加乱而已。

董承既是乱人,伏完就更是乱人。董承试图谋害曹操,是在建安五年(200)正月,那时袁绍正准备跟曹操决战,北方还没有安定,仍在乱局之中。伏完想要暗杀曹操,是在建安十九年十一月。当伏完密谋杀害曹操的时候,赤壁大战早已结束,曹操也平定了西凉和陇西,三分天下都已然成为定局,天下基本彻底安定下来了。而且,汉献帝早已不复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就连装腔作势的把汉献帝当借口的刘备,都把他忘到九霄云外了。整个北方,还有朝野上下,一切都已尽在曹操掌控之下。这时的曹操早已深入人心,大家都会来帮忙曹氏,把伏完等处死,而且殃及汉献帝本人的生命。

曹操没杀汉献帝,曹丕和曹睿也没杀汉献帝,这是人家曹氏对汉朝的恩德。但是如果伏完真的杀了曹操,那曹氏的大臣和子孙一定会连伏完带汉献帝一起杀掉。伏完的行径如果成功,就等于转手杀了汉献帝,制造新的乱局。当然,最多也不过就是制造一个宫廷大乱而已,连天下都乱不了,因为天下已经是人家曹氏的了。伏完明知如此,可是还要这样做,那就不止是无知、无识,而只能被看做诚心想要搅乱天下,同时自己找死。除了这个结局,另外的什么都不会得到。还想着恢复汉朝死透了幽灵,进而使自己获得像梁冀、窦武和何进那样的权力。也不看看时晌,连尸体都没地方借了,哪里去还魂?做什么黄粱痴呆蠢梦!

伏完痴心妄想不说,连汉献帝的安危和后果都没有认真考虑过,真是自私而又愚蠢,狂妄到了完全没有理性的地步。

陈宫原本是曹操的部将,《三国志》没记载他为了营救曹操,弃官追随曹操逃走的事情。《三国演义》里说他因为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之后,觉得曹操手段太残忍,于是就跟曹操分道扬镳了。这回事情,也没见《三国志》记载。与《三国演义》的说法不同,董卓死了都很久了,陈宫还在曹操手下做事。

当黄巾军攻打兖州的时候,兖州刺史刘岱,不听济北相鲍信的劝告,在众寡太过悬殊的情势下,不固守城池,非要强行出战,结果被黄巾所杀。兖州危殆,陈宫提出要去兖州说服官员,让他们请曹操去做兖州刺史,曹操同意。陈宫到了兖州,跟兖州官员们说:“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当时曹操任东郡太守),命世之才也,若迎以州牧,必宁生民。”正在兖州的济北相鲍信接续陈宫,进一步强调了同样的意思,兖州官员们同意了,就把曹操迎接到兖州,做了兖州牧。

影视剧中陈宫形象(资料图)

陈宫此时是有功劳的。后来李傕、郭汜杀了王允,吕布逃到南阳依靠袁术,袁术本来待他很厚,他却跟袁术宣称:杀董卓是替袁氏报仇。他哪有那份心思?吕布还以“有功于袁氏”自居,在袁术的营中烧杀抢掠。不为袁术所容,又逃到河内去依靠张杨。河内离洛阳近,李傕打着为董卓报仇的旗号,追索吕布甚紧,吕布不敢久住,又跑到河北去依靠袁绍。在袁绍那里一样骄横跋扈,赶上李傕等要跟关东诸侯和解,吕布也被赦免,想要回洛阳去当大官。袁绍按照“朝廷”的旨意,上表奏请吕布为司隶校尉,吕布很高兴。袁绍知道此人早晚必为祸患,派人前往护送,准备在途中结果掉他。吕布总算聪明了一回,夜里休息时,命人在自己的寝帐中弹琴,装作自己在里面听琴的样子,逃跑了。从袁绍那里逃出来以后,吕布一时又没着落,再去投靠河内太守张扬。中间路过陈留,跟陈留太守张邈喝酒发誓,要同心协力,永结盟好。张邈无识,被他蒙了个昏头胀脑。

不久之后,陈宫私底下有危害曹操的动作,害怕曹操杀他,竟然跑到陈留,去劝说曹操的老伙伴陈留太守张邈,还有张邈的弟弟泰山太守张超、青州刺史田楷等,要他们跟自己一同背叛曹操。陈宫离间张邈跟曹操的关系说:“今天下分崩,雄杰并起,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盼,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亦鄙乎?”接下去的话语更加令人莫名其妙:“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势之变,此亦纵横之一时也。”跟当时向兖州官员推荐曹操的话语差不多。敢情在他的心目中,吕布差不多可以跟曹操平起平坐,什么见识!

张邈跟曹操原来是至交,当时曹操为父报仇率重兵首次攻打徐州陶谦时,志在必死,嘱咐家人说:“如果我战死了,你们就去投靠张邈。他是我老铁中的老铁。”后来曹操归来,张邈还跟曹操相对而泣了一场。

陈宫乘着曹操为报父仇再次攻打陶谦的当口,施离间计,把张邈拉上了死神的战车。最可恶的,当然还是此时的陈宫,心里毫无长久打算,只是想在一时的乱局中苟且得利而已。张邈那天不知吃错了什么药,原本跟曹操至为亲密,就这么轻信了陈宫的话语,把吕布这匹豺狼,迎接到了自己卧榻之侧,还把兖州牧让给了吕布。这样说来,就连张邈也是乱人。本来跟曹操跟得好好的,为什么非要听信陈宫的无端挑拨,轻易背叛曹操,还把弟弟的一家性命全都搭上呢?如此说来,陈宫不仅是个乱人,而且还是险人。跟他在一起,危险太大了。不过说到底,张邈也是个乱人,还不是陈宫“割地称雄”之类的话语,让他看到了可能的利益,从而才冒险背叛曹操吗?因利而动的,一定是乱人。

陈宫见张邈等一起上了他划过来的贼船,胆气大增,亲自率兵前往,攻打曹操的领地兖州。一时间兖州县市纷纷背叛曹操,投靠吕布。只有鄄城、范县和东阿三县,还在曹操的谋士和部将荀彧、程昱、靳允、夏侯惇、枣祗等手上。军民人等,都在寝食不安中。曹操回兵,与吕布战于濮阳(范县),大败。在火光中的暗夜里,盔歪甲斜的曹操,跟吕布的兵将差点撞个满怀。“曹操何在?”“前面骑黄马的便是!”吕布兵将向前追去,直到猴年马月,也没追到那个人。哪有什么骑黄马的人哪!曹操侥幸逃脱了。后经数次大战,才击败吕布,夺回兖州。吕布和陈宫无地容身,逃到徐州依附了刘备。

刚到徐州不久,又乘袁术攻击刘备的当口,接受袁术的密旨,偷袭刘备,夺得徐州。又怕袁术前来,自己抵挡不住,给了刘备徐州边上的小县居住,约好跟刘备共同对付袁术。瞧瞧吕布这一系列表现,乱打乱战,哪有便宜往哪钻,不是乱人是什么?陈宫其人,招乱人,搅乱地方安宁,杀伤山东兖州人民无限众多,遍天下英雄不投托,偏偏找个乱贼吕布追随,这不是愚蠢,只是乱人追随乱人,务必使天下永远乱下去,否则心里就不安宁。

后来见刘备鸠合旧兵,得了万把人,陈宫又唆使吕布攻打刘备。打得刘备无地容身,暂时投靠了曹操。直到建安三年(198)夏天,曹操攻占徐州,吕布和陈宫才被曹操生擒縊杀。这对乱人终于结束了各自祸乱天下的一生。

当吕布被押解到曹操跟前的时候,挺着胸脯对曹操说:“从今往后,天下就安定了。”真是自我道白,可不是,乱人既死,天下想不安定,那就得等着再生出乱人来了。吕布有这种自觉?怎么可能!他说的意思是自己厉害,曹操既然抓住了自己,也就算平定天下了。真是大言不惭!

影视剧中的吕布形象(资料图)

曹操没听懂,问他为什么。吕布回答说:“明公之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若令布将骑,明公将步,天下不足定也。”说是曹操最担心、最害怕、最头疼的就是他吕布。现在他服了,准备给曹操效命,如果曹操让他带领骑兵,曹操自己率领步兵,分头合作,平定天下,不过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真是越说越不知天高地厚。

吕布又看着刘备,请求他跟曹操替自己讲点好话。吕布说曹操手下人把他捆绑的太紧,请求放松些。曹操一面半开玩笑地说着:“缚虎不得不紧”,一面准备给他放松绑绳。刘备这时说话了:“不可。明公不见吕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刘备的这句话语,可不是仅仅为了跟吕布的一点私人恩怨,而是看清了吕布的乱人本质。曹操这才下决心杀掉吕布。刘备的这句话语,应该说是一得一失,一得在于他认清了吕布,乱人不死,天下难宁!一失在于管董卓叫“董太师”。称其官名,乃是尊重。不知刘备说这种话语时,自己心里作何感想?

吕布一生,先乱朝廷,后乱地方,东西跳梁,不求自安;南北犯窜,狼奔豕突。“搅得周天寒彻”之后,已然成了阶下囚,却仍然不想放弃搅乱天下的宿望,希望曹操招用他,任命他作骑兵司令,好带领铁骑继续祸乱天下。

临刑前,吕布还在大喊大叫:“大耳儿,最叵信!”

他在骂刘备,说是刘备最不讲信义。人间的事情就这么奇怪,一个最无信义可讲的人,却偏偏会大骂别人不讲信义,而且还一定有人相信。

陈宫的表现,自然与吕布有所差异。当陈宫被押到曹操跟前时,曹操羞辱陈宫说:“你不是认为自己很有谋略吗?怎么会落得今天这个样子?”陈宫没好气地指着吕布说:“这个家伙不听我的话,如果听我的话,未必落于今日的结局!”还在埋怨吕布。像吕布这样的人,本来就既不应当拥戴,更不应当依赖。把自己寄托给了吕布,还希望吕布能听自己的话,给猪出谋划策的人,会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吗?陈宫之智,若此而已。

不过陈宫临死前,还是运用了一下自己的真智慧,从而保全了自己父母、家小的性命。当曹操问他“奈卿老母何”时,陈宫说:“宫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存否,在明公,不在宫也。”曹操又问:“奈卿妻子何?”陈宫又说:“宫闻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嗣。妻子存否,在明公,不在宫也。”陈宫死后,曹操把陈宫的老母和妻子都接到了自己身边,一直把陈宫的老母侍奉到死后安葬为止,还帮助他把女儿嫁给了别人,真可说是仁至义尽了。咱们就算《三国演义》说他放掉曹操是真事,他把曹操差点害死,也就扯平了。曹操能够这样对待她,真算是“以孝治天下”,“施仁政于天下”了。说道这里,咱们是不是应该想问一问这位陈宫先生,既然知道曹操“以孝治天下”,又“施仁政于天下”,为什么要背叛如此英明伟大的曹操,去依靠变幻莫测得连小人都算不上的乱人吕布呢?

影视剧中的刘封形象(资料图)

刘封本姓寇,刘备被曹操赶跑,逃到荆州依靠刘表。其时,刘备膝下无子,收刘封做了养子。刘备攻占四川时,刘封跟随诸葛亮进川,受张飞调用,略有微功,刘备提升他做了副军中郎将。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派孟达从秭归出师进攻曹魏房陵,怕孟达单独难任,又命刘封从汉中出发,到上庸跟孟达会合并统领其军。曹魏的上庸太守申耽献成投降,刘备让申耽继续担任上庸太守,加官晋级为北将军;还授予他的弟弟申仪为建信将军,领西城太守。关羽大意失荆州,命令刘封和孟达发兵营救,刘封和孟达以刚得附近州县,山贼不时作乱为借口,拒绝发兵。关羽败死之后,刘封与孟达内斗,刘封夺了孟达的“鼓吹”。孟达恐惧,写信给刘备,说是没有办法再在西蜀任职了,就此投降曹魏。曹丕授予孟达散骑常侍、建武将军,还封了他个平阳侯,同时还派遣徐晃和夏侯尚,出兵配合孟达去攻打刘封。

孟达给刘封写信,挑拨刘封跟刘备的父子关系,说你不是刘备的亲生儿子,但你屡立战功,功劳不小。可人家却立了寸功未立的阿斗作太子,显然心里没有你。就算眼下你没有危险,早晚也得大祸临头。现在你不在他身边,他拿你没办法。一旦失败回去,肯定活不成。还不如乘机投降大魏,不失封侯、官位。刘封思前想后,没有答应孟达的要求。双方交火之际,申仪乘机背叛刘封,刘封败逃回成都,申耽也投降了曹魏。

申耽原本乘着天下大乱,在西平、上庸一带收聚了数千家,亦兵亦民,先跟张鲁私通,准备投靠张鲁,后来又投靠曹操,被曹操授予上庸都尉。这次投降刘备时,把自己的妻儿老小都送到了成都,好让刘备相信他的“投靠”是真诚的。转身投靠曹魏的时候,妻子、老少都还在成都,结局可想而知。只图自己一时得利,哪里把亲人放在心上?这就是乱人的本性。

刘封回到成都以后,刘备因其不救关羽,加上跟孟达闹矛盾致使孟达投降魏国,非常生气。诸葛亮乘机劝说刘备,说是刘封生性刚猛,将来刘禅肯定摆不平他,不如就此把他除掉。刘封就这样被刘备杀了。临死前跟刘备说了一句话:“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孟子度就是孟达,孟达字子度。刘备还因为杀刘封哭了一场,不知真心还是假意。不过刘封临死前说的那句话语,表明他心中没有刘备,尽管他和孟达都怀疑刘备没有把自己真当儿子对待,事实上可能也是这样。但是刘封的这句话,表明在他的心里,也没真正把刘备当爹待。当时如果不杀他,将来也会伺机生事或者反叛。生性是个乱人,作乱是本性,只是等待机缘而已。

与刘封相比,孟达更是乱人。先前是益州刘璋的部将,后来跟着法正一起投降刘备,不听关羽将令,拒绝前往救助,致使关羽孤立无援,兵败身死。假使关羽侥幸不死,孟达肯定没有侥幸活下去的余地。之后,孟达又跟刘封争权夺利,没有得手,就此投降曹魏,转头攻击刘封不说,还离间人间父子关系,真够恶的。

这也就罢了,到了魏明帝曹睿的太和元年(227),又受诸葛亮挑唆利诱,准备再度投降蜀国,但却一直在心里衡量哪头能给自己更大的利益和更多的好处。诸葛亮深知他跟一起守备附近的魏兴太守申仪之间深刻的矛盾,同时也厌恶孟达叛来叛去,心里想着催促他快些叛降,好利用他进攻魏国,以分散自己从汉中出兵进攻魏国的注意力。于是就指使手下一个叫郭模的偏将,装作投降申仪,把孟达准备叛降蜀国的消息故意泄露给申仪。申仪赶紧写信向魏国朝廷告密,魏明帝立即派司马懿前往解决问题。

司马懿首先给孟达写了一封信,跟孟达说不要听信诸葛亮的蛊惑,你既为魏国立过大功,魏国对你也一直信重,而且还会更加重用。孟达又开始犹豫,又在衡量留在哪头利益更大,好处更多。诸葛亮又派人把魏国知道他要“暗通”蜀国的消息告诉孟达,希望孟达早作决断,早作准备。孟达给诸葛亮回信,说是魏国就是知道,上奏、讨论、发兵,相隔一千余里,一个流程下来也得一个月,到时候我把城池都修筑得非常坚固了,司马懿来了又能如何?就在孟达迟疑不决和自以为是之际,司马懿加速行军,八天就到了孟达的城下。司马懿加强进攻力度,吴、蜀两国都派出军队前往救助孟达,司马懿分兵抵御。经过一个半月时间,攻破上庸,擒斩孟达。

孟达叛来叛去,终于叛(盼)得了一死。司马懿一样厌恶申氏兄弟变色龙一般摇摆不定,就以申仪做太守期间,经常自行其事,随意任命官员,还私刻印章为由,把他押送回魏国朝廷。申耽哪去了?不知道,再度投降魏国后,被派到了南阳,当时可能不在上庸附近。两兄弟后来是否被司马懿杀掉,史书没有记载。但是这次都没有直接死在孟达被杀的现场,跟《三国演义》里的情况不一样。诸葛亮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像《三国演义》里所表现的那样:“若未举事,且莫教同事者知之,知则必败。”

《三国演义》作者,于此等处,再出妙笔,把故事描写得如彼生动、紧张,还说诸葛亮为孟达之死痛惜不已。其实诸葛亮希望司马懿除掉孟达,只是希望孟达在临死之前,能为蜀国牵制一下魏国的军事行动,把魏国军队的主力吸引过去,自己好在汉中得手。

假使孟达这次反叛得逞,或者司马懿没有剿杀孟达,那结局就未必是孟达又回到了西蜀,而很可能是自立为王,甚至登基称帝。那样的话,就不再是三国,而是四国了。因为孟达没有抢夺西蜀和东吴的领地,西蜀,尤其是东吴,都不会在根本上反对增加一份牵制曹操的力量,以减轻自己所受的压力。一旦曹魏再去攻击孟达,很可能西蜀和东吴都还会出兵相助。而且,孟达也不会吝惜跟魏、蜀、吴经常搞点摩擦之类,制造新的乱局,好把自己再度拖入可能得到更多好处的假想中去做美梦。

韩遂和马腾一直祸乱西凉地区,从汉灵帝时开始就没有消停过。很多朋友可能因为《三国演义》里写马腾在“血书衣带诏”上签名,韩遂后来与马超联手共抗曹操,还把他们当回事来对待,真是枉费自己的好心思。他们一度帮助董卓不说,跟李傕、郭汜、樊稠、张济关系也很不错,尽管如此,却依然分分和和,攻来杀去。《三国演义》说马腾“禀性温良,人多敬之。”还说他在灵帝末年,“羌人多叛,腾招募民兵破之。”说他跟“韩遂为兄弟”。这都是小说家的笔法,为了衬托曹操的奸臣形象,把一切跟曹操作对的各色人等,都描写成了忠义的样子。其实两个人是哪有利益往哪钻,谁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就跟谁联手,谁妨碍了自己获得利益,他们就会跟谁过不去。两人起初是结义兄弟,后来反目相攻,没一个不是乱人,从根到稍,没有一点安分劲儿,更没所谓原则和操守。马腾后来因为马超跟韩遂造反,被曹操杀掉,韩遂则在不断反来反去的过程中,被手下人杀死为止。

马超也好不哪去。起先跟父亲一同作乱,后又与韩遂联手,共攻关中,威逼长安。授人以柄,致使曹操“名正言顺”地杀掉了马腾一家二百余口。有关这件事情,历史的实际情况跟《三国演义》所描述的完全不同。《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耒阳县凤雏理事”的末尾,说是曹操想要“先取孙权,次攻刘备”,害怕马腾乘机在身后起事,于是就采纳谋士荀攸的计策,把马腾骗到许都,以“点军”为名,突然袭击,把马腾,还有他的儿子马铁和马休都给杀死了,侄儿马岱逃脱,跑回西凉向马超报丧,“超闻言,哭倒于地,众将扶起。”说是曹操先杀了马腾一家,所以马超才起兵报仇,联合韩遂一起进攻曹操。把结果写成了原因,使得小说更加好看了。没读过《三国志》的人,就据此误将《三国演义》的说法,当成了历史的真实。

根据正史《三国志》的说法,当时的很多人都知道这件事情的原委,也深知马超的为人,说他“勇而不仁”,“强而无义”,骂他是“背父叛君”之贼。

影视剧中的马超形象(资料图)

马超靠勇力慑服了西凉地区的少数部族,一时间势力不小。钟繇抵御不住,曹操亲自征伐,几经战阵,用贾诩之谋,离间马超和韩遂的关系,马超被彻底击败,逃回西凉。挟持西凉少数部族继续为患,不为当地人所容,属下吏民一致反对,拒城以抗马超。马超无奈,投奔张鲁。当年马超雄据凉州时,势力确实不小,所以周瑜才想利用他作为外援,去夺取四川。周瑜英年早逝之后,马超依然没有放弃对四川的觊觎。所以,当刘璋想要联合马超作为外援,以防止东吴和张鲁的侵伐时,手下人王商才对刘璋说:马超“勇而不仁,见得不思义,不可为唇齿。……若引而近之,则由(犹)养虎,自遗其患也。”

后来马超被曹操彻底击败,表面投靠张鲁,心中却一直想着暗算张鲁。张鲁为了联合马超,起初想把女儿嫁给他,身边有人进谏说:像马超这样的人,为了快一己之私欲,连自己的父亲和宗族安危都不顾,致使他们全数被杀,怎么会去真心爱护别人?(焉能爱人)张鲁这才打消了把女儿嫁给他的念头。

马超跟张鲁“同床异梦”,想要谋夺张鲁的汉中。阴谋败露以后,仓皇出逃,企图重新逃归旧地,再霸西凉。刚好在这时,已经进川的刘备,想要攻占成都,接受诸葛亮的谋略,给马超写信,想要利用马超去恐吓刘璋。走投无路的马超,赶紧给刘备回信,表示要真心拥戴刘备,率领兵将转身向南,来到成都城下。虽然还没有来得及动武,刘璋就已经献城投降,但也算帮助刘备夺取四川,微立了小功。

皈依刘备之后,诸葛亮和刘备本来还很看重他,但他却经常跟过去的手下和新结识的川中人物表达对刘备等的不满和不屑,还不时流露“寄人篱下”的苦闷和不安。

西蜀有个绵竹人,叫彭羕,天性骄傲,“多所轻忽”。开始给刘璋做事,担任州长助理之类,官位一直不高。因为犯了众怒,被刘璋罚为“徒吏”。后来被庞统和法正举荐给刘备,刘备很看重他,让他当了“治中从事”,快速晋升,成了刘备身边的红人,位列州、郡长官之上。但是诸葛亮感觉此人不可靠,说他“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刘备听信诸葛亮的劝告,把彭羕改任为江阳太守。官位降低了,人也被派出成都,成了守护边部的一个小州的长官。

彭羕“闻当远出,私情不悦,往诣马超。”马超不怀好意地对彭羕说:“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马超的意思是说,您的才能超拔群伦,主公一向很看重您,说您可以跟诸葛亮和法正并驾齐驱,怎么忍心让您去到边远地区的一个小郡去当差。这种做法,让我们大家既看不懂了,也感到很失望啊!

在马超的挑唆下,彭羕一时愤慨,顺势诋毁刘备说:“老革荒悖,可复道邪!”说是刘备这个老武夫(老革)糊涂了,出尔反尔,跟这种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在马超的进一步挑唆下,彭羕说出了下面这样一套话语:“君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这分明是要跟马超联合,共同谋反,想从刘备手里夺下四川。马超如果平日里表现得对刘备忠诚不二,彭羕怎么敢跟他讲这样的话语?

彭羕说完了,马超沉默不语,思前想后,觉得并不可靠,怕这件事情传出去,自己性命难保,来了个恶人先告状,自己逃脱了罪责,彭羕却被关进了监牢。

根据在狱中写给诸葛亮的辨白信中所说,彭羕是因为自己一时被派外任,想不通为什么,所以才在喝多了酒的情况下说出了对刘备很不恭敬的“老”字。彭羕又把“我为其内,君处其外,天下不足定也”说成只是劝勉马超,并且自己勉励自己,于内于外,皆当尽力国家,为刘备争取天下做出各自所能尽到的努力。这分明是在狡辩,能瞒过诸葛亮这样的聪明绝顶的智慧人吗?彭羕同时还忽悠诸葛亮,勉励诸葛亮尽力王事等等。诸葛亮早就了解其人不甘久居人下的性格,当国家急切用人之际,也没有牵连马超,只把彭羕处死,算是了事。

刘备称帝之后,马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凉州牧,封嫠乡侯。蜀汉彰武二年(222)病死,47岁。临死前给刘备写了一封遗书:“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祭,余无复言。”凄凄惨惨,哀哀切切。这种有如“鸟之将死”一般的“其鸣也哀”,并不能掩饰自己一生的乱人本性。假使马超能够活到诸葛亮之后,刘禅的蜀汉政权不必等到司马昭前来,早就覆灭了。魏延哪里有马超更不靠谱?而且就势力和影响而论,魏延也远在马超之下。马超一生,无时不在作乱,无时不想作乱,不管有没有机会和可能,在哪里都要“挑事儿”,总想暗算人家,跟吕布差不多。

*本文系深圳大学王立新教授《品评三国人物》系列第二部分,凤凰国学获独家授权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相关链接:

王立新品评三国人物:谁是东汉末年真正的“坏人和恶人”

王立新品评三国人物:两位不同凡响的“失败者”

[责任编辑:李志明 PN032]

责任编辑:李志明 PN032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