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齐白石惟一自画像从辽宁来到了浙江博物馆


来源:澎湃新闻网

收藏有400多件齐白石作品的辽宁博物馆所藏齐白石作品居国内博物馆之首,以画种全面、精品荟萃而著称于世。今年是齐白石逝世60周年,这些作品3月22日起开始亮相浙江省博物馆的“齐白石绘画精品展”上。

原标题:展览|齐白石惟一自画像,抱琴负书,从辽宁来到了浙江博物馆

收藏有400多件齐白石作品的辽宁博物馆所藏齐白石作品居国内博物馆之首,以画种全面、精品荟萃而著称于世。今年是齐白石逝世60周年,这些作品3月22日起开始亮相浙江省博物馆的“齐白石绘画精品展”上。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展出的《白石草衣图》是现存齐白石唯一一件自画像。图中他身穿蓑衣,足登草鞋,双手抱琴,后背负书,俨然为旧式读书人装扮,他在1947年自题此图称为“少年时自画”。数十年勤勉砥砺,身着草衣的少年终成艺坛一代宗师。

白石草衣图

展览以齐白石的艺术历程为线索,从辽宁省博物馆馆藏400余件齐白石作品中精选其早期、中期、盛期和晚期绘画精品70件(组),从红花墨叶的写意到鱼鸟虾虫的灵动再到草木蔬果的清雅,尽可能地展现白石老人的艺术特色与成就。

先说辽宁博物馆何以有这么多齐白石画作?

辽宁博物馆前身是东北博物馆,于建国之初便眼光独到,以其人缘、文缘、地缘的优势,精心收藏了400余件齐白石作品,今日其所藏齐白石作品已居国内博物馆之首,画种全面、精品荟萃而著称于世,辽博为什么能够藏有这么多齐白石的作品?

据辽宁博物馆负责人此前对相关媒体介绍,白石三儿子齐良琨在兄弟中间作画最好,齐白石也认为他是几个儿子中艺术天赋最好的一个。建国之初,齐良琨在东北博物馆工作,而经常往来于京、沈之间,这边工作,那边省望父亲,身在京城的齐白石与东北博物馆之间就有了一条穿梭般的“纽带”。据介绍,辽博的齐白石作品,有一些是白石老人在上面题署出“东北博物馆”名称的;另外从东北博物院财务方面的历史材料看,有上面载有购买齐白石书画的财务单据,标价为一件5万元(当时通胀,相当于物价平抑后的5元钱)。这些证据表明,书画作品应该是东北博物馆通过齐良琨向其父购买来的,当时给价算是相当便宜的,而且买多时,齐白石老先生必定还要饶上一幅。齐良琨先于父亲齐白石于1954年病逝,不久,齐良琨家属就把家藏齐白石的书画悉数捐给了东北博物馆。

此外,齐白石恩师胡沁园的孙子胡文孝,齐白石对其非常喜爱,为他单独作过不少书画,胡文孝也在东北博物馆工作。当时为东北博物馆求画的不只齐良琨,还有胡文孝。

1954年,东北博物馆专门举办了齐白石品展览,这是当时全国博物馆中首家推出艺术家个人作品展览,此时齐良琨已经病入膏肓,玉成其事者应该是那个叫“阿龙”的胡文孝,胡文孝同齐白石的关系不一般。胡文孝于1974年病逝,其家人又把家中积累的齐白石作品悉数捐给了东北博物馆,也就是今天的辽博。

此外,上世纪50年代初,东北博物馆还依据齐良琨、胡文孝等提供的线索,到白石老家湖南湘潭征集了不少齐白石早期的作品,所以今日辽宁博物馆400多件齐白石的作品,件件真迹,流传有序。

朗静山所拍摄的齐白石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后名璜,字渭清,又字兰亭,号濒生,别号白石山人、寄萍堂主人、三百石印富翁等。他出身贫苦,早年学木工,兼习肖像画,并以卖画为生。中年拜胡沁园、王湘绮等为师,学习诗书画。经过“五出五归”的游历,眼界大开,技艺精进。定居北京后,受陈师曾影响“衰年变法”,创立“红花墨叶”一派。他的作品融民间艺术与文人画于一炉,形成了简练生动、自然质朴、天趣横溢的鲜明艺术风格。其开创的由俗入雅、变雅为俗的艺术境界,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樱桃枇杷荔枝图,100.2×35.7 cm

款识:八十行年。齐白石作于古燕京城西。钤印:“齐大”朱文方印

早期:五出五归,卧游传艺

齐白石艺术生涯的早期大约经历了40年(1878-1918),即从16岁在家乡学木匠开始直至56岁定居北京之前。在这段时间里,他自民间雕刻艺术萌起其内在艺术的细胞,涵养自学绘画基础于《芥子园画谱》,观悟人生于画肖像画。

二十七岁时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正式走上艺术的道路。后结识黎松安、王闓连等湘潭地方士绅文人,并得赏识与鼓励,外出游历,五出五归,开拓了齐白石早期的眼界与心胸,并也在传统文化中提高了艺术修养与技巧。

作为民间艺匠、地方画家,无论生活状态、艺术创作还是文化交游等,都带有浓郁的民间性与地方性,创作题材上山水与花鸟并重,形成其早期绘画风格,齐白石个人的艺术天资与不懈的努力,使他终于成长为在画、印、诗、书各方面都颇有成就的地方文人画家。这一漫长时期的积累,为他后来的大器晚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次展览展出的《华山图》正是这个转变环节的初期作品,加上齐白石早期山水画作品存世稀少,这幅作品显得尤为珍贵。

中期:衰年变法,画见新魂

1919年,家乡遭兵乱匪患,年近60的齐白石第三次来到北京,寓居北京这段时间曾被齐白石称为“十载关门始变更”(1919-1928,57岁—66岁)。

初至北京之时,齐白石画风仍以简约传统为主,幸遇当时的北京画坛领袖陈衡恪(1876—1923,字师曾),受到了陈师曾的艺术变革思想影响,改变过往石涛、八大的冷逸风格,转而接受海派画风并借鉴吴昌硕的金石用笔,自创所称“红花墨叶一派”的大写意风格。

这一时期绘画题材上以花鸟画为中心,用笔精深古拙,墨色则讲求单纯而强烈的对比;其山水画的构图愈趋简洁,境界愈见新奇;而人物画则出现更多佛道人物和贴近现实生活的人物,抛离传统束缚的齐白石,于此大步向前。

此次展览展出的《雄鸡老少年图》中,他已经摆脱了八大风格,布局趋于简略,用笔富有金石趣味,是其新风格探索的初期作品。

雄鸡老少年图,1919年,106.5×35.2cm

款识:己未秋七月,余喜画老少年布以大鸡,可谓秋声也。昔孟丽堂画牡丹布鸡,谓为春声。白石。钤印:“齐大”朱文方印、“白石翁”白文方印、“阿芝”朱文方印

盛期:大器晚成,似与不似

20世纪20-30年代是民国画坛最为开放活跃的时期,从绘画思想到技法流派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在“京华变法”之后的齐白石,声名大振,受邀去各地举办展览,走入美术学院讲坛,画艺与画名终至大成。

“美术革命”的主张在当时社会引起轰动,徐悲鸿、林风眠等画家积极建立美术专科学校,以不同的方式对中国画进行改革。京津地区的陈师曾、金城、姚芒父等以高蹈的文人方式坚守传统。齐白石以丰富与独特的人生阅历,在绘画上既继承传统又不落古人窠臼;以天才的悟性,勤奋的实践确立了自己的艺术面貌。

这一时期(1928-1949,66岁-89岁)齐白石的绘画无论人物、花鸟、山水,用笔功夫纯熟、苍劲老辣,笔墨纵横淋漓、气势雄浑,构图简而不空、平中见奇。其贴近生活、雅俗共赏的画风,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画境,流露出其真淳质朴的审美意趣。

此次展出的《黑狗图》《墨虾图》等,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画境,流露出其真淳质朴的审美意趣。

墨虾图,102.5×34.5 cm

款识:鱼虾负我短剑。白石老人为鱼虾所悮。钤印:“齐大”朱文方印、“倦也欲瞑君且去”白文方印

此图题跋“鱼虾负我短剑,白石老人为鱼虾所误”,钤印“倦也欲眠君且去”,这些都似有所指。湖南省图书馆藏《鱼虾负我图》(1947年作)在题字与布局、笔法上与此图都很相似,可能作于同一年。

1946年白石在南京举办画展,换回大量“法币”,但贬值严重。1947年物价飞涨,白石“耗了不少心血,费了不少腕力,换得的票子,有时一张画还买不到几个烧饼。”(《白石老人自传》)

晚期:最后辉煌,融见真光

齐白石晚年(1949-1957,89岁-97岁)获得极高的盛誉与声望,先后担任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1963年于百岁诞辰之际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

1956年9月1日,周恩来出席“授予齐白石世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奖仪式”,并与齐白石亲切交谈。

年届九旬的齐白石依然笔耕不辍,构图趋简、笔墨融润却又苍老,艺术上臻于化境。面对全新的社会环境,齐白石拓展调整取材范围,聚焦描绘农具蔬果和田园花鸟,画和平鸽、万年青,举手之间可谓老树著花、蔗境弥甘。

此时期的齐白石一呼一吸之间便是一番天地,艺术形象更加洗练,把中国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生命最后的八年,他以超强的耐力燃烧生命最后的辉煌。

此次展出的作品包括齐白石在90岁高龄时创作的《沁园忆旧图》可看作是其对早年学习阶段的怀念与追忆。图中描绘池塘柳树环抱的瓦屋数间,从窗户隐约可见一老者。

沁园忆旧图,136.4×35.3 cm

 

款识:沁园忆旧图。沁园师仙去三十七年矣,今年春,公孙阿龙世侄万里来师。予喜其能诵先芬,为制此图以永两家之好。庚寅,九十岁齐璜。钤印:“齐大”白文方印、“寄萍堂”白文方印

此图为齐白石在1950年为胡文效所绘。胡文效(1919-1972)字龙龚,又字卧龙,湖南湘潭人。他是胡沁园之孙,能诗文书画,擅篆刻。通过齐白石的关系,与白石第三子齐良琨同到东北博物馆(1949年成立,1959年改称辽宁省博物馆)工作,辽宁省博物馆收藏400余件齐白石作品,与他二人关系密切。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展出的《白石草衣图》是现存齐白石唯一一件自画像。图中他身穿蓑衣,足登草鞋,双手抱琴,后背负书,俨然为旧式读书人装扮,他在1947年自题此图称为“少年时自画”。数十年勤勉砥砺,身着草衣的少年终成艺坛一代宗师。在近一个世纪的艺术历程中,他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思想,将中国绘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晚年齐白石

更多展览作品:

 

水族四屏-菖蒲蟾蜍图,174.5×47.3 cm

《菖蒲蟾蜍图》仿自李鱓的册页。齐白石在“衰年变法”阶段曾对李鱓画风加以参照,此图就是一证。在此时期,白石还画有与此作相同的一幅,现藏中国美术馆。

水族四屏-芙蓉游虾图,174.5×47.3 cm

《芙蓉游虾图》是齐白石凭藉记忆画的,图像来自4年前在上海所见八大的册页,其画虾形象仍显刻板,与之后风格差异较大。白石66岁题画虾说:“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毕(逼)真,再变色分浓淡,此三变也。”这件虾图是“初只略似”的最好注脚。

水族四屏-荷花游鱼图,174.5×47.3 cm

 

水族四屏-游鸭图,174.5×47.3 cm

此屏是1954年由湘潭胡榕恂处购买。作于壬子(1912),时年白石五十岁,正处于“五出五归”后居家读书习画阶段。共四件,分别为《菖蒲蟾蜍》、《芙蓉游虾》、《荷花游鱼》及《芦鸭》。白石晚年水族画名声极高,而此屏为研究其水族画风格来源的重要参考资料,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白石画此屏乃为答谢“云根”寄画之情而作,不料画尚未寄出而云根已过世。其师胡沁园喜此屏,白石因重画四图焚之以祭奠云根地下之灵,而将此屏送与乃师。云根姓李,是王湘绮妻之母舅,画入逸品,亦善刻印,与白石性格类似。(见王闓运1904年所作《白石山人金石刻画集》)白石极推崇其山水画,曾云“吾湖南三百年以来画山水者,吾独推李云根先生,谭荔仙老人次之。”(齐白石题沈翰《设色山水轴》,辽宁省博物馆藏)。经过“五出五归”,白石了解到海派浓墨重彩的富丽画风已风靡全国,而自己所倾心的八大风格却不为世所重,因“云根先生最知余画”,所以在此屏中,白石选择了“稍异时流”的疏旷清冷风格,借以向云根表达自己的志趣所在。

人物屏-醉翁图,73.5×40 cm

款识:尘世难看,常假一醉,我亦欲然,何况神仙也。戊午五月,避兵紫荆山下镜潭亲家之家,画此为赠,亦以遣愁,不能工也。兄璜并记。钤印:“齐白石”白文方印、“濒生”朱文方印

人物屏-望福图,73.5×40 cm

款识:望福图。借山翁作。钤印:“老苹多事”朱文方印、“乐石室”白文方印

 

人物屏-洗耳图,73.5×40 cm

款识:风声鹤唳,几不堪闻,此翁洗耳,厌闻世事耶?欲空其耳与闻世事耶?人所谓翁也,余知翁欲窃闻其快心话,以雪所恨。此翁,此翁,以余为知人否?戊午夏时,吞声草莽之中,席地作也。老萍并记。钤印:“木人”朱文方印、“木以不材保其天年”朱文方印、“寄萍堂”白文方印

 

人物屏-渔翁图,73.5×40 cm

款识:白石老民。钤印:“齐氏濒生”朱文方印、“吞声草莽之中”朱文方印、“借山”白文方印

此屏共四件,绘于戊午(1918)夏,时齐白石56岁。此年齐白石在家乡湘潭,其时兵乱匪扰,因传言要绑架齐白石,他为避祸,带着家人到紫荆山下的亲戚家里,因画此屏为赠。他在《白石诗草》自序中形容这段时间说:“吞声草莽之中,夜宿于露草之上,朝餐于苍松之荫。时值炎夏,浃背汗流,绿蚁苍蝇共食,野狐穴鼠为邻。……”因此,他意识到“家乡虽好,不是安居之所”(《白石老人自传》),并作出了终老北京的决定。因此图是为“遣愁”所作,所以选择的题材“醉翁” “望福” “挑耳”与“渔翁”可看出白石此时对世事烦扰的厌倦及对恬淡生活的向往。此时白石人物画已摆脱早年《芥子园画谱》的窠臼,建立起了纯用大写意法,以粗犷笔墨配合颇具内涵主题这种风格,这标志着他人物画的成熟,而此屏是这种风格的先声。镜潭亲家待考。

东方朔偷桃图,134 × 32.7 cm

此图为日本装裱,绘东方朔偷桃故事。东方朔为西汉武帝时大臣,性格诙谐滑稽,善辞赋。他也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奇人物,其偷桃的故事见于《古小说钩沉》辑《汉武故事》与晋张华《博物志》。

这个故事是传统绘画常用题材,用以祝颂有才能或有口才的人的寿辰。从绘画风格看此图应绘成于1930年代至1949年代中。中央美术学院收藏有齐白石1936年画的《偷桃》人物画稿,与此图比稍有差异,可知其尚有另一稿本。

桂花白兔图,103×34.1 cm

款识:己丑,八十九岁白石老人。钤印:“齐白石”白文方印、“吾所能者乐事”朱文方印

 

灯鼠图,99.6 × 34.5 cm

款识:庚寅,白石老人九十岁矣。

钤印:“白石”朱文方印、“寄萍堂”白文方印

“齐白石绘画精品展”于2017年3月22日至5月21日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三楼书画厅展出。

[责任编辑:李志明 PN032]

责任编辑:李志明 PN032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