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究竟是哪一个?


来源:光明网

究竟哪一所大学才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长期以来都是众说纷纭,争论不止。从逻辑上讲,答案理应是唯一的,不过,由于“大学”一词本身并没有一个明确而统一的定义,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弹性。

洋务运动造就的官办高等专科学校: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

“洋务运动”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以学习“西文”和“西艺”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官办新式学堂。

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学校。最初,该校只是一所外语学校,1867年,京师同文馆在增设了天文算学馆之后,才算初具近代新式教育性质。与此同时,还提高了招生录取标准,并开始不定期地从上海广方言馆和广东同文馆调取优秀学生来馆学习。

大约在1876年,京师同文馆公布了一个“八年课程表”,有不少研究者认为,其中前五年的课程与今天的中学教育大致相当,而后三年的课程——“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地理金石”“富国策”等,即使以现今的标准来衡量,也已经基本达到了高等专科教育的程度。

从1871年到1897年,京师同文馆又先后增设了德文馆、医学馆、格致馆、东文馆。1876年,建立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化学实验室和博物馆。1888年,又建立了天文台和物理实验室。随着学科设置与仪器设备的日益丰富,京师同文馆的现代高等教育特征也愈加显著。

至于1866年由左宗棠奏设于福州的求是堂艺局,初分为前、后两学堂,前学堂修法语,学习轮船制造,后学堂修英文,学习轮船驾驶;后经陆续添设,至1897年,已拥有造船、绘画、艺徒、匠首、驾驶、练船、管轮、电报八所学堂,这些学堂在习惯上一般统称为福建船政学堂(或福州船政学堂、马尾船政学堂)。

福建船政学堂最早设立的驾驶、造船两个专业,学制最初定为5年,后根据实际情况延长至6至7年不等。在此期间,除了学习一些相当于中学程度以及少量略高于中学程度的数理基础课程外,还要掌握一门外语,并通过长期的实际训练,掌握一门比较高深的专门技术(驾驶或造船),因此,其办学层次毫无疑问达到了高等专科程度。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福建船政学堂可谓在国内开创了“厂校一体”“产学一体”的办学体制,并且将普通高等教育、高等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非全日制成人教育集于一身。此外,该学堂还于1875年在全国率先派送毕业生出洋留学。以上种种办学举措,在中国教育史上均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两相比较,由于京师同文馆在开办之初并不具备现代高等教育特征,其正式开创自然科学专门教育的时间要晚于福建船政学堂,而且最初的实际教学水平和学生程度也大不如后者,因此,福建船政学堂实足以堪称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高等专科学校。

北洋大学堂(资料图)

民族危机催生的最早官办大学:北洋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

1892年,洋务派官员盛宣怀出任津海关道后,开始筹建一所新式大学。1895年他上书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希望能奏请光绪皇帝开办一所“天津中西学堂”。盛宣怀筹设的这所学堂,虽名曰“中西学堂”,但其章程中所规定的课程内容均属“西学”范畴,王文韶索性直接改为“西学学堂”,然后向光绪皇帝上奏折《津海关道盛宣怀创办西学学堂禀明立案由》。两天之后,光绪皇帝就在这份奏折上作出了“该衙门知道”的朱批,然后又以军事急件的形式,当日就送返天津。以上细节,充分反映出当时的朝野上下对于尽快建立起一所新式大学,实现兴学强国的愿望之迫切。

1895年11月8日,《直报》上刊登的一篇政府公告出现了“天津设立头等二等大学堂”的表述。12月7日,英文版的《京津泰晤士报》也刊登文章,并标有中文标题“北洋大学堂见闻”,文章结尾对盛宣怀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建起了一所西方式的大学表示了高度赞赏,并用中文再次明确标示了“北洋大学堂”的名称。由此可见,“北洋大学堂”这一名称,在其建立的当年便已启用,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被政府当局正式冠以“大学堂”之名的高等学府。

北洋大学堂开办之初,其头等学堂设有律例、工程、矿务、机器四个学门。其中,律例门开中国法学高等教育之先河,其余三门工科学科亦均为当时欧美发达国家工科大学中的前沿学科。后来,北洋大学堂又一度添办过铁路班、译学班(包括法文班、俄文班)、师范班等临时性质的学科专业,但仍以法科和工科为其主要学科特色。

1899年底,北洋大学堂头等学堂头班25名学生完成了四年的学业,经直隶总督考试合格后,成为中国人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届大学本科毕业生。1900年初,当时年仅19岁的王宠惠,从北洋大学堂获得了绘有蛟龙出海图样的“钦字第一号”“考凭”,上面记载着他在四年修业期间学习过的所有课程——英文、几何学、八线学、化学、格致学、身理学、天文学、富国策、通商约章、律法总论、罗马律例、英国合同律、英国罪犯律、万国公法、商务律例、民间词讼律、英国宪章、田产易主律例、船政律例、听讼法则,足见其为比较专精的高等法学专业教育。王宠惠的这张“钦字第一号”“考凭”,堪称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由中国政府颁发的第一张大学本科毕业文凭。

1901年夏,学堂创始人盛宣怀通过他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选派了8名北洋大学堂头等学堂毕业生或在读生(均为广东籍),由总教习丁家立亲自带领前往美国留学,开创了中国大学本科生及本科毕业生出国留学之先河。数年后,这8名学生均在美国的耶鲁、哥伦比亚、康奈尔等几所世界著名大学分别获得了法律、政治、物理、土木、机械、矿学等博士或硕士学位。

北洋大学堂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津海关关税、电报局和招商轮船局的商捐,这些款项本应上缴国库,但为开办学堂,经光绪皇帝批准,全数解交津海关道库储存,专备北洋大学堂使用。从其创始人盛宣怀开始,学堂历任督办均由津海关道兼任。由于该学堂为光绪皇帝御批官办,便获准在其正门上方镶嵌了一幅带有皇权特征的“双龙戏珠”图案,这在清末所有新式学堂的建筑物中堪称绝无仅有,以至于被世人称为“龙牌大学”。北洋大学堂的第一位毕业生获取的是“钦字第一号”毕业文凭,后来,其毕业生又多次被召集进京参加“殿试”,根据考试结果赏给进士出身,并授予实官,等同于科举中第中前三甲的待遇,相比之下,当时还没有培养出任何一名大学本科毕业生的京师大学堂和山西大学堂,就远远无法享受到此等待遇了。由此可见,北洋大学堂本科毕业,在清末堪称全国的最高学历。鉴于北洋大学堂的上述特点,将其界定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国批官办”的大学,应该是比较合适的。

1895年建立的北洋大学堂,可谓是中国政府行使教育主权在自己的国土上创办的第一所官办(或曰公立)大学,也可以说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现代大学。另外,由于建校时间在北洋大学堂之前的那些高等学校后来均已不复存在,后继无人,因此,由北洋大学堂沿袭发展而来的天津大学,便成为今日中国现存大学中历史最悠久者。

与北洋大学堂的“国批官办”性质相比,稍晚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又更进一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批国办”的大学。1896年6月光绪皇帝命令筹建京师大学堂,但是进展缓慢。戊戌变法光绪皇帝颁布的《定国是诏》,全文451字,关于开办京师大学堂的内容就有127字。之后梁启超代总理衙门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该章程明确规定,“各省学堂皆当归大学堂统辖”,这就使其在充当“为各省之表率”的“全国最高学府”角色的同时,还必须身兼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直到1905年学部成立为止。

京师大学堂匾额(资料图)

1902年初,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改为译学馆。当年年底,仕学馆和师范馆首次招生,这批学生最终于1906年毕业。1904年,又招收了第一届预备科学生,但这批学生直到1909年才毕业。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与重建过程,远比北洋大学堂更为复杂、艰难、缓慢和曲折,而且在开办后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其办学层次与教学水平也一直落后于北洋大学堂。不过,在1910年分科大学正式设立之后,京师大学堂最终还是达到了大学本科层次,并且在学科设置方面实现了后来居上,其学科门类与数量不仅远远超过了北洋大学堂,也比同时期全国所有的教会大学丰富得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若以1910年各分科大学的成立为标志,那么,京师大学堂实乃中国近代第一所学科门类较为完备的国立综合性大学。

(作者吴骁 单位:武汉大学)

[责任编辑:李志明]

标签:国学 近代 大学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