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兰亭序》真迹究竟在哪里?
2016年05月03日 14:06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殷啸虎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书法界将其奉为极品。王羲之对其也十分珍惜,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第七代孙王法极。不过,《兰亭序》真迹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落入帝王家的命运,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得,并在他去世后作为陪葬,埋进昭陵,从此下落不明。这也成为后人不断探寻的一个谜。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书法界将其奉为极品。这幅作品,据说是王羲之酒后挥笔一气呵成。以后王羲之虽然又多次重写,但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为此,他曾感叹:“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故他本人对其也十分珍惜,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第七代孙王法极。不过,《兰亭序》真迹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落入帝王家的命运,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得,并在他去世后作为陪葬,埋进昭陵,从此下落不明。这也成为后人不断探寻的一个谜。
资料图
珍藏寺庙衍生几多典故
王法极法号智永,他继承了王羲之的衣钵,精勤书法,尤工草书。据传,著名的“永字八法”就是由他所创,他所写的《真草千字文》也一直流传至今。
智永在浙江绍兴的云门寺出家,云门寺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传为王献之隐居练字之所。因智永及其侄子惠欣都曾在这里出家为僧,且二人都为书法大家,所以云门寺曾被赐名为永欣寺。智永在云门寺驻寺临书30年,留下了不少与书法有关的传说。
据说智永练字时,笔头秃了,就取下丢进一个大竹筐。时间一久,积了整整十大筐秃笔头,智永便在寺前的空地挖了一个深坑,把所有破笔头埋在土里,砌成坟冢,称之为“退笔冢”,这就是“退笔成冢”典故的来源。由于智永的字写得好,前来求他写字和题匾的人络绎不绝,以致寺内的木门槛也被踏穿,不得不用铁皮把它裹起来,“铁门限”的典故就由此而来。
《兰亭序》的真迹,一直被智永珍藏,临去世时将其传给弟子辩才。辩才博学多才,精于琴棋书画,尤其精于书法。他得到《兰亭序》后,十分珍视,秘不示人,在自己居住的房间房梁上掏了一个暗龛,专门用来珍藏《兰亭序》。
那时的皇帝正是唐太宗,酷爱书法艺术,对王羲之的墨宝更是情有独钟,每每得一真迹,便视若珍宝,唯恐失却。他先后三次将辩才请到长安,热情款待,同时询问《兰亭序》下落。但无论李世民怎样百般盛情,辩才只是装憨作痴,推说自己侍候先师智永时确实见过《兰亭序》,但经过几十年的战乱,早已不知去向。唐太宗无奈,只得改派监察御史萧翼去智取。萧翼是梁元帝萧绎的曾孙,为人狡黠多诈。他向唐太宗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不要公开派他去,二是请唐太宗借给他几件“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的真迹字帖,以便见机行事。唐太宗欣然答应他的要求,由此上演了一出“萧翼赚(编者注:诳骗)兰亭”的活剧。
连出三招御史骗帖献唐王
唐人何延之的《兰亭记》记载,萧翼为骗取《兰亭序》,用了三招。
第一招:套近乎。萧翼受命后,装扮成书生模样,接近辩才。初次见面,两人一见如故,下棋、弹琴、谈诗论文;辩才还命人打开新酿的酒待客,酒酣耳热之际,二人诗酒唱和,通宵达旦,一直玩到天亮,颇有相知恨晚之感。就这样,第一次见面,萧翼就获取了辩才的信任。
第二招:激将法。萧翼知道,辩才肯定是不会承认私藏《兰亭序》的,只有想办法让他自己主动拿出来。一天,萧翼拿了一幅自己临摹的梁元帝画《职贡图》给辩才看,并就此谈论起了书画。萧翼说,自己自幼跟父亲练习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现在虽然流落他乡,但身边还珍藏了几幅“二王”真迹。辩才听后,赶忙请他拿来看看。
第二天,萧翼果然带来了几幅“二王”的书法真迹。辩才反反复复看了好半天,然后说:“真迹倒是真迹,可惜不是佳品。贫道有一王羲之的真迹,颇不平常。”萧翼忙问是何帖,辩才回“兰亭”。萧翼假装嘲笑说:“数经战乱,王羲之的兰亭帖怎么还会在世呢?一定是赝品!”辩才说:“是智永禅师临死前亲手交给我的,怎能有假?不信明天来看。”辩才书法虽好,但道行毕竟不深,中了萧翼的激将法,情急之下道出了实情。
第三招:亮底牌。第三天,萧翼如约前往。辩才从屋梁上的暗龛里取出《兰亭序》。萧翼看了后,故意指出其中几处疑点,并坚持说它是赝品。萧翼又故意把他带来的几件真帖放在一边,让辩才比照参看。这样一来,辩才对萧翼就完全没了戒心,也不再把《兰亭序》放回暗龛,而是同萧翼拿来的几件墨宝,一齐放在书案上。没事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
结果,萧翼抓住机会,盗走了《兰亭序》,并找到当地官府,亮明御史身份,说明事由,并让人请来辩才,对他说奉旨前来取走《兰亭序》。辩才一听,方知上当;再想自己曾经几次当着唐太宗的面否认有《兰亭序》,现在证据确凿,恐无法抵赖。又惊又气又怕之下,当场昏倒在地。
萧翼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重赏;而辩才犯欺君之罪,本应加刑,但念其年事已高,加上唐太宗已得到《兰亭序》真迹,就不再追究了,还赐给他谷物三千石。不过,辩才因此事受到惊吓,身患重病,一年后便去世了。后来大画家阎立本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著名的《萧翼赚兰亭图》。现辽宁省博物馆藏有此画的北宋摹本。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命欧阳询、褚遂良、冯承素等人分别临摹,拓数本以赐皇太子及诸王近臣。李世民观赏了一生,还觉不够,命将《兰亭序》真迹作为自己死后的殉葬品,同其他书法珍品一起随棺入墓。苏东坡为此有诗道:“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现今传世的是冯承素、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人的临摹本。
军阀盗墓兰亭下落终成疑
《兰亭序》真迹的命运并未就此结束。据《新五代史·温韬传》载,唐末五代时,军阀温韬在陕西关中一带任节度使的七年时间里,“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唐太宗的昭陵自然难以幸免。
据说昭陵被打开时,那些陪葬的钟繇、王羲之等人的书法真迹都在,而且“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被温韬盗掘出来的一些书法珍品,宋朝时还有人说见过。如此看来,《兰亭序》应该是被盗掘出来之后再遗失的。
当然,这个结果是不少人无法接受的。因此,后人关于《兰亭序》的下落又有了种种说法:有的说,在温韬盗掘出土的宝物清单上,并没有《兰亭序》,因而可能没有被盗;也有人说,《兰亭序》并未随李世民埋藏到昭陵之中,而是埋在唐高宗李治的陵墓之中;还有的说,《兰亭序》随唐太宗下葬时,被他的姐妹用伪本调包了,真迹依然留存人间……各种说法,不一而足。
我在上世纪90年代撰写《盗墓史》(1997年)一书时,曾就这一话题与专家有过探讨。他们基本同意我的观点,即因为《温韬传》特别强调“钟王笔迹,纸墨如新”,显然盗掘昭陵时就是奔着王羲之、钟繇的墨宝去的。既然“悉取之”,那就不可能单单落下其中最著名的《兰亭序》。
当然,真相究竟如何,依然还可以讨论。也正因为这个谜,所以才引起后人更大的兴趣。1973年,中国香港导演李翰祥执导三部系列片《风流韵事》,第一部便是《萧翼赚兰亭》。这部电影的结尾是:《兰亭序》被萧翼骗走后,辩才气得病倒在床。后来,听说昭陵被盗,《兰亭序》也被毁了,不禁哈哈大笑,从阁子里头拿出《兰亭序》书帖真迹。同时,对徒弟说,其实早就知道萧翼是朝廷命官,因为他带来的几件王羲之真迹,只有朝廷才有;假装受骗,是为了避免朝廷再来找麻烦。萧翼赚兰亭?错矣,电影中却是辩才赚萧翼。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