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察人的三个层次: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2017年07月05日 16:08:28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刘伟见
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说的是观人不易。孔子却自有一套观人法,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从人的行为上看,从人的动机上分析,再考察他安心于何处。这样的人怎么能隐瞒得了呢?这句话蕴含着孔子观人的三层次。
资料图
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说的是观人不易。孔子却自有一套观人法,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从人的行为上看,从人的动机上分析,再考察他安心于何处。这样的人怎么能隐瞒得了呢?这句话蕴含着孔子观人的三层次。
首先是视其所以,看他做了些什么,呈现出来的是善事还是恶事。这是评价的基础,即看人不要先去预推其动机的善恶,先看行为本身的伦理价值。在这个层次上先不要着急去强调他的动机,不然好心办了坏事,似乎可以得到原谅,这不符合公正的原则。因为恶的行为可能有好的动机,但造成了实际的伤害。这就是古人讲的“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第一个层次强调对行为要以实际所为评价为主,动机考察为辅。
问题是,行为带有隐蔽性与实效性,动机上也存在故意与过失。善的行为可能出于伪装,恶的行为也可能出于过失。
这就进入了第二个层次,观其所由。首先,在对待恶的行为有善的动机与过失上,孔子认为在后果上必须负责。所谓君子之过如日月之亏,人人都看得见。人不可能不犯错,关键是犯错后能及时纠正,所以孔子赞扬颜回“不贰过”。其次是在对待善的动机上,孔子认为必须甄别真心为善、伪装为善、忍着为善三种情况。真心为善自不必论,伪装为善是心怀异图,假装为善,其伪装本身就降低了道德价值。如康德所言,经过思量计较而为善是没有道德价值的。重点在忍着为善如何看待,因为一时忍着为善仍存在“此时动机为善,彼时动机为恶”的可能。这就引出了孔子观人的第三个层次,察其所安。
察,则更进一步深入观察他人心之所安。这为“忍着为善”提供了解决方案,如做善事,其动机也是纯正的,但却非自己乐于做的。比如灾难捐款,众人皆捐,我亦捐之,却是环境与时势使然,内心并不很乐于做,也不反感,其慈善之心非一贯的,非“安”于此。察其所安,实际上是看一个人的心承载在什么东西上能使他快乐。
所以从行为、动机,以及所乐之事三个递进层次去观察一个人,这个人是隐藏不了的。这就从深层次揭示了人的行为与动机,从时空上全方位整体考量。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人世间人人皆在追求一个“安”字,安在什么载体上,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http://p0.ifengimg.com/a/2016_34/920615067d12893_size43_w160_h214.jpg)
[责任编辑:李志明 PN032]
责任编辑:李志明 PN032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